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倩十点半”新三板+:美容消费升级,融入这个看脸的世界

“保倩十点半”新三板+:美容消费升级,融入这个看脸的世界
2016年09月24日 20:08 新三板+

来源:国都新三板研究中心

【新三板+】2016年9月23日上午十点半,国都证券股转及场外市场总部&新三板研究中心总经理韩保倩女士在"新三板+"平台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美容消费行业深入解读。

来源:新三板+App 大数据中心

一、美容产业链解析

首先韩总为大家界定一下什么是美容,美容是通过物理化学手段、运用先进技术,通过加工、修饰或是医学手术的方式改善不理想的容貌或病例缺陷的行为。

从产业链角度上看,一是生活美容,包括护理美容和修饰美容,顾名思义,护理美容就是面部、身体的护理,修饰美容就是彩妆、美甲、种睫毛等。

来源:新三板+App 大数据中心

二是医学美容,一般是要用手术、药物、理化等器械手段或其他侵入性的医学手段对人体容貌、身体其他部位等进行维护、修复和再塑造,需要破坏真皮层,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侵入性。目的是要改变生理缺陷或是变丑为美,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两种,手术类包括五官医疗美容、美体医疗美容、皮肤医疗美容、口腔医疗美容、其他医疗美容等,最经典的项目就是眼睑、鼻整形、隆胸等,一般归为“美容外科”。

非手术类包括注射填充类(注射玻尿酸、肉毒素等)、皮肤美容(激光、热玛吉、磨皮等)等。这类非手术项目一般人们会管它叫微整形,是对身体的精准微调,不开刀,具有无痛无痕、可恢复性、安全性高、非永久的特点,一般纳入“美容皮肤科”“微创”等。

Frost&Sullivan 的数据显示,非手术美容服务将从2014 年的360 万例增至2018 年的750 万例,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未来随着复诊重复消费率提升,微整将在中国医疗美容服务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根据贝格数据的统计,2014年最受欢迎的整形手术项目包括眼睑手术、抽脂、隆胸、自体脂肪移植和鼻部整形;而最受欢迎的非手术整形主要是肉毒素、玻尿酸、激光脱毛、磨皮、激光皮肤削磨,在其中肉毒素、玻尿酸的实施案例是远高于其他微整形项目。

所有的医疗美容一般需要由注册的专业医师和医疗专家从事,对患者实施带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治疗,有别于普通生活美容。目前较为成熟的国家有美国、日本、韩国。

在美容产业链中,可以看到分为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两条主线,源头都是原材料供应,中游日化或是医药产品制造。在生活美容链条上,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容量为3156.3亿元,2011-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2%。未来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人口结构调整、消费升级、销售渠道多元化因素影响,仍将保持稳定增速,据Euromonitor的预计到2020年市场容量将达到4352.4亿元,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6.7%。

目前国内有化妆品资质的生产企业有3800余家,化妆品种类接近50万种,但2015年销售前十名的企业基本为欧美和日韩跨国企业,国内仅上海家化和伽蓝集团在列,整体市场集中度一般,前十大厂商市占率小于50%,行业长尾效应明显,优质、个性化的中小品牌仍有一定空间,品牌价值塑造成为竞争力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化妆品与直播、网红、社区APP等形式结合也将带来业态的一些新改变。而下游包括屈臣氏等连锁、传统商超专柜、美容院、或是天猫等线上渠道,销售模式逐渐多元化,消费者认可、渠道把控、服务水平高低均会对终端产生影响,对于国内品牌来说,最坏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提升产品品质、多渠道布局、寻求营销切入点等都成不错的思路,近年来自然堂、百雀羚等本土品牌脱颖而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医疗美容产业链中,药物生产企业通过经销商或直销渠道将产品销售给医院,医院以手术费+材料费用的形式向消费者收费。药物生产环节,质量和创新是关键竞争力,不同产品面临竞争环境不同,加快研发进展、以技术进步换取利润空间是企业较为理想的发展方式。同时目前行业内玻尿酸等产品假货水货充斥市场,占到市场80%左右的份额,随着执法力度加强,产品流通环节有望逐步规范。医疗美容下游环节参与者众多,仅医疗美容医院来看就有近5000家,大型连锁医院凭借品牌、资本、人员上的优势,未来有望获得更快增长抢占更大市场份额,而小型诊所凭借区域和口碑、特长优势仍将获得一定空间,大型医美机构和小型诊所将采用不同的发展路径。

