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选到靠谱的“黑马”私募?最重要的竟是……

怎样才能选到靠谱的“黑马”私募?最重要的竟是……
2017年09月19日 23:55 私募工厂

厂长的话

今年1-8月,有业绩记录的股票策略私募对冲基金平均收益率为8.14%,但一共有3049只,首尾收益率相差近三倍,高达280.13%,选到好的私募的难度不亚于选到一只牛股。更难的是,选到的私募能够连续保持强劲的势头,比如蓝海一号去年以180.92%的业绩勇夺冠军,今年以来却亏损了22.99%。厂长之前分享过从一个FOF基金经理的角度是怎么选私募的《逾5.8万只私募产品!选到牛基难过逮到牛股!怎么破?看看FOF怎么选》。今天我们再从尽调的人的角度看看,如何才能选到一只靠谱的“黑马”私募。

这年头私募基金比上市公司还多,看的人眼花缭乱。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有幸见证了我国私募基金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也能够深入地与私募管理人接触。说实话,我个人的总体感觉大体上是这样的:

“尼玛,就这几条破枪就想上战场抢钱?”

“这情商也好意思学人家桃园三结义?”

“从华尔街回来还不到半年,你丫就敢说自己了解中国市场?”

……

为了从众多的私募基金中挑出靠谱的“黑马”(为什么非得找黑马?因为白马太贵了,动不动就2%管理费+30%业绩提成),我和我的团队做了一个打分表。我们的做法很简单,每次做尽调的时候至少派3个人过去,然后问一堆标准化的问题,再用这个表打个分,排名靠前的,就让领导投钱给他。打分表是这样的:

说明:每个评分子项单独打分(分值0-10分),然后加权平均计算总得分,以总分排名先后顺序考虑投放顺序及规模。

股权结构合理性

 

我们来聊一下表格中的第一项——股权评分。我在打分表中给股权结构的权重是20%,是所有单项权重中最高的,原因后面再解释。就笔者个人看来,私募基金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1、这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对市场本质的)认知能力是最稀缺的,也是最珍贵的资源(之一);

2、认知能力的积累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即存在所谓的“顿悟”现象);

3、“运气”这件事对于“短期”业绩的影响几乎是绝对的。

以上三个特点会导致一个问题:每个人对于自己(和他人)当前“智力资本”价值的估计都没有办法做到精确,并且不同的股东对于这件事很难持续达成一致意见。这会导致在公司股权关系的设计上出现一个“死结”,这个结几乎是无解的,任何对这一问题考虑不够透彻的私募基金都不值得去投资。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A和B两人成立了一家私募基金,初始股权比例A占60%、B占40%,大家约定按股权比例分红。经过一年的运营,B认为自己的交易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从业绩贡献来看,公司共计盈利8000万(其中B赚了1.6亿,A亏了8000万),请问年底要如何分红才能让A和B能够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像上一年那样亲密无间的合作?

所以说,公司股权结构是持久经营的最根本要素,股权的“隐性结构”是一个公司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石。“隐性结构”指的是当股东之间出现分歧时真正起作用的那个结构。目前市场上的私募基金大致有以下几类股权结构,笔者逐一分析一下:

1、实业出身“土豪”大股东+“屌丝”交易团队干股模式

此种结构应该重点考察“土豪”股东的背景、个性以及对“交易”本身理解的深度。中国的实业老板,大都是个勤快人,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另外大都非常的自信,因此难免会参与公司管理。在“土豪”老板的眼中,交易团队就是“员工”,最多给点提成,而交易团队总喜欢把自己看成是“合伙人”,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差异最终总是会导致大家不欢而散。因此笔者对这种结构并不看好,除非“土豪”个人的思想境界非常之高(而且不是装出来的)。

2、“富二代”大股东+“屌丝”交易团队入股模式

此种结构首先要了解这家公司成立的初衷,也就是“富二代”他爹为什么要投资设立这家公司。吃瓜群众往往很难理解富人们的想法,老爸投资个几百万给儿子设立公司,原因可能是这样的:1)给儿子练手,锻炼儿子的管理能力,将来接班家族企业;2)让儿子每天有个固定上班的地方,这样他就不会到处去惹祸;

3)实业不好做,我想转型,让儿子去“探索”一下新的方向;

