如果中国房价真的涨到每平米20万,社会会怎么样?

如果中国房价真的涨到每平米20万,社会会怎么样?
2017年03月28日 10:25 星火记者联盟

最近房地产的段子有点多,最经典的大概就是这个了:

按照现在的北京房价,两个北京土著结婚,相当于两家上市公司合并。以此类推,那么外地人在北京买房,相当于IPO。要是其中一套房划片为学区,相当于定增了。一个外地男跟一个本地女结婚就相当于借壳上市。一个本地男跟一个外地女结婚就相当于重大资产重组。

确实,在新一轮的楼市热潮中,北京的二手房价争分夺秒地跳涨,还在为库存大费脑筋的三四线城市也销售火爆,直接导致热点三四线城市也发出了限购令。

1

继续看好楼市的人,大概只有任志强了

这种超越经济学原理的局面,大概是要成为姜超(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短时间内的黑点。从2016年年中,姜超就成为了房地产坚定的死空头:

2016年9月15日,姜超老师是这么说的:满眼都是房贷。

2016年9月23日,姜超老师又说:中国居民房贷杠杆真的不低了!

2016年9月27日,姜超老师干脆说:“2016年或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大顶”!

2017年2月,姜超老师继续坚定:房地产凛冬将至 经济达繁荣顶点!

时间一晃到了2017年3月,房地产不但没有成为历史大顶,还被任志强这个死多头认为:在我任志强有生之年,是看不到房价跌了!

这话可不是好买哥加油添醋乱写的,这是任志强在最近的一次在线问答里面说的,在这次问答中,任志强还是一如既往的犀利和坚定,好买哥随意挑选几个关键问题给大家感受一下:

网友:“中国目前房价看似没有所谓的拐点,房价会不会降”?

任志强:房价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我没看到哪个国家的房价是下降的。

日本是特殊情况,一个是城市化率接近90%,一个是老龄化程度在超长的经营,另外一个已有的住房情况在改善,当改善过后再想提高,与经济的增长不相适应,只有日本这种特例,但很少出现,中国还很远很远。

网友:“房价永恒上涨论”怎么理解?”

任志强: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房价必然是上涨的,只有在一个城市经济开始下滑,堕落,人口开始离去的时候,这个城市的房价才会不再上涨。

当中国还有巨大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多数城市还是上涨的。

网友:任总你认为未来10年中国是否会发送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形?

任志强:中国不会发生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因为中国有巨大的首付。中国在个人住房市场的杠杆率是非常低的。

美国仅仅3亿多人口,但个人住房信贷达到13万亿美元,几乎仅次于GDP总量,而中国只有GDP的1/5。而中国恰恰是个人住房的杠杆率太低了,才不会出现类似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网友:任总,对于年轻人来说,你建议租房还是贷款买房?未来十年房价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任志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只要是有经济支付能力的人来说,都应该买房子。

买房子,至少他的资产价值还在;而租房子,所有的付出未来都会一无所有。

总计46个问题,只要涉及到买房问题,任志强的核心思想就一句话:如果把钱拿去投资,买房依旧是最好的投资之一。

如果按照任志强这样的逻辑,我们来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如果一线城市平均房价就到20万元/平方米,那么哪些行业可能会被边缘化?普通人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80后、90后、00后又会有什么样的际遇?

2

如果房价真的涨到每平米20万,会发生些什么?

1、首先是房租。

当房价到了20万,毫无疑问,房租肯定会涨.

个人不必多言,自然只能更加紧缩地过日子。

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商业地产本身的逐利性,其租金对于企业的影响无疑更大,单位面积所产生的收入将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指标。

如果收入的增幅跑不赢房租的增幅,对企业的经营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企业日子肯定不会特别好过。毕竟,这些业务存在占地面积大、资本密集、毛利率低且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

相较而言,第三产业、特别是互联网及金融等聚焦于虚拟经济的企业,其优势未来会进一步显现。

原因很简单,这些业务对于土地的占有需求并不大,且具备毛利率高、边际效应可观等特征。

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可能也只有他们能够继续存活下去。

2、再来说说物价。

老实说,我觉得即便当房价涨到20万一平后,物价也未必会有特别明显的增长,两者之间应该会有一个明显的背离。

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

房租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会有明显的替代作用,毕竟当一个人的房租支出越来越多之后,他可以分配在消费领域的支出一定是减少的;

