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疯狂捞钱!当心理财背后“割韭菜”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疯狂捞钱!当心理财背后“割韭菜”
2017年08月19日 16:13 巨丰投顾

主力资金再次入场抄底, 火速关注“聚股票微信(jugupiao)”抢夺8月“超跌红牛”股票池!爆款栏目“实战定制”免费限时抢订中。

庄家再出新花招

有钱就是任性,这句话同样适合上市公司。

比如,今年第一牛股方大炭素,在一帮吹鼓手分析师的鼓吹之下,股民们用真金白银硬生生把市值给搞到500亿。现在,方大炭素却挥一挥衣袖说:我要理财去了。

方大炭素理财吓退大股东

2016年才赚了6000多万元的方大炭素,一夜之间翻身土豪,仅今年7月就赚了4.3亿元。分析师一个接一个地出来跳大神,扬言方大炭素一年可以赚70亿元。

突然赚了大把银子,咋办呢?方大炭素的老板们坐在一起开了个会,最后一拍大腿:天太热,做主业太费脑细胞,咱就理财吧。

除了自有资金,方大炭素还把之前募集的闲置资金也拿出来,一块儿总计60亿元。钱放在账上闲着也是闲着,理财赚点银子总比闲着好。可问题的关键是,方大炭素去年理财规模才6个亿,现在一下就翻了10倍。吓得大股东赶紧否了公司这赚钱“大计”。

7400亿!上市公司理财太疯狂

其实,像方大炭素这样爱理财的上市公司在A股中并不少见。方大炭素60亿元理财在整个理财江湖中也只能算小弟弟,新湖中宝一口气就用180多亿买了71个理财产品。美的集团就算被人骗了,理财都停不下来。

据巨丰财经了解,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达7429.8亿元。资金来源主要包括IPO、定增、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相比之下,今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已接近去年全年。事实上,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逐年高涨。

年初至今,购买理财产品最多的上市公司为中国神华,分3次合计买入310亿元;其后的新湖中宝累计购买67次,合计买入169.6亿元;温氏股份累计购买57次,共计买入164.5亿元。东方明珠、五矿资本、浙数文化、兆驰股份等排名前十。

为何上市公司扎堆去玩理财?

一是今年资金面相比之前明显偏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偏高,个别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一度突破7%,这个收益率让不少上市公司颇为心动;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目前国内工业、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依然存在。产能过剩必然会带来资本过剩,手头握有大量募集资金的上市公司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维持业绩,必然会选择这种急功近利的投资方法。

一边理财一边募资

从资金来源看,主要包括IPO、定增、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同时,也有上市公司玩起了一边是大笔自有资金投向银行理财,另一边却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投入项目建设的花招。

比如去年12月13日,华谊兄弟控股子公司华谊创星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6年12月13日使用部分闲置资金7000万元,购买了招商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

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今年初已经强调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证监会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

股市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融资,融资彰显的又是上市公司实力,为啥上市公司不直接将融来的钱转化为生产力去回报信任他们的投资者,而要去进行低效的理财?

其实,背后另有秘密。

上市公司理财背后的“阳谋”

上市公司通过理财,将钱流入到第三方的资金池,跟第三方暗中合谋,再进行层层加杠杆,将资金输送到一个看上去毫无关联的第四方,第四方再在二级市场拉升上市公司的股价。经过复杂的角色交换脱媒之后,不少上市公司理财真正的目的是逃避了监管,坐庄自家股票,形成人造牛股的假象,坐等韭菜上钩。

所以,散户们一定要警惕,那种永远缺钱,永远都在大笔融资理财的上市公司,最好离他们远一点,因为拥有不断融资能力的管理,在执行力方面画风大变的背后,他们营造的只是一场创新了的赌局。

主力资金再次入场抄底, 火速关注“聚股票微信(jugupiao)”抢夺8月“超跌红牛”股票池!爆款栏目“实战定制”免费限时抢订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