其他市场参与者还包括百度等搜索引擎、新氧等App、美容院等导流平台,长期以来由于医美市场上信息混乱、服务产品良莠不齐、信息价格等严重不透明,医美机构主要通过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地面营销、美容院导流等方式获取顾客,营销成本过高,侵蚀行业利润,导致行业美誉度较差。新氧等App的出现可以部分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加快行业信息流通,形成消费者和医疗机构间良性互动,进一步刺激需求,推动行业阳光化、透明化发展。

来源:新三板+App 大数据中心

二、行业参与者众多,市场尚处于逐步规范阶段

正因为医疗美容的侵入性和创伤性,因此它对行医资质要求较高,目前市场参与者很多,一般来说它应该在医疗美容医院、公立/综合医院的整形美容科或其他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由注册的专业医师及医疗专家进行。但是目前也有很多美容院参与微整形业务,甚至还有很多黑诊所、工作室都在从事微整形业务,非法行医的现象比较严重。

对于医疗美容类目,卫生部2009 年下发《医疗美容分级管理目录》规定:医疗美容科为一级科目,下设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四个二级科目。其中,美容外科根据根据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出现医疗意外和风险大小,分为四级,具体见下表: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设立医疗美容机构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照本办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设置审批和登记注册手续。医疗美容机构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执业活动。

从事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需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应具有6 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牙科项目的应具有5 年以上从事美容牙科或口腔科专业临床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中医科和美容皮肤科项目的应分别具有3 年以上从事中医专业和皮肤病专业临床工作经历。

近年来,医疗美容方面的维权案例不断见诸报端,医疗事故、肖像侵权、非法行医等问题不断出现,以引起了以卫生部为首的监管部门关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对行业机构和医师的准入资格、美容机构的设立标准等作出明确要求,行业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来源:新三板+App 大数据中心

三、消费升级、技术进步、微整形爆发、行业环境改善=驱动美容行业持续增长

“颜值”已经不是演艺、网红等小众市场的专属,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2014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29381.00元,美容消费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生活美容消费一般包括化妆品购买、美容院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品牌、口碑、价格、消费体验等;而医疗美容是生活美容的延续和提升,根据华夏美容网的调查,消费者在谈到医美的时候最为关注的安全性、手术价格、医院资质和口碑、手术效果、医生执业水平、恢复期与疼痛感、隐私保护等。

根据 ISAPS 统计,2015 年我国医疗美容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70 亿元,2016 年预计将达到1090 亿元,同比增长 25%,若未来将保持25%的增速,预计到202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50 亿元。而美容和个人护理类等生活美容产品的消费在2015年已在2500亿市场规模,因此韩总团队认为美容消费市场总体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预计未来五年将会保持较快增速,2020年达到万亿市场规模。

来源:新三板+App 大数据中心

1.消费升级时代到来,美容接受度逐渐提高

与过去人们对于整形的忌讳态度不同,媒体、网红等对于整容或是微整形时有报道,人们对于医疗美容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国内美容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与成熟市场不同,国内对于医疗美容的接受度在年轻群体中更为广泛,根据ISAPS统计数据,国内医美市场主力消费人群是35岁以下,占据市场88%的份额,而美国医美市场中35岁以上人群为消费主力,占据市场81.5%的份额,同时19-64岁各年龄层分布基本均衡,与国内市场呈现巨大反差。

根据韩总团队草根调研的结果,美容整形现阶段主要客户仍为女性,面部整形居多,35岁以下人群实施案例数量较多,客单价较低,主要是实施部分部位整形或微整形为主,偏爱瘦脸、隆鼻项目;而35岁以上人群实施案例较少,偏爱皮肤、抗衰项目,客单价较高,实施综合整体整形、抗衰整形为主,具有更强的消费实力。