由于外围汇率的掣肘及国内畸形的资金传导机制,我国进一步大幅释放流动性的空间并不大,即便进一步释放,资金也未必会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进而推高物价。

所以,虽然诸如餐饮、服务、快销等直接与终端消费者相关的行业与金融、互联网一样,也属于第三产业,但他们的日子可能会比较煎熬,因为他们碰到了消费者能力的天花板,无法不断地涨价。

所以现在很多人讲消费升级这件事,我觉得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

如果企业以更高的效率及更低的毛利率水平为代价,在与先前同样的成本支出下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那是有意义的。

但如果只是指望消费者花更多的钱来买所谓的情怀,那这种模式肯定很难持续。

因为,随着房租对于消费群体的挤出,高效率的企业可以对低效率的企业实现挤压,但反之却不行。

这种情况可能和现在对岸的台湾及日本有点像,在各类涉及民生的必要消费品领域,价格仍然会维持相对的平稳,消费者会享受到比原来更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但这种情况是以企业牺牲毛利率和提升效率为代价的。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未来或会更加依附于一些大的需求撮合平台,以谋求更高的业务周转率,或会逐步并入一些大型、连锁的集团之中,抱团取暖。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应该依然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相关的企业也可以维持基本的运作。

但他们如果指望在这种背景下能够自己买房,至少在群体性上没有特别大的可能,因为无论是行业及个人在资产端始终无法拥有必要的积累。

3、可能会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

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是一个对于新来者不甚友好的未来。

年轻人很难找到希望,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以他们可能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维持勉强的生活就已不易,更别说去储蓄、去买房。

对于这部分人群,可以预见的是:

一是这一代年轻人中啃老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

5年之后,社会主流的年轻人群大致会集中在95—00年附近,而他们的父母大致集中在65—75后。

65—75后人群相较而言,无论在社会层级还是经济积累上都会远远超过他们的子嗣,因此,代际间的财富转移现象可能会比现在出现的更为频繁。

二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独立自主性会进一步减弱。

由于他们始终无法与上一辈在经济上实现完全的独立,因此,他们也无法完全摆脱上一代对他们所施加的保护,这一群体整体的心智成熟程度可能延后,持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心态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三是中国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可能会减速。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城市化的背后存在着众多勤劳致富、阶层跃迁的机会,但这样竖子成名式的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少,新来的年轻人想在大城市立足将变得越来越难。

未来,年轻人如果真的要想在大城市立足,可能更需要看他们的父辈是否有能力为他们在工作机会及置办房地产等关键方面提供更大的帮助。

因此,拼爹的情况可能会比现在任何情况都来的严重。而显然在这种模式下,指望更多的人从三四线城市来到一线城市定居是很难的。

另一方面,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一线城市房价的高企,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会和地域实现高度的绑定,并逐步固化。

一线城市最中心的区域必定只适合金融及互联网等少数行业存活,而其他服务、快销行业的办公场地必然只适合在相对偏远的地段存活。

至于传统的一、二产业,则将主要集聚在三四线城市。

同时,由于行业与地域之间的高度绑定,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减速,因为在三四线城市的一、二产业所创造的收入及积累的经验,很难在一线城市得到应用并获得价值变现。

此外,尽管当前很多人都在提“双创”(创业、创新),但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届时他们的生存状态可能会比当下更恶劣。

一方面是房租等固定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创收的难度增加了。

过去10年间,创业公司所希望影响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群,但随着年轻人群可支配收入及人群总量的减少,赚钱无疑变难了。

那如果指望影响商业价值更高的75—85后呢?

由于75—85后这部分人群的行为习惯已经基本固化,在同类服务的水平下,对于大品牌的认知及认可程度更高。

因此,要说服这部分人群,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也不太容易。

在这种成本高度刚性,但盈利不确定性却很强的商业环境下,外加PE/VC(PE、VC分别指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整体降温,初创企业的试错成本无疑是很高的,任何一次判断错误可能就意味着灭顶之灾。

总的来说,在一线城市房价达到20万的假设之下,可能对于整个社会最大的影响就是固化:从行业的固化、地域的固化,乃至最终人群阶层的固化与隔阂。

强者恒强的逻辑,只会不断加强。

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因为年轻人和新生的企业在这种环境下是很难成长的,但这可能就是一线城市房价达到20万以后的一个必然结果。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