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的角度看,医院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从投资的角度看,医院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2017年08月04日 19:55 雪球

炒股,看雪球就够了

每晚雪球菌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投资一家上市公司,首先很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将公司所处的行业属性搞明白,要将这家公司的生意本质弄清楚。比如,我们要投资一家医院类上市公司,首先需要搞清楚医院所处的行业属性是什么,它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从行业属性来讲,医院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这是不用置疑的。正像老百姓说的,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而人若生病自然就离不开医院。当下人工智能这个词很时髦,我看到有观点说,将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达致极,人可能活到140岁并不是梦,尽管如此,看来人最终还是要死的,因此,人类还是离不开医院这个行当(更何况人还有出生这个重要环节呢)。

投资离不开国情。就我国国情来讲,现在的各级公立医院(县级以上)毫疑问是处于主体地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这其间有政府信誉的背书因素,有政策门槛因素,有历史积淀等因素。但是公立医院存在的种种弊端,如种种逐利行为、过度医疗、舒适度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又为很多病患者所诟病。而医疗消费本身就是不情愿消费,即便公立医院存在着这种种弊端,老百姓也不得不忍受之,甚至在一些大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的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也出现人满为患之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还有多少生意是人满为患呢?

面对上述种种弊端,国家层面近几年是极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而且通过改革各地也催生出种种医改模式,如三明模式等。但是据本人观察,真正成功的模式似乎还不多见,多年形成的体制性沉疴一时也难以彻底破除掉(仅仅在体制内打转转,是否能够突破呢?值得深思)。我个人认为,打破这种体制性的僵局,或许需要借助于社会资本的力量,即让社会资本介入医疗领域,形成鲶鱼效应,让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展开对等的竞争,或许不失为良策之一。其实,国家近几年也出台了不少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政策。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很多领域的改革是成功的,特别是在企业改革方面,今天仍然享受着种种改革的红利,然而医疗体制的改革似乎仍然缺少破冰之举,甚至据我观察,这似乎已成为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然而,可以预期,随着种种改革措施的落地,医疗领域现有的体制性问题终将会慢慢打破,至少老百姓对医疗方面的消费升级需求也会倒逼这种改革向前推进。对此,我本人倒是持乐观态度。

那么,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最容易成功逆袭的是在哪些领域呢?堡垒最容易从薄弱的地方突破。据我的观察,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最容易率先突破的是在一些专科领域,如口腔、眼科、生殖服务、康复等,或在一些医技领域,如独立实验室、透析中心等;在一些高端医疗服务领域,社会资本也容易率先突破。相比之下,综合医院的资本需求、人才需求更大,其建设成功的速率相对要缓慢得多,尽管依本人的目力所及,也已经出现复星医药的和睦家、禅城医院的成功案例。

以上,是本人从大的层面对医疗行业属性的一点粗浅认识。就微观层次来讲,比如开办一家医院,它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生意呢?

   1、人才

病患者去医院看病,最看重的是什么呢?当然最看重的是疗效,这是常识。而看病的疗效取决于大夫,即医疗人才。我曾经说过,医院建设并不是一个有钱就可以任性的地方,因为有钱你可以盖楼,可以买设备,但是人才有时并不仅仅是靠钱就能够买来的,就是能够买来也有一个人才梯队建设周期的长期过程。为什么在医疗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民营资本进则进来了,然而却总是围绕着一些“男科”、“女科”打转转呢?说穿了还是因为缺少必备的人才,只能在一些急功近利的项目上赚钱,甚至赚黑钱。我上面说了,现在我们国家的国情仍然是公立医院为主导,有时你很难让北京和协医院的大专家到一家民营医院去坐诊,这其间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个社会身份认同问题,有个平台大小的问题。所以,社会资本有钱你可以到公立医院去挖,但有时也是挖不来的。这才是社会资本进行医院投资的最大痛点。

当然,我们看到,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民营医院,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目前上市公司之中,医院类的上市公司样本还不多)等,已经开始自建大学,或者与大学合作,将人才建设已经提到相当高的程度,自己认为,这才是未来事业兴衰之根本。尽管如此,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是有一个时间周期的,这一行业特性决定了医院建设并非是个快生意,哪怕是连锁式发展,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开个快餐店般迅速见效。所以,在医院建设上着急想赚快钱是万万不能的,否则,可能因为因为急功近利而形成很差的口碑,甚至自掘坟墓。

我看到有观点说,民营医院的大夫有时并不好养,因为功成名就了可以自己开个诊所,或者跳槽(国家也鼓励多点执业),特别是口腔之类的医院,人才更不容易形成粘性。对这个问题,我倒并不过于担心,因为现在是个平台时代,一个人有时成就大小不仅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你所处的平台大小、高低。此外,在这个问题上,还可以依靠制度性安排来解决,比如通策医疗、爱尔眼科的合伙人制度,完全可能通过这么一套激励制度来吸引、留住人才。通策医疗还提出,要打造世界上最大医生平台集团的发展愿景,这个思路倒也很人以启发。

总之,人才建设是医院建设的第一大问题,也是一家医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医院建设是一门慢生意。

