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收紧,同业业务再遭“堵截”,银行如何转型?

监管收紧,同业业务再遭“堵截”,银行如何转型?
2017年09月02日 18:25 国际金融报

9月1日起,央行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新发行期限超过1年(不含)的同业存单,此前已发行的1年期(不含)以上同业存单可继续存续至到期。

这一公告被业内人士普遍看作是8月中旬央行同业新规的“补丁”,意在堵住在监管约束影响下,1年以上存单的发行量明显上升的可能性。

对此,申万宏源宏观研究团队指出,虽然考虑到金融机构发行一年期以上同业存单的规模较小,影响相对有限,但更重要的是,这其实是近期监管措施的层次推进所释放的信号,预计未来监管将继续加强,同业存单的非理性扩张将成过去时。

监管日渐趋严,迫使各家银行对同业业务进行缩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该如何转型?

封堵监管漏洞

近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决定将《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固定利率存单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定价。浮动利率存单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浮动利率基准计息,期限原则上在1年以上,包括1年、2年和3年”的内容修改为“同业存单期限不超过1年,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可按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计息,并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定价”。

这意味着,自2017年9月1日起,金融机构不得新发行期限超过1年的同业存单。

对于央行作出这一调整的原因,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是监管要为8月中旬央行的同业新规打“补丁”,及时堵住金融机构能够套利的制度漏洞。

据了解,8月中旬,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要从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1年期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指标考核中。该公告明确了同存的监管要求,但在其监管内容中,仅将1年期以内同业存单纳入监管。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研究团队指出,在当前“负债端”紧张的大背景下,银行存在较大的弥补负债缺口的需求,同业负债资金较易增长,并且在同业负债中,同存又由于其较高的标准化程度、较大的市场参与主体以及较好的流动性成为同业负债扩张的主力手段。

因此在监管仅限制1年期以下同存的情况下,银行或有延长期限至1年以上增量发行同业存单的倾向。而银行扩大1年期以上同存的行为并不在监管容许范围内,该举措有违监管意图。

释放从严信号

虽然新规堵住了监管漏洞,但业内人士仍表示,该规定对市场影响有限,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一年期限的同业存单在同业存单总量中占比较小。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年期(不含)以上同业存单发行量和余额分别有372亿元和1115亿元,分别占其总量的0.4%和1.4%。

二是央行此次公告依然采用新老划断的方式,给予银行一定消化时间,并不会给短期流动性带来巨大的压力。

申万宏源宏观团队在其研报中指出,9月同业存单到期量创历史新高,总金额超2万亿元,随后10月和11月到期量也都在1万亿元以上。限制新发同业存单期限不会对到期的同业存单的滚动产生影响,而目前监管还暂未从需求端限制同存投资,机构配置热情仍较高,总体来说资金面压力可控。

不过,申万宏源宏观团队也指出,此次新规也意味着同业存单市场将更规范有序。

具体来看,此次将同业存单的期限明确为不超过1年,是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对于同业融资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的要求保持一致,有利于引导同业存单回归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本质职能,也是配合监管对同业链条风险进行化解。

同时,本次放开并鼓励1年期及以内期限的同业存单采用以Sh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定价,也是利率市场化大环境的要求,有利于同业市场更好反映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

除此之外,申万宏源宏观团队还认为,从近期监管措施的层次推进所释放的信号来看,未来同业存单监管有望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将进一步覆盖目前未纳入的银行,另一方面将从需求端进行管控,例如货基新规和将投资同业存单也纳入广义信贷。从这一点来说,同业存单的非理性扩张将成过去时。”该团队预计。

同业“缩表”提速

近年来,同业存单市场发展速度较快,规模日渐庞大,甚至成为部分银行的主要新增资金来源,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监管部门屡次发文按下同业规模扩张“减速键”。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双双收缩。

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余额和同业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了1.8万亿元。同业业务增速由整治市场乱象之前的正增长转为目前的负增长;同业理财较年初减少了两万亿元;银行理财中的委外投资较综合治理前减少5300多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许文兵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同业业务的收缩也迫使银行将“表外转表内”。而这一点在上市银行的半年报中得到了体现。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发现,在同业业务发展规模受到进一步限制的情况下,多家银行正在加速调整业务结构,一方面收缩同业业务,一方面加快投放表内贷款,尤其是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南京银行等部分股份制银行,持续加大对零售贷款投放态势明显,有将零售业务作为转型突破口之势。

见习记者 陈圣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