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二维码能否翻身?70后老司机和90后客户反思

银联二维码能否翻身?70后老司机和90后客户反思
2017年07月06日 07:37 九卦金融圈

文 / 不死鸟&Marisha,本文是九卦金融圈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谢绝转载!

九卦姐:这是九卦姐收到的一篇投稿,作者不死鸟和Marisha是华夏银行成都分行一位70后零售银行老总和一位90后银行客户经理,他们昨天在九卦金融圈上发表《70后零售老司机VS90后银行客户经理:银行面对三大冲击是什么?》,引起行业内尤其是零售一线的人共鸣。

九卦群里也展开了讨论:某股份制银行战略部负责人Z总在九卦群就预测:就像手机从1995的大砖头到2015的智能手机一样,二十年之内,到2035年必将改变企业经营和人类生活,传统银行还有二十年的好时光。

但是另一股份制银行总营业部负责人W总则表示:我倒是觉得银行最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期早就过去了。也就是二十多年前,办公室有台微机就稀奇死了,专岗电脑的还有辐射补贴呢。从铁算盘到微机到大型计算机,从单机到联网,从分散到集中,银行经历的是整体生产关系脱胎换骨式的变革,远远超过那些动辄惊呼颠覆的人能体会的深刻变革。可以说银行从来没有过躺着的好日子,将来也不会有什么更坏的时光。

一位30多年的金融老司机S总则认为,从手工记账~网点单机版~单机联网~小型机~大机延伸~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异地灾备和多活等等。30年前的银行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已如鹰之重生。未来,银行创新和变革的步伐不会停步。

这一篇讨论的是银联,这位曾经的支付巨头,能否翻身吗?

银联能否借二维码翻身?

正如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在移动支付领域,银行、银联几乎已全面落后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显示,2017年一季度,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8万亿元,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包含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一季度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两者共占据市场份额93.21%,保持绝对“双寡头”优势。

《经济观察报》报道称,二维码支付在国内最早是银联研发的。但现状是什么?

据说彼时,央行以二维码支付安全性存疑,需要等待安全验证为由,联合工信部暂停线下二维码支付服务。银行、银联的二维码支付在市场中暂时偃旗息鼓。2014年9月,支付宝、微信支付即再次布局二维码支付。2015年四季度,支付宝借助“饿了么”平台强势上线推广其二维码,微信则借助其庞大的客户群体作为谈判条件进驻了中小型商业体。

今年以来,各类科技公司则利用技术手段,强力推广聚合支付,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支付结算中极为重要且普遍的结算工具,现在卖水果卖土豆的小商贩都可接受二维码主扫付款已经不是玩笑,而是事实。

二维码是近年新兴的支付手段,于我国国情而言,监管一定是晚于产品的,而微信和支付宝两大互联网巨头极好的利用了这一时间差,仅用一年时间就干掉了在临街收单市场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国有银行,专业市场收单业务因金额大、频次低暂时还未受到特别明显的二维码冲击,但是,暂未并不代表不会,传统银行需要引起警惕。

二维码支付是以付款方(客户)作业为主体细分为主扫为被扫两种模式,主扫是付款方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实现支付,金额由付款方自行输入;被扫则是付款方打开自己的二维码由商家持扫码设备实现支付,金额由商家输入。

之前出现的主扫模式一般存在于小商家,他们仅需打印出自己收款的二维码,由付款方自行输入金额完成支付即可,这种支付方式一般不支持信用卡交易,相当于付款方把微信钱包或支付宝余额里的钱付给商家。相对应的,中大型商户一般不支持主扫模式,通常会选择安装智能POS,使用智能POS或配套的手机扫描付款方二维码实现支付,这类支付就可支持借记卡和信用卡。主扫模式排除信用卡交易,主要原因在于入网商户的准入要求不高、不得随意完成套现而设置。被扫模式则体现了正规商家的合规性和相对地位,支持客户使用信用卡结算。

进入2017年,“钱方”“收钱吧”“微生活”等科技公司打造了“四方支付”概念,以聚合支付的方式(同时支持主扫模式的全部二维码产品)持续抢占市场份额,居然完成了主扫模式使用信用卡的功能开发,笔者近期在水果店完成的二维码主扫交易就是通过扣华夏信用卡的额度完成购买。

2016年从实质上讲是二维码发展元年,这一年二维码走向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微信和支付宝通过社交和外卖两个场景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现移动支付交易量的93%由这两家公司把持。反观银行方面,虽然也有二维码推出,但整体占比极小,对市场影响几可忽略不计。

而某些银行的二维码支付板块,到目前仍然在测试阶段,还没完成二维码推出,快捷支付这一步,银联携传统银行还能翻身吗?