   2、服务

从病患者的角度,除了看病疗效之外,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需要更良好的服务。大家去医院,除了生孩子的高兴之外,看所有的疾病其心情之不情愿、之压抑、之悲摧,是可想而知的,在此基础之上,又有哪个不想有一个良好的医疗服务呢?且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有些富裕的人还需要一些高端的医疗服务。高端的医疗服务是不是就需要将楼建设得高大上,用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等呢?非也。在这个方面,我认为和睦家的创办人李碧青女士说得很精辟。她说,精致的装修、高昂的消费,高端医院的精髓并不是这些,真正的高端医疗有三大关键元素:以患者为中心的连续一体化的医疗,严谨的循证精神,以及创新的医疗服务(引自复星医药微信公众号2017年7月21日文:和睦家医疗:创民营品牌医院,将人才为本进行到底)。然而,做到这些,除了必要的硬件投入之外,自然又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等环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医院投资又是一门需要专业化的,且需要很高管理技巧的生意。

   3、资金

在医院建设上,有钱不可以任性,但是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综合医院的建设,在我来看,不仅周期较长,更具有些重资产的性质。而且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一些医疗设备更新又很快,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投入。相比之下,一些专科连锁式医院,资产可能轻些,有些房屋是租用来的,有了一定的面积要求,有了必备的人才、设备,符合政府有关部门的技术规范,便可营业了。但总体来讲,医院先期建设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的(租房也需要付出租金,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租金也不菲),而且这种建设还需要一个培育期,比如,有的专科医院可能需要三年左右的培育期,而综合医院达到盈利点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甚至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

   4、口碑

医院的口碑,其实就是一家医院品牌在病患者心目中的形象评价,而这个形象评价单纯依靠广告是做不来的,甚至有时是需要病患者口口相传的。所以,我认为与其称医院品牌,不如称其医院口碑来得更有针对性一些。我想每个人均有自己的看病体验,就是我们看病首先要从各个渠道打听一下哪个大夫、哪个专家技术好,然后再挂他的号。这一点,无需多谈。

从进入门槛来看,医院这个行当貌似并不高,至少不像茅台那样具有别处、别企无法复制的壁垒。但是一家医院若想在老百姓口中赢得一流的口碑,却是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慢慢积累。从这一点上看,医院建设这个行当的进入门槛也并不是那么低,至少不是低得谁也可以进来。

   5、可及

医院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特殊性,就是服务的可及性。为什么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15分钟服务圈呢?其实就是讲究服务的可及性,通俗地讲,就是让老百姓看病更就近些更方便些。道理很浅显,北京协和医院综合实力再强,也并非人人看病去协和。特别是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一些特殊的、专科的医疗服务项目,还是要讲究服务的可及性的。换句话说,医院的服务还是有着一定的服务半径的。比如,通策医疗的口腔在杭州是有名的,世界冠军孙阳正畸也到杭口去看,然而偌大一个杭州城市,城市西的人跑到城东去看口腔,毕竟是不方便,时间成本也是太高的,所以,有时一个城市也可以容得下多家这样的专科医院。从这一点上来看,医院建设这个行当的拓展空间还是满大满大的,甚至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域,也完全可以容纳得下几家不同品牌医院的竞争。

   6、盈利

凡是生意均是要讲究盈利的。记得有位企业家说过,企业不盈利是不道德的,其实道德不道德倒在其次,关键是你不盈利你活不下去,你再有多大的情怀也是空想而已。所以,凡是生意也不当耻于言利。然而中国人的价值观,自古一向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所以,从道德层面讲,医院建设更当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是当有些悬壶济世之情怀,有些苍生大医之精神的。

从政策层面讲,现在的医院建设分为两类,一类是营利性医院,即国家是免除税收的,但是医院的盈利只能用于医院事业的发展,不能作为股利进行分配;一类是非营利性的,即不享受税收免收政策,但可以将盈利由股东们进行分配。所以,从上市公司讲,股份制公司建设的医院均当在非营利性医院之列。但是称“营利性”,医院建设也并非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比如,据我的行业观察,综合性医院的净利率达到10%以上,便当是不错的了,而一些专科医院,如爱尔眼科16年的净利率14.18%,其中长沙爱尔净利率35.29%,武汉爱尔净利率19.93%;通策医疗16年的净利率15.12%,而其较为成熟的杭口净利率20.58%。从这些专科医院的数字观之,医院虽然说不上是暴利行业,然而有这么高的净利率,也当是门不错的生意了。

   综上,医院究竟一门怎样的生意呢?

答曰:医院建设是门投入相对很大的生意,同时它又是一门慢生意;它是一门看似门槛不高,然而也并不容易做的生意。同时,医院建设又是一门好生意,因为一旦在病患者心目中赢利口碑,其现金流便可汩汩流出了。医院建设由于处于永远的朝阳产业,因此从长寿性的角度讲,一旦这门生意做好了,还具有长尾效应。这个长尾效应有多长呢?它甚至是可以打造成百年老痁的生意,而且由于永远处于“刚需”,医院打造成百年老店的难度要比提供一般产品与服务的企业相对低些。

(本文作者:闲来一坐s话投资,来自公众号:闲来一坐s话投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