4)儿子喜欢,拗不过他。而这些富二代们,他们成立私募基金的初衷可能是这样的:1)为了证明自己,让老爸看看我有多牛X;2)讨厌接班那些破工厂,我要做高大上的金融业;

3)隔壁家的二蛋去年开私募赚了钱,在夜总会抢了我的马子,很不爽;

4)听说私募来钱快,想试试;

5)这件事很好玩。

不客气的说,以上这些基本上都属于“三观不正”(当然,这仅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从土豪和富二代的角度,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土豪老爸们最关心的事是他儿子的感受以及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对出“出生在罗马”的二代们,则比较随意。二代们的“投入产出比”足以惊的屌丝们跌掉下巴。

举个真实的例子:某服装厂老板的儿子,连续5天按时回家吃晚饭(投入),老爸奖励了他一台价值120万人民币的宝马M3跑车(产出)。因此富二代股东个人的“好恶”会对公司的运营起到决定性作用。屌丝操盘团队在这里的任务实际上是“陪太子读书”,如果又不小心把自己当成“合伙人”(不幸的是,屌丝经常这么以为,自我定位不准是屌丝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结局就只能呵呵了。

3、一人一票合伙制模式

此种模式多见于中产阶级出身且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团队,应重点观察“首席合伙人”的年龄、经历、个性和组织能力。一般这种结构只是决策机制,在利益分配上都会有另外的约定,我们要重点了解的是团队成员对于这个约定的认同程度,以及首席合伙人捍卫这个规则的能力和意愿。毕竟这是一群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公司,在这里契约精神还是比较稀缺的。这些人在国外时或许对规则很重视,但回国之后就容易“入乡随俗”,就像他们在国内喜欢闯红灯一样。首席合伙人是否注意到这种变化,是否有能力去处理这种变化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4、绝对控股模式

此种模式通常是一个有交易经验的老板+一群小兵,效率低但稳定。我们考察的重点是老板个人经验、能力以及整个公司的分工。这些小兵往往是老板的助手和学徒,他们起的作用是否是关键性的?这种能力是否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培养出来?是否比较容易在市场上招聘到类似人才?小兵跳槽单干后,是否会对原公司产生重大威胁?

私募基金财务投资人实力和知识结构

 

在上文的评分表格中,我对财务投资人的评估权重是10%,这与许多私募基金创始人内心的想法有分歧。说白了,那是因为这些创始人对这件事普遍过于乐观了。与其说这是由于创始人过于自负或愚蠢,我个人更愿意相信这是由于创始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做交易”这件事上。

私募基金不同于其它企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严重不匹配,并且收入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说,私募基金的现金流量表此时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初创期的私募,其财务投资人的选择就非常关键。在做调研的时候,与其它投资者关注策略、收益曲线、夏普率不同的是,我更喜欢花精力和公司的财务投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出身、成长经历、对交易和私募行业的了解、自身财务状况、做财务投资人的目的、对交易团队的看法等等。我们的谈话内容涉及的范围会非常广泛,看起来更像是在闲扯,但目的主要是了解以上信息。

下面来分享一下我遇到过的几类财务投资人,以及我对这类投资人的看法:

1、实业老板型(个人)

这类人一般都是60后,出身普通阶层,当年依靠自身眼光和勇气,抓住了某个关键性的机会,依靠实业拥有了一定的身家。相比于那些真正的富豪,这些人最多算是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他们大多已经退居“二线”或是已经退休,这些人思想活络,很早就接触了金融交易(更多的是炒股票,期货比较少见)。

但是在交易这条路上他们显然不像做实业那样成功。机缘巧合结识了现在的交易团队(交易团队往往是高学历并且有几年交易经历的年轻人),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做财务投资人,来“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交易水平,从而能够使自己战胜这个市场。满足“我是一个优秀/成功的人,我并未被时代淘汰”的心理诉求,甚至是茶余饭后可以与圈子里的同龄人吹嘘一番。

我个人对这一类型的财务投资人评分普遍不高,主要的原因还是“动机不纯”。抱着这样的想法,财务投资人往往会有以下的行为表现:1)虎头蛇尾:在后期对交易团队的支持明显不如刚开始(而此时恰恰是交易团队最需要无条件支持的时候);

2)添油战术:承诺的投资没有一次到位,并且往往将用于日常开支的资金和自营交易的资金混用,美其名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实就是想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里面还暗藏着一个鸡贼的想法——走一步看一步,万一不行自己就先撤;