相对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我国美容渗透率尚低,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我国2015年医疗美容人数约为621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左右,预计2018年有望超过1100万人,但就人均美容次数来看,2015年我国医疗美容不到3次/千人,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提高、医疗美容技术不断完善、监管日趋规范,渗透率将逐步提升,市场需求提升。80-90年代出生人群是医美未来主要的消费群体,该人群对美容接受度较高、消费习惯培育较好、价格敏感度较低,随着年龄增长需求将逐步多元化,由尝试性消费开始转变为必备型消费。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进展,未来15年将有大量人口进入老年,截至2014年底,社会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这一比例在2030年将达到23.3%,对于延缓衰老容颜,化妆护肤品效果有限,微整形在抗皱、抗衰等方面效果突出,同时技术进度带来产品价格下降、操作方式不断便捷,选择医疗美容改善外在状态的需求会逐渐增加。较高年龄层次人群消费能力较强,后续随着市场培育的不断进行,消费人群覆盖面趋广,消费频次增加,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同时,医美市场的高成长性驱使资本不断涌入,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不断提升医美业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价格不断亲民,破除人们对于医美安全性、疼痛感的担忧,改变人们对于医疗美容的传统认知,进一步促使需求空间持续放大。

2.微整形引爆市场,美容整容界限逐渐模糊,决策成本降低

相对于传统整形,“微整形”具有微创、操作便捷、不影响生活,单价较低的特征,模糊了整形和美容之间的界限,具有较高的市场接受度,将整形摘去了“少数派”的标签,同时其效果不具有永久性,需要重复操作以保持良好状态,如透明质酸会被人体吸收,需要持续注射维持填充效果,一般频率为4-10个月即需要重新注射,水光针疗程前期需要多次反复注射,肉毒素除皱重复注射频率大约在3-6个月,每年大约需要注射3次左右。根据“更美”对外公布的其平台产品90天复购率是70%,和普通美妆类产品复购率非常接近,具有显著的高频特征。

虽然微整形单次价格低于整形手术,单次消费在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但由于其具有重复消费的特征。从成熟市场以及全球医美趋势来看,微整形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美国近20年医美行业发展表明,微整形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行业增量绝大部分来自微整形。从美国过去近20年的医美市场发展看,医美市场增长超过五倍(协会统计总量口径),而从其内部结构看,非手术类项目(微整形项目)的快速膨胀是推动医美市场高发展的重要因素,微整形案例在医美手术案例中占比从1997年的53.6%增长至2014年的83.40%,总量增长幅度高达1101%。

中国的微整形数据同样表现出高增速态势,是整形美容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板块,案例数量年增速在30%以上,根据ISAPS数据,2010年微整形在国内医美案例中占比54%,2015年已达到67%,占比持续提高。同时从新三板挂牌公司数据来看,“美容皮肤科”收入占比不断提高,收入增速明显高于整形手术收入增速。

微整形相对于传统整形项目由于操作简单,单价较低,且具有后续消费特征,客户心理建设时间短,决策较快,更倾向于周边口碑较好的医美机构,或是通过朋友介绍、美容院导流来完成选择。

注:“美容皮肤科”主要从事“微整形”业务,上述数据统计来自报表中的美容皮肤科;伊美尔没有2013年数据,因此2014年增长无法统计。

来源:新三板+App 大数据中心

3.互联网改变行业生态,获客成本有望降低

长期以来医美市场上信息混乱,产品服务良莠不齐,服务价格存在严重不透明现象,服务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同时国内医美广告受到《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监管,仅可宣传机构名称、电话、地址等,对医疗技术、疾病、疗效等均不得宣传,医美机构最主要通过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宣传等进行广告轰炸获取客户,大量医美广告存在“擦边球”现象,营销成本过高成为医美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侵蚀行业利润,导致行业美誉度较低,同时也导致业内伪劣产品泛滥。

 以伊美尔数据为例,2015年公司实现收入6.11亿元,销售费用1.58亿元,占比25.84%,其中支付给百度时代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的费用即达到6276.05万元。

由于获客成本过高、营销精准度不足,医美机构需要更为精准的营销方式转变盈利模式,实现产业升级,打破地域、信息不对称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应育而生,第三方互联网医美平台(如新氧、更美、美黛拉、美人记等)具有一定社区化属性,可以实现案例分享、机构筛选等方式,将医疗机构资质、治疗效果、价格等信息透明化,改善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通过用户评价、回访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信息的流动性。

