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战狼2》引发的反思,中国重燃敬仰侠之氛围

潘浩:《战狼2》引发的反思,中国重燃敬仰侠之氛围
2017年08月21日 19:10 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

1900

读完共需

2

分钟

作者潘浩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研究员,本文刊于8月21日环球网,原标题为“中国社会要重燃敬仰侠之氛围”。

《战狼2》票房火爆,创造了多个国产电影史上的纪录,成为了现象级话题。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电影质量上佳当然是重要原因。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正如吴京接受采访时所说,整个中国人的情绪爆发了。这种爆发的情绪,最终反映在了票房上。

为保护牺牲战友的家属,他冲冠一怒。为心爱的女人,孤身远赴他乡。因为军人的职责,在没有后援的战区拼死救人。这些场景唤起了我们心中的共鸣,点燃了我们被压抑太久的情感。

长久以来,媒体报道的社会事件一次次浇熄我们火热的心。路人漠视“小悦悦”生命垂危、扶摔倒的老人却反被讹诈、以命换命救起的轻生女子连一句感谢都没有便匆匆离去……这些冰冷的社会现实似乎在一次次地提醒着人们,袖手旁观是最安全的解决方式。让人面对不断受到冲击的社会道德体系,只能黯然地说一句,世风日下。而很多“公知”宣扬的“真实”则让不曾接触到真相的大众一次次被误导,一次次对社会失去信心。正因如此,我们心中的热血才被慢慢冰封。

然而,中华民族从来不曾少了那团火、那股热血,它被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被烙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它,是中华民族对“侠”文化内心的认同,是我们对“侠”的敬仰!

侠是什么?侠文化自古有之,从先秦时代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侠是一种精神,是路见不平施以援手,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侠是一种荣誉,代表着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可。两千多年的时间,“侠”一直是民众的英雄,侠义之士则是人们尊重、敬仰的对象;侠是一种信念,是道德准则的凝聚。

每一个尊重“侠”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一个软实力强大的社会。有了“侠”,并且尊重“侠”,可以塑造这个社会中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人们便会希望成为“侠”。

不断对外输出文化的美国,就是通过塑造英雄,来获得认同。他们自己也因为尊重英雄,崇拜英雄,而获得信心。这种信心汇聚到了一起,则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让社会充满活力。

我们爱看好莱坞大片,其绚烂的技术手段当然能够吸引人。但是,这样的电影出现太多之后,人们也会对画面产生审美疲劳。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不断掏出钱包贡献票房?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对英雄的需求。我们心中从小就被烙刻上了一个“侠”字,希望“侠”来伸张正义,在危难之时帮助自己。他或许是小说、影视剧里的一个盖世英雄,或许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某一个拥有传奇色彩的神秘人。但相同的是,我们对“他”、“她”或者“他们”,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崇拜与向往。更确切地来说,就是它满足了中国人对“侠”的渴望。整个中国社会,都在呼唤“侠”,渴望“侠”。而美国大片也正是因为刚好满足了中国人民的这种心理需求而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

《战狼2》的现象级成功,正是因它创造了一个本土英雄,一个现代的“侠”。一下戳中了观众的燃点,观众当然不吝啬为其买单。

当然,一部电影,只能让我们感动一时,而若想要整个社会不再冷漠,侠义长存,则应该要引导我们的社会,重新重视起“侠”文化。那么,一个长期缺乏对“侠”的宣扬的社会,应该如何重新让人们拾起对“侠”的向往,重新燃起敬仰“侠”之氛围?

首先,作为我们个人,有时候做不到行侠仗义,但最起码不要对见义勇为却最终未得好报的人抱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将他骂作“傻子”。对于出国却遭遇不幸的同胞,即便无法施以援手,也不要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在键盘上敲下“活该”两字……若是行有余力,则可以提供更多帮助。这就是侠!

对于新闻媒体,应该对“侠”给予更多正面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人接收、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让整个社会都环绕着积极向上,侠义正气的氛围。而影视娱乐媒体,也应该制作更多以“侠”为主题的现代作品,让人们更加了解“侠”,对“侠”产生认同和向往。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重塑社会道德,铸就民族侠骨。

而对于整个社会,对那任侠之人,则应该更多一些重视、一些善意、一些关怀,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更进一步,可以建立起社会荣誉体系,给怀侠气,有侠骨,行侠事的人该有的荣誉,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受到他人敬仰。那么,看到他人有难,愿意伸出援手;看到不公不义,愿意正衣振声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中华民族,则会因为人人有侠气而铸就民族侠骨;中国社会,也会因此,注入更多向上的动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