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荐股的研报,为啥成了接盘侠的集结号?

明明是荐股的研报,为啥成了接盘侠的集结号?
2017年10月18日 18:15 小基快跑

最近,一篇名为《研报发布与股票回报:我终于明白自己为啥赚不到钱了…》的文章火了。

2016年11月25日是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颁奖日,从那天起截止2017年9月30日,各家券商共发布了43,146篇A股上市公司分析报告,平均每天140篇。

分析师报告看多的公司,是否真的涨了?

对此,这篇文章的作者研究了发布日期在2016年11年26日至2017年4月14日的15,085篇分析师推荐股票的研报,分别将研报发布日向前/向后推120个交易日,获取了这些被推荐股票的股价走势。

结论让人大跌眼镜。

先看看这些股票相对沪深300的走势。

全市场分析师发布报告后

对应股票相对回报均值(%)

研报发布之后相对回报一路走低,到100个交易日后(约5个月)平均会输沪深300将近8%……

再看看绝对回报。

全市场分析师发布报告后

对应股票绝对回报均值(%)

从上图可以看到,分析师推荐股票有以下规律:

1、涨了才推;

2、推完就快见顶了;

3、跌了40个交易日左右(约2个月)见底开始反弹,但120个交易日(约6个月)才堪堪回本。

连每年争得不亦乐乎、著名的“新财富”上榜分析师也靠不住。

从下图可以看到,2016年新财富第一(蓝线)、新财富上榜(红线)、新财富未上榜(绿线)推荐的股票回报差别并不明显。

新财富第一名的分析师推的股票,平均而言比其他分析师在推后的下跌幅度小一点,但也仅此而已。

分析师(按2016新财富分组)

发布报告后对应股票相对回报均值(%)

所以,如果根据研报推荐来炒股,多半是赚不到钱的。

其实,这个结论一点也不稀奇。

证券分析师这档子事,《漫步华尔街》这部经典投资著作中早有阐述。

它的作者伯顿·马尔基尔,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也曾在美邦、保德信、先锋集团等数家大型投资机构担任要职,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实操上,都颇有建树。

伯顿·马尔基尔

他就辛辣地评论道——

证券分析师连其基本职责都难以履行。

我们从书中摘录了一些他的观点,一起来看看:

预测未来盈利是证券分析师得以存在的理由,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曾有文章说:

盈利是玩股票时最核心的问题,而且将永远如此。

我们发函给19家从事基本面分析最负盛名的华尔街公司,向它们索取对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所做的未来一年和五年的盈利数据。

然后,我们将这些在几个不同时期所做的估测数据和相关公司的真实数据进行比较,考察分析师预测短期和长期盈利变化的准确性如何。

比较下来,结果出人意料。

直言不讳地说,这些证券分析师(基于行业研究、工厂参观等)认真估测的数据,并不比通过简单外推以往的盈利趋势得到的估计情况准确多少,而后者也根本无助于预测未来。

其实,与实际的盈利增长率数据比较起来,证券分析师所作的五年估测数据,还不如几种幼稚的预测模型来得准确。

面对估测五年期增长率的不佳记录,那些证券分析师窘迫不安地老实承认五年的时间实在太长,无法作出可靠的预测。他们觉得应该根据预测一年期盈利变化的能力来评判他们。

信不信由你,检验结果表明他们对一年期的预测甚至比五年期的还要糟糕。

此外,事实证明,也没有哪位分析师能够持之以恒地胜人一筹。当然,每年都有一些分析师,其表现确实远胜于平均水平,但花无百日红,我们没发现他们的预测表现有什么持续性。

在某年比一般同行表现更出色的分析师,在下一年丝毫也不比其他人更有可能作出上乘的预测。

以上研究发现已得到其他几位学者的证实。例如,哈佛的森德力特和麻省理工的苏迪尔对分析师跟踪最多的1000家公司的一年期预测进行了大规模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令人惊愕:每年得预测错误率特别一致;在一个为期五年的时段里,分析师每年平均错误率是31.3%。

如果财务预测看上去像科学,那么占星术看起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

从以上所有的“指控”中,我们要传达一个极为严肃的观点:证券分析师极难履行预测公司盈利前景这一基本职责。投资者在做投资选择时,若盲目信赖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必将大失所望。

那么,证券分析师为什么预测得如此不准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01

随机事件的影响

很多影响公司盈利前景的重要变化,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随机的,换言之,都是不可预知的。

管理层核心成员因故不能正常履行职责、

某个重要的新产品问世、

处方药发现存在缺陷、

新竞争对手进入、

价格战、

恐怖袭击、

自然灾害

……

影响公司盈利的不可预知时间可谓无穷无尽。

02

他们不过也是人

恕我直言,很多证券分析师观察不太敏锐,判断不太审慎公正,常常犯下极其严重的错误。

一般情况下,由于太懒惰不想亲自做预测,他们宁愿抄袭其他分析师的预测结果,或者不加咀嚼变囫囵接受公司管理层发布的“指导性意见”。这样,如果预测出了错,就很容易知道谁该受责备。

凯恩斯说过:“世故人情告诉我们,因行事方式传统而名誉受损比以非传统方式获得成功更加可取。”

我无意说多数华尔街分析师只是鹦鹉学舌,管理层说什么他们就复述什么。

但我确实想说,一般的分析师就是这样:他们薪酬优厚,通常悟性颇高,从事的工作极其困难,干活的方式也都相当平庸。

他们经常会帮倒忙,有时马虎粗糙,或许还妄自尊大,有时同其他人一样,面对同样的压力时,也难免受到影响。

简而言之,他们不过也是人。

03

利益纠结

证券分析师很少建议投资者卖出股票,这一点就表明他们与券商业务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议买入和卖出的比例始终存在着偏向买入的局面,因为分析师不希望得罪涉及的公司。

随着投行业务成为大型券商较重要的利润来源,出现了一种日益明显的现象:分析师得到报酬,不是因为预测有多么准确,而是因为唱多头,保持看多的姿态。

在一起很知名的事件中,有位分析师斗胆建议投资者卖掉特朗普泰姬玛哈尔赌场债券(Trump's Taj Mahal bonds),因为这只债券不太可能支付利息。

大名大名鼎鼎的特朗普本人便威胁要以法律手段报复分析师所在的公司,公司二话没说立即开除了分析师(后来,债券果真违约了)。

这远非个别事件。法国巴黎银行的一位分析师曾声称,自己在建议投资者卖出安然股票后,被迫放弃了分析师的工作。

要知道,当一位分析师说“买入”时,他的意思可能是“持有”;他说“持有”时,很可能在委婉地表示“扔掉这破玩意儿,越快越好”。投资者本不必学一门结构语义学的课程,才能理解这些推荐语言。

数项研究对分析师选股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巴伯尔研究了华尔街分析师“强烈推荐买入”的股票在股市的表现,他发现这些股票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完全称得上是 “灾难性的”。

的确,分析师强烈推荐买入的股票还没跑赢大盘,每月的回报率比大盘少3%,而他们建议卖出的股票,其表现却每月比大盘高出3.8%。

基本上来说,券商会向分析师支付报酬,让他们吹捧其承销客户或潜在客户的股票。分析师自然会伸长舌头去舔给他们喂食的手。

话说回来,研报还是有价值的。

研报有许多关于上市公司的数据,可以作为我们投资的参考;分析师的分析逻辑,值得我们借鉴...等等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只是不要把研报推荐做为我们唯一的投资依据就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