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线城市老太自述20年来的理财变迁

一个三线城市老太自述20年来的理财变迁
2016年09月25日 10:01 融360理财

  吴老太对融360小编说,她以前去银行排队时,最常听到人们询问银行工作人员:你们这个产品年利率是多少?

  现在她在银行最常听到的却是:你们这个产品保本还是不保本?

  生活在三线城市,今年已经73岁的吴老太并不具备太多理财知识,她问融360小编:在银行存钱,怎么还有保本不保本一说?

  时间回到二三十年前,吴老太在理财方面其实是一个很“潮”的人。

  1979年,吴老太结束了种地养羊的生活,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在国企做文职。现在她仍然清楚的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25元。

  很多80后应该还能想起来小时候路边围墙上的标语:“存款储蓄,利国利民”。在那个年代,大多都是和土地打交道的人,本来也没什么钱,辛辛苦苦攒了一点钱,拿在手里的感觉才能让他们心安,没人愿意把钱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吴老太不这么想,家中藏现金,可能被火烧水淹、狗嚼鼠咬、遭抢遇窃。把银行当作存钱的保险箱,还可以吃银行的利息,一次次把钱存进银行,看着存折上的数目不断变大,吴老太感觉很踏实。

  1981年国家首次发行国库券,十年还本付息,年息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要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国库券是“死钱”,不能当做货币流通,是当时老百姓唯一的金融产品。

  农民怎么会懂国债是什么?没人愿意来消化这些份额,吴老太所在的单位被硬性规定了1、2万元的额度。“为了完成任务,必须买!”吴老太从存折里取出大部分积蓄,买了200元。别人眼瞅着吴老太拿出辛苦攒下的钱,心里犯嘀咕:这钱还能不能要回来呀?

  吴老太自己心里有数,“我买国库券是借钱给国家,国家怎么可能欠钱不还?”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退休金10年连续上调了10次,现在退休金就够花了。”吴老太告诉融360小编,1995年,52岁的她从企业退休。刚退休的时候,她每月只有389元退休金,加上老伴儿每月几百元的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倒也安稳。

  那个时候,我国实行单一的养老保险体制,包括养老在内的一切生活问题全部由国家和企业包下来,从1985年开始对国营企业实行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吴老太说,“虽然一直没交过养老保险,但退休了也能按比例拿到养老金,不像现在要交这税那费的。”

  1983年7月8日,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这是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原始股”。1993到1994间,内地股指从1512点跌到325点,跌幅为78.50%,一半个股跌去80%以上,这样突如其来的暴跌让刚刚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金融的风险。

  云南白药的股票最低跌到了一股3块钱,退休的吴老太琢磨起了炒股,单位的老同事们都劝她老了就别折腾了,可她不听,买了10手。到现在,这支股票已经翻了几十番。吴老太讲起当时的事,神情里还能看出来一丝得意。

  再后来,仿佛一夜之间遍地都是理财门店了,收益率一个比一个高,业务员各个西装革履,“潮”人吴老太拿出股市里的资金投向了线下理财。谁也没想到,一向投资精准的吴老太第一次踩雷了:投资公司跑路了。

  吴老太被气的得了高血压发作,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老板是我家的远亲,我们沾亲带故的,他给我的利息比别家都高,我是相信他,才在他那放了20万,这一下都没了,我以后可怎么活……”

  这一次打击让吴老太一蹶不振,从此她只相信银行,可被她视作保险箱的银行也伤了她的心:到银行存钱时,在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没想到遭遇了“飞单”。“合同是我在银行大厅签的,产品是银行员工推荐给我的,怎么出了事,银行就翻脸不认账了呢?”

  “去年过年,孙子孙女不看春晚,都在拿着手机摇,说是在抢什么福卡,集齐了平分两个亿。哼,我看就是骗人的,说他们还不听,非得跟我抬杠。最后跟我炫耀分到了200多块钱,那都是网上的,虚的,能拿到手里吗!”现在,吴老太攒够1万就叠的整整齐齐到银行存定期,儿子女儿让她把存折换成银行卡,她也不干:“存折上的数,我能看见,我心里踏实,别的不管。”

  理财“潮”人吴老太,现在已经不理财了。

  想获取财富的秘密,关注微信号:“融360财秘”(rong360licai)后回复【2016】可获取【2016吸金大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