由于美容行业属于典型可选消费领域,消费者体验对行业发展趋势起到决定性作用,不同的是医美服务消费的更加“重决策”,更需要专业垂直平台和丰富的配套服务。如同此前OTA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极大的激发了市场对旅游产品的潜在需求一样,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有望借助资本力量通过提升行业的阳光化、透明化推动中国整形美容服务市场中潜在需求的加速解冻。

目前更美、新氧等平台已经开始对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医美机构积极重视线上业务,扩展服务产品线,提供个性化定制、个人专属医师、美容医师上门服务等高端服务,拉开价格区间,实现消费者的分层消费,刻画用户精准画像,以此替换加价销售等简单的盈利模式,改变简单竞价排名的导流方式,不断提升业务专业性,打造品牌标签,帮助医美机构成交和降低成本。

四、生活美容:集中度有望提升,品牌成为核心竞争力

1.化妆品:销售渠道多元化,品牌、渠道成为核心竞争力

行业界定上,将传统的日化中洗涤用品、家居护理用品等剔除,仅考虑美容及个人护理用品,包括护肤品、头发护理品类、口腔护理品类、沐浴清洁品类、彩妆、男士用品、香水、防晒、止汗香体和脱毛等产品。

其中护肤品是最大的子分类,约占化妆品整体40%左右,高于其他分类,市场规模在千亿左右,具体分为身体护理、脸部护理和手部护理三大类。EY报告指出在过去20年里市场稳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消费者对化妆品的需求。现如今消费者对产品的注意力放在了产品的高质量及使用后的效果,并对新技术,更精致的医学护肤品以及新的零售模式持很开放的态度。研究显示市场主要靠产品供给驱动,并通过革新进一步发展。

与国外市场不同,根据TNSWorldpanel Europe的调查,欧洲40-59岁的女性面部护肤品的消费金额近乎是25-39岁的两倍,而60岁以上的女性几乎占了34%的面部护肤品市场。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年龄增长美容需求的增加,抗衰等需求本身单价较高、产品系列复杂;其次也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提升。

国内市场收入结构、消费习惯和人口结构导致年轻女性在化妆品消费金额上远高于老年女性,消费习惯与老一辈明显不同,愿意支付更多金额、消费更多复杂的产品序列,此类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消费实力和需求将持续增长,消费意愿强烈,成为市场空间持续增长的支撑。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和部分男性都开始借助化妆实现颜值的提升,2014年中国人均化妆品消费额仅为35.04美元,与美、日、韩等国(均为人均200美元以上)有6-8倍的差距,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据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容量为3156.3亿元,2011-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2%。中商产业研究院指出,由于受人口结构变化、收入水平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消费习惯的改变、核心消费人群的增加、化妆品消费理念的加强、营销渠道的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化妆品行业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据Euromonitor的预计到2020年市场容量将达到4352.4亿元,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6.7%,龙头企业将从行业增长中获得更多的红利。

国内化妆品市场充分竞争,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伴随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升级等因素,行业规模快速扩大,国际日化巨头纷纷进入,将品牌和产品引入国内,对国内化妆品消费习惯的培育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同时也对国内品牌形成较大挤压。据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化妆品市场销售排名前十的企业基本为欧美及日韩等跨国企业,国内企业仅有上海家化和伽蓝集团在列,同时前十大企业市占率尚不足50%,由于地域、收入水平、消费理念等因素差异,市场显示出较大的长尾效应,优质与个性化中小品牌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

2015年国内市占率排名靠前的企业为欧莱雅、雅诗兰黛、拜尔斯道夫、科蒂、资生堂等外资品牌,但上海家化(佰草集、六神、美加净等)、伽蓝集团(自然堂)、韩束、珀莱雅、百雀羚等本土品牌占有率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4.4%上升至2015年的9.2%,凭借电商、美妆连锁等渠道不断扩大销售,相对于国外品牌来说,本土品牌具有售价亲民、了解国内消费喜好、品牌定位精准等特点,未来有望持续增长,市占率继续提升。

2.美容院:高端、连锁意味更大市场空间,行业有望整合

国内目前有百万余家各类美容院机构,因初始投入小、人工费用占比高、进入壁垒低,行业呈现分散化程度较高。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目前国内美容院连锁化比例仅为3%,而欧美国家则高达近半数。由于美容院本身集销售和服务于一身,服务属于主导地位因素,单体美容院存在维权困难、品牌宣传力度小、管理规范性较差等问题,人员参差不起流动性较高。就欧美经验来看,连锁美容院具有更好的销售收入、更低的成本,开店成功率大大提升,国内市场也逐渐出现了如诗婷、克丽缇娜、自然美、思妍丽等连锁品牌。