3)吝啬:总是希望“节省成本”(财务投资人往往会对成本投入的方向发表意见,这是吝啬的表现),在许多“看不见”的项目上投入不足(比如架设多条交易专线,购入昂贵的风控系统,采购更精确但价格更高的历史交易数据,提高交易团队的午餐标准等等)。说穿了就是他潜意识上依然把这笔钱当成是自己的,没有充分尊重游戏规则。一般如果我发现财务投资人有这个情况,我会尽早结束谈话。这样的财务投资人在心理上还算不上一个“富人”,所以很难扮演好初创型私募基金财务投资人的角色,在公司最需要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他往往会逃之夭夭,并把责任推到交易团队身上。识别出吝啬的财务投资人其实并不难,你只要看看他对“面子工程”的重视程度就能猜到大概了,嘿嘿……

2、实业老板型(机构)

这一类别的财务投资人通常比类别1要更加富裕,通常都拥有一个集团公司。其介入私募基金行业的初衷大多是整合集团内部资源,例如将原来帮工厂现货采购部门做套期保值的团队升级转型成专做衍生品的私募基金。当然,也有为了赶时髦而投入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实业老板们拥有一家金融公司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更加的“高大上”一些。毕竟在酒桌上,比起如何把土豆变成淀粉的话题,OTC衍生品更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针对这一类型,我首先会更加关注其主业的情况以及主业与私募业务的关联度,如果主业运转良好,现金流充沛,那么我会更放心一些。如果主业表现一般,那么就值得警惕了。初创型的私募基金在整个集团中往往是最小的组成部分,而且与集团内的其它子公司的业务联系往往较少,因此一旦集团遇到逆风,它总是容易被率先抛弃。所以我更喜欢那些和集团主业有紧密联系的私募基金(比如一个饲料集团投资的期货私募,或者一个创投集团投资的股票二级市场私募等等)。另外还要注意这家集团的企业文化,以及交易团队构成(主要是看交易团队是外来的还是内部培养的),一般我会对外聘时间很短的交易团队保持谨慎态度。

3、交易大户型

这类人一般是职业交易者,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交易市场上胜出,然后转身做财务投资者。大户们这么做的想法一般是要培养新人以便自己的流派得以传承,或者是招聘助理来打理一些事务性工作,亦或是谋求转型升级(譬如原来的短线高手希望做中长线以便承载更大的资金),也有少部分是为了分散投资(比如股票大户投资期货私募,或期货大户投资股票私募)。

交易大户作为财务投资人往往比实业小老板们更可靠,因为他们更内行。我一般会关注企业运营资金与自营资金的分散问题,以及这家私募在财务上的配置是否能够托起大户的野心(假设他同时是这家公司的操盘手)。大户们潜在的风险是过分自信加上偶尔的坏运气导致迅速“返贫”,因此如果有机会我会试图了解他们个人财富的分散情况。

4、合伙人自筹型

这类结构指的是我看不出有哪一个明显的财务投资人,公司的日常开销是由数名合伙人分担(平均分担或比例十分接近)。此种结构我最担心的地方是粮草储备不够,或者说大家发起这家公司在财务上有些“勉强”。因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财务结构,往往是由于合伙人的财务实力都不是非常强。大家更多的是因为一种激情或者叫“热爱”来发起的公司。当公司面临逆风的环境时,合伙人将会面临来自公司运营资金不足、产品资金亏损以及个人家庭收支不平衡的三重压力。相信我,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样的压力下还能保持和谐的团队和健康的交易心态。

5、金融机构控股型

这类结构一般指的是基金子公司、券商私募子公司、期货资管等等,这些公司设立之初大多是被作为业务通道,利用牌照优势来为集团服务的,后来有少数转型为交易公司。作为财务投资人,金控机构无疑是合格的,他们既不缺钱也不缺耐心,专业度也够。此类公司的风险点来自于内部管理机制和团队人才方面,这个话题会在后面的篇幅里谈到。

财务投资人的主要贡献是在初创期弥合公司收入与支出时间上的不匹配,重点应该关注的是其对公司面临逆风时间的估计是否客观,以及是否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另外,在后续跟踪过程中,要关注公司是否盲目扩张,要始终盯紧公司的“粮草”是否足够。夸张一点说,找到一个好的财务投资人,这家私募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来源:简书,作者为没想好先空着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