这里,特别将银联应对二维码支付的措施作为例子,供读者自行判断银联是否具备翻身的可能性,虽然非传统银行,但银联的特殊地位与传统银行相比,有较大可比性。

2016年一季度,银联推出“云闪付”来对抗二维码支付,作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银联甚至谈妥了苹果公司配合推出“ApplePay”,出身不可谓不好,起点不可谓不高。“云闪付”实现了不需打开APP,快捷实现付款的功能,一个手机就是一张卡,如此便捷高端。

但事实上截止17年一季度统计,“云闪付”交易仅占移动支付的1%的份额,谈“对抗”实属艰难!

笔者本人是某股份制银行第一个“云闪付”使用者,虽然银联提供了大量补贴,各大银行也在跟进支持,但笔者尝试在十次交易中至少有3-5次不能成功。

尽管有收银员的配合,但可以想象在超市结账时,后面还有等候的客户,来回不断的尝试,耗时至少50秒以上是一件多么让人厌烦的事情。笔者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不能成功的时候都不得不打开微信支付完成付款,交易时间2秒,成功率100%。

接下来谈谈银联的第二次进攻--银联二维码。今年6月2日,银联全面上线银联二维码,其基本方式是客户使用任何银行的APP可主扫银联布放的二维码实现支付,理论上联合了所有银行来对抗微信和支付宝二维码。在笔者看来,这种挑战也难谈乐观,主要原因仅说两点主要的:

第一、多场景应用

实现支付必须打开银行的APP,试问,消费者是愿意选择长期保持开启的微信还是选择经常闲置不用的银行APP进行支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要知道,微信整合了社交,8.9亿人每天都要开微信且一直在线,支付时可直接使用。而银联二维码的支付必须打开银行APP进行支付,这最后一百米就阻止了一票人,何以抗衡?诚然,银联财大气粗,去年投入40亿做云闪付,今年投80亿补贴也有可能。但是,没有其他场景支付,仅仅一个活动补贴,有多少人会选择?再进一步讲,如果没有补贴,大家势必会回到最便捷的微信支付。

第二、费用政策

银联二维码打造的一个核心优势是扣率低,在白名单内的企业可享受优惠的二维码扣率:借记卡0.14/笔,13元封顶;信用卡0.18%/笔,不封顶。但是,白名单以外二维码扣率居然参照POS刷卡交易收取,真是难以言喻!作为商户来讲,放着支付宝微信更低的扣率不选(0.1-0.38%),去选择拉高成本的银联二维码,这不是具备理性思维的生意人会做的选择。

传统银行的应对

既然不能借银联在二维码上翻身,银行怎么做?首先谈谈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一方面,专业市场内商户使用的POS机已经逐步转换为第三方公司推出的智能POS和二维码,传统银行收单市场丧失殆尽。

另一方面,收单市场的潜在数据实现了从银行到三方公司的转移,在未来金融产品的推广上不再具备预判优势及精准营销目标客户群体的便捷,失去了一大批客户和需求,如商户收单数据与微粒贷数据一旦共享,一定可带来更大批量的优质信贷客户。

第三方面与股份制银行有重大关系,即原国有大行在失去临街收单份额后,转变思路,转而攻击专业市场型收单市场,对目前收单市场占大头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出现了重大影响。

在面临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的冲击后,传统银行应持什么态度,去守住最后的阵地,且在某些优势业务上取得创新型发展。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谈谈传统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一些应对。