相对于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在国内认知度较高,市场接受度较好,美容院不仅具有美容美体的功效,也成为人们高压力生活下休闲享受的场所,25岁以上人群、具有较高消费能力成为消费主力。除了女性之外,男士美容也逐渐蔚然成风,美容需求多元化特征明显,专业性、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高端美容院更受到市场青睐。

美容院行业可划分为品牌和终端两类基本的商业模式。品牌模式下品牌商更倾向于作为化妆品研发制造企业,以少量自营、大量加盟的方式将美容院视为化妆品分销渠道,实现产品销售规模扩张,获取高于普通化妆品企业的利润率水平,由美容院各自负责运营,品牌商主要负责产品研发、生产、品牌建设等,代表企业为自然美。而终端运营重心在美容服务上,以发展会员为核心,不断培养客户忠诚度、发展新会员、开设新美容院以扩展市场占有率,间接销售自主研发产品和其他品牌产品,代表企业为必瘦站等。

在上述两种模式下,终端运营更重注服务体验的提高,各店铺由总部统一管理、标准化经营,服务质量保障度较高,符合可选消费逻辑上不断提高用户体验,提升客户粘性和重复消费频次的逻辑,也符合未来美容院发展高端化、连锁化的趋势。

五、医疗美容:行业洗牌在即,大型连锁医院受益明显

1.制造:正规渠道占比低,质量与创新产品线是核心竞争力

在医药制造环节,主要产品包括膨体聚四氯乙烯、硅橡胶、肉毒素、玻尿酸、胶原蛋白、爱贝芙等,国际品牌主要是美国射极峰(必特峰、射极峰)、美国艾尔建(保妥适)、瑞典Q-Med(瑞兰)、荷兰汉福(爱贝芙)等,国产品牌在各个产品线也均有涉及,膨体聚四氯乙烯的上海信晟(美速德)、上海索康(立秀),硅橡胶的广州万和、上海信晟等,肉毒素的兰州所(衡力)、玻尿酸的华熙生物科技(润百颜)、双鹭药业(舒颜)等,美容药械整体毛利水平较为可观,华熙生科2015年主要产品是玻尿酸原料及产品,毛利率74.86%,净利率29.06%。

玻尿酸按照纯子和分子大小可以分为化妆品级、口服级和医疗级,医疗级玻尿酸纯度最高,按照医疗器械管理,需要CFDA进行审批,但现在市场上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的玻尿酸仅为市场总额的20%,剩余20%的水货、60%无批文小厂产品,而在20%正规渠道产品中,瑞典Q-Med的瑞兰、华东医药代理的韩国LG、华熙生科占据市场85%的份额,其他品牌占有15%市场。肉毒素市场经过整治,目前仅Allergan进口产品Botox与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衡力两个品牌获得批文,市场竞争情况相对良好。根据草根调研,水货充斥的原因在于市场对于国外品牌效果、质量的认可,未来预期国家审批速度将会加快,会有更多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市场选择增加,规范化程度提升,国内品牌应不断加强研发实力,完善产品线,抢占市场份额。

2.民营医疗美容机构主导,集中度较低

我国目前各类医疗美容机构近5000家,,民营机构占比85%以上,具有资质的分为四类,一是大型公立医院整形科,此类医院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水平较高,一般很少宣传,主要承接正畸、烧伤修复等外科项目;二是大型医美连锁机构,此类医院科室设置完备,专业化程度较高,规范性较好,一般具有3个医美机构以上,并期望不断扩大业务布局,包括挂牌企业华美整形、丽都整形、伊美尔等,但目前行业集中度较低,还没有市占率超过5%的品牌;三是中小医美机构,此类机构具有一定区域性,服务灵活;四是私人诊所等,服务于周边客户。近年来时有见诸报端的医疗美容事故,主要出自无从事整形资质的机构或个人,社会对于整形行业了解较小,消费者教育力度不够,未来随着行业透明程度不断提高,客户信息来源不断多元化,监管不断完善,将逐渐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在收费模式上,一般采取药械费用加服务费用的模式,同时,医美机构往往通过搜索竞价、广告投放、美容院导流等模式实现客户导流,形成较高的营销成本,侵蚀行业利润空间,2015年3月莆田系和百度公关开展,暂停旗下8600多家医疗机构和百度在竞价推广方面的合作,而“魏则西”事件的发生更是让莆田系和百度的竞价模式备受质疑,后续SEO将会逐步减少。医美APP的崛起也不断提升行业透明化程度,将医院资质、医师资质、口碑等信息公开,并实现信息流动,社区化模式逐渐揭开行业神秘面纱,形成有效的导流和消费者培育。

