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家族出售资产背后:香港富豪正遭遇危局?

董建华家族出售资产背后:香港富豪正遭遇危局?
2017年07月14日 21:35 智谷趋势

◎智谷趋势 | DJ

01

香港又一豪门家庭的企业易手了。

上周日,中国第一大航运企业中远海控(Cosco)联合上港集团,以溢价31%的价格,约63亿美元(492亿港币),将香港东方海外航运买下。

东方海外航运是何方神圣?

它的来头可不小——是由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家族经营了72年的家族企业。

该企业由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1946年于上海创办的。因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董浩云成了20世纪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及至董建华当选香港首任特首,董氏家族在香港的影响达到顶点。

1972年1月10日 在香港青衣对开海域,董浩云拥有的邮轮「伊利沙白皇后号」发生「灾难级大火」。

就在两个月前,东方海外国际的子公司东方海外,命名了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东方香港号”(OOCL Hong Kong),未可知命名仪式发布才两个月公司便易主,不胜唏嘘。

近来在谈及香港的未来时,从船运商人到香港特首的董建华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判断——香港依然可以依靠法治以及作为顶级金融中心和地区转口港的优势,但其活力正在逐渐退散,香港作为国际港口的风头也逐渐被上海、深圳和宁波等港口所取代。

这次并购若成功,中远海控不止掌握了香港最大船运命脉,还将一跃成为按运能计算全球第三大集装箱运营企业。

此次交易不仅标志世界航运格局的变化,还显示香港富豪一代的逐步退隐。

02

抛售资产,并不止董氏家族一家,更典型的是李嘉诚。从2013年起,已经至少抛售手中的香港资产六次,据不完全统计,总计金额约673亿港元。

 

可以看到,李嘉诚把港口、连锁店、超市、电力企业等多个核心资产进行抛售。

同时,李嘉诚还对2013年亲口表态过的“长实与和黄绝对不会改变注册地”承诺食言了,将公司注册地迁至开曼群岛,引发轩然大波。

近来,李嘉诚还有意出售香港地标性的写字楼中环中心。

 

 中环中心

最近的消息是,李嘉诚准备出售香港固网服务和记环球电讯。

香港富豪榜排名第二的李兆基也有出售动作。去年3月,李兆基决定出售公司旗下30项香港物业,市值总共近680亿港元。

另外,排名随后的周大福连锁珠宝店的拥有者郑氏家族也出售了三间酒店——香港君悦酒店、万丽海景酒店、香港尖沙咀凯悦酒店的50%股权,以及一家旗下的公司;

豪门恩怨绯闻缠身的刘銮雄也以125亿港元的价格将香港益动地标性顶级写字楼——美国万通大厦卖给恒大董事长许家印。当时创下香港最大笔写字楼整体收购记录。之后,该楼更名为恒大中心。

香港大亨们频频抛售在香港的资产,这背后的逻辑耐人寻味。

03

这背后,除了对香港经济前景的判断外,香港富豪自身角色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

在此之前,富豪在香港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个字“港人治港”,实践中“港人”这个词更多是指华商领袖、指富豪,用的是精英治港的模式。

富豪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港利益,又有与北京连通的管道,因此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治理中担当要角。

彼时,像李嘉诚这样的人物,也被港人视作白手起家、逆袭成功的英雄,充满企业家奋斗精神。

但在最近几年,富豪与香港平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在香港治理模式中的角色也变得摇摆。

其中的根源,是香港巨大的贫富分化。

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GDP估值进行计算,香港十大富豪的总家产,令人吃惊地占到香港GDP的35%,远超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印度十大富豪的财富仅相当于本国GDP的5.2%,中国大陆更是只有1.4%。在欧洲,富豪财富/GDP比例最高的是瑞典,为25%;瑞士为9.2%,俄罗斯为8.8%。

香港的贫富差距已经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而香港社会近年来不断升温的不满情绪,正源于此。

2010年,一本叫做《地产霸权》的书震动了香港,作者潘慧娴(Alice Poon),曾任新鸿基地产集团创办人郭得胜的私人助理达八年。该书表达出了很多香港普通人的观点,认为以地产商为代表的富豪阶层,严重挤压了其他群体的生存空间,也让香港产业结构极为畸形。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这是曾经普遍得到认可的一句话。

对香港市民来说,他们住的可能是长实地产开发的楼盘,家中安装的电话网络可能是李家和记黄埔的,看电视和听电台是电信盈科的,买菜可能走进了百佳超市,生活用品要去屈臣氏,买手机上台要去“3”……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消费,都可能与李家的产业发生关联。

但近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李嘉诚的“超人”与“英雄”形象越来越少被港人提起,他遭遇更多的是对立,2013年,甚至爆发了针对他的码头工人罢工。

有观察人士如此感慨:“香港已没有李嘉诚!”他认为,李嘉诚不是因为经济差才撤资,早在2012年3月梁振英当选第四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前后,李嘉诚在香港就没有大动作了,地皮也没有买过,自己在香港的话语权、影响力也在减弱。

富豪在香港治理中的角色在逐渐变化,他们已不太可能代表香港整体利益了,只能代表自己的圈层。

在这种背景下,富豪们在调整、在重新定位,出售资产套现是其中的一个动作。

04

与香港大亨频繁出售资产相对应的,是内地资产自2015年起,不断买入香港资产的事实。

下面是2015年以来内地投资香港地产的一些代表性项目:

 

2016年,内地开发商在香港投资住宅地产金额已经达到54%,超过一半!

这里有一组数据:2011年至今,内地企业万科、保利置业、世茂、明发、中信、海航等企业,在香港参与公开住宅用地出让累计成交量达23幅,总投资额度高达764亿港元。

相反的,香港本地开发商的活跃度在不断下降。仲量联行数据可以看到,本港七大开发商竞标购得的住宅土地,已经从2012年的45%,缩减到了2016年的22%。

而刚过了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资产在港物业投资额度已倍增至361亿港元,要知道去年一整年也只有412.74亿港元。这个升幅已经高于去年中资海外物业投资的第一名纽约。

与此同时,中环的外资银行圈里哀鸿一片。

为啥?

因为租金被炒到驻港海外银行都认为无法承担的地步。

中环核心地段租金每年每平方呎为279美元,相比于排名第二昂贵的纽约158美元的租价整整高出75%,另外东京为150美元、伦敦114美元。

中环租金比纽约高出将近一倍,难怪这些在华尔街说风就是雨的金融机构吃不消。2014年,花旗集团(Citigroup)在九龙东买了一栋21层的办公楼,花了54亿港元。去年花旗的高管开始鼓励其在中环的3000名员工搬到新大厦工作。

喜迁新屋,这应该是件好事儿。但花旗员工可不这么想。

他们担心的是,如果花旗集团从中环缩减规模就意味着,那栋长久以来伫立在中环的写字楼就不再叫花旗银行广场了(Citibank Plaza)。

嗯,该栋大楼已进入中方资产的投资射程。

不久以前,财大气粗的海航集团才把香港甲级办公楼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租用的办公面积增加了近一倍,租金是270美元每平方英尺。这座坐落于维多利亚港湾的大厦拥有无数个超级无敌海景房间——视觉是总统套房级别,所以相比于一期,中资企业更喜欢二期的气派。

此次中远买下董氏家族的资产,表明大陆资金已从不动产领域向香港更多领域进军。香港的经济格局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