第一、过分担忧和极度悲观的思想不应有。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金融核心部分,传统银行可以因互联网金融受到冲击并作出调整,但一旦这种冲击影响了传统银行的生存,央妈是一定会出手的。这虽是消极的应对,但也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好处之一。

笔者尝试过微众银行开户,发现要实现多功能运用,必须绑定实体银行的卡。这类涉及绑定他行银行卡的势必会涉及到从实体银行抢客户,必然会引起实体银行的反弹,而一旦得到央妈的默许,各大银行一定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资金转出问题——限制无卡线上转出金额。如原来某银行限制往外转出金额每天为5万、每月100万,一旦将限额调低至每日最高可转出1万、每月20万,则微众银行将很难从他行卡内获得大量存款,前文所述余额宝也将面临这样的情况。

央行如何平衡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发展与关系以及传统银行对线上资金流出的控制将是未来两类银行的重大博弈,其中,央行的态度至关重要。

一旦限制线上无卡无网银支付及大幅度额度控制,对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资金筹措将造成重大打击甚至灭顶之灾。

再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取消了去年报告提过的“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造成的重大冲击,一旦引起市场恐慌金融动荡,这是政府和社会都不想看到、也不能接受的结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虐心”的后果相信政府不可能放任发生。

上个月有条没引起重视的基金公司公告却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那就是天弘基金主动提出线上余额宝单户金额不超过25万元。笔者不禁想到,再财大气粗的基金公司绝对不可能主动建议客户减少购买金额,很明显,这是来自于监管层施压下的被动表态,以期换得更多发展的空间。

针对二维码,事实上在2014年央行就出台了一定的限制手段,以风险为由加以控制,现在一个不小心93%的收单市场份额都从银行转移到了互联网公司,无论是央妈和银联都不可能乐意接受。故笔者认为,在银行仅剩的专业市场收单业务,央行会继续保留大额支付使用银行卡的现状,不会放开交易金额,也确保传统银行的利益少受冲击。

我们也应看到,中老年群体仍然是银行金融资产的主要来源,这批客户选择微众银行的存款业务难度较高,选择互联网类金企业的余额宝类业务可能性亦较低。而需要综合运用多产品的非标准化业务,如交易类(包括开户、装机、网银、积分运用和机具服务)、保险、贵金属(非客户必须品,需面对面交易)等,其专业性服务的需求难以通过线上满足,没有真人客户经理的一对一营销难以成交。

客户群体庞大可能带来的群体性问题: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体虽然可能带来少量的有效客户,但一旦某一项业务出现重大问题,则群体性事情的影响绝对是世界级问题。群体性事情一旦爆发,将会对互联网金融造成重大危机,也会为“操正步”的传统银行带来机遇。

第二、梳理存量业务与互联网企业的关系

简单分类,我们可将存量业务与互联网企业关系区分为可竞争性的业务、需联盟的业务和两者交叉业务。

可竞争的业务主要为非标准化的如交易类、代理财富类(不包括同质化的银行自发行理财)、特殊信贷类,故二维码临街商业的推广、保险及特殊产品的销售等应加大发展力度,培养银行优秀营销人员,为非标准化产品的竞争打好基础。最优秀的营销人员队伍一定是未来银行发展尤其是个人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

需联盟的业务主要为信贷类业务和可满足双方各自诉求的业务,也可以说是银行在与互联网企业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的业务类型(如前文所述银联二维码不可能干掉微信和支付宝二维码)。如困扰某股份制银行多年的小企业贷款业务,一旦将该行几十万个收单客户数据与微粒贷数据匹配,可立即提高贷款客户数量、减少贷款流程并取得极高的收益。

两者交叉型业务的典型代表就是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事实上有一定的非标准化特性,因客户对各家银行的优惠政策并不具备直观的了解,需要客户经理的讲解才容易促成成交;但另一方面额度级别较低的信用卡则能通过线上销售获得一众“屌丝”客户,完美实现数量突破。

与此类似的一个特殊是交易类业务,在此项业务中互联网三方公司的核心诉求是收单收益,而银行的核心诉求是存款和客户,如结合双方诉求达成合作,各自在核心领域取得进展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编辑:妍喵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