3.行业成长性吸引资本涌入,整合大幕开启

对比医疗美容发达国家来看,美国仍然凭借技术研发优势占据医美第一的位置,科研实力和生产力转化速度都高于其他国家,肉毒素、玻尿酸等都是首先在美国发现并应用,开启了微整形时代,同时商业模式成熟、立法、监管均较为健全。

就技术来看,国内与韩国并没有明显差距,根据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2014年赴韩整形人数达到7.9万人,较2009年增长10倍以上,消费者选择韩国整形的原因首先在于韩国影视、媒体对于整形的正面宣传,全民对于美容的高接受度,同时韩国整形发展时间较长,产业成熟度较高,医师培训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健全;其次,长期以来韩国整形竞争激烈,形成江南区等集群地,医院在品牌塑造、听取客户诉求、进行心理辅导、个性化设计、跟踪服务等方面不断深入,消费者用户体验较好;第三,与国内整形等于高价的概念不同,韩国整形营销费用低,口碑传播效果较强,产品和服务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但是从2015年开始,由于赴韩整形失败、宰人等负面报道出现,赴韩整形人数有所下降,满意度也有所下滑。

国内医疗美容市场集中度较低,客户选择医疗美容机构时往往会优先选择口碑好、品牌较大的机构,因此医疗美容机构高端化、连锁化将是未来发展方向。借鉴韩国、日本等国经验,我国医疗美容机构应逐步摆脱重营销、消费不清晰的影子,走上重服务、重消费体验的道路,建立事前心理辅导、事中规范操作、事后认真术后复查和跟踪服务的模式,以高水平的技术和良好的消费体验吸引客户,提高行业透明度,而连锁化、高端化可以实现统一管理、提高服务标准化程度、同时跟踪、服务成本较低,有利于品牌建设,客户转换率高,实现快速扩张。

由于医美行业市场空间巨大、成长性较好,资本不断涌入,医美机构纷纷通过挂牌等方式登录资本市场,丽都整形、华韩整形、伊美尔等相继挂牌,苏宁环球也通过和ID集团合作设立医美公司,快速收购数十家医疗美容医院实现扩张。正如前文所述,医疗整形机构需要严格资质,批文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并需要一定周期,收购不同区域的医美机构成为大型连锁医美机构首选,未来兼并重组将不断加速,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同时,从事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同时具有3-6年不等的临床经验,方可从事医疗美容相关业务,而医师的培育周期本身就较长,同时对护理人员、麻醉师等都有研发资质审查要求。随着行业空间的快速爆发,人才瓶颈问题将逐步出现,大型连锁医美机构由于平台、人才梯队建设完备,将更容易吸引到人才加盟,高端医生将出现多点执业现象,形成流动性。

综上所述,韩总团队认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技术进步、消费升级等因素驱动下,行业未来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微整形消费将继续凭借安全便捷等特性维持高速增长,法规和监管将不断完善,不具备资质的非法从事医美业务的机构将被洗牌出局。无论是美容院还是医美机构,高端化、连锁化将成为脱颖而出的关键,精细化统一管理、标准化服务将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同时有利于品牌建设,而随着资本不断涌入,未来行业集中度将有所提升,连锁医疗美容机构将通过兼并重组快速抢占市场,形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品牌。

最后韩总表示,团队比较看好医美领域,后续会将该行业各个环节进行拆分,不断分析,形成系列报道,请各位投资者们持续关注。

来源:“新三板+” App 大数据中心

本期节目最后韩总与“新三板+”在线投资者进行了交流。

本次直播链接:

http://m.neeqm.cn/live/content/L201609201125220706.html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