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将会超过中国?那是没看到经济上的这些差异化

印度将会超过中国?那是没看到经济上的这些差异化
2017年04月15日 15:12 保险那点事儿

文章来源:大趋势下的轨迹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想必大多数中国人对尼赫鲁这句话,都耳熟能详。

事实上,从印度立国那天起,就一直为这个目标而奋斗着。但天公不作美,给了印度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却在北方为他树立起一个似乎永远不可超越的国家——中国!而且,中国也很不给印度面子。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以摧古拉朽之势打垮了印军,这一战也打断了印军的脊梁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都处在失败的阴影中,也把中国视为最大的假想敌。加上两国在国际和经济上的竞争,龙象之争由此传开

亚洲大陆之上的龙象之争

中印两国虽然都是新兴发展大国,但两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略有出入。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强于印度,而印度的私营企业、服务业和国际化人才等方面要好于中国。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明显不同:印度经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和本国企业,中国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和外资

另外,印度注重金融和IT这类新兴产业,中国则更加重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是也。侧重点不一样,得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印度的软件产业在世界上有很大的竞争力,但基础工业薄弱。而中国一步一步用了六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种差距,使得印度在与中国的竞争在越来越吃力。

2016年末,《福布斯》杂志发布的报告显示印度的GDP总量已经超过英国时,印度媒体用骄傲的语气宣布:“这是150年来首次,印度经济超越了殖民时期的英国宗主国。”同时,2016年印度GDP增长为6.6%,略低于中国的6.7%,且在此前两年,印度已经连续两年GDP增长率超过中国。人们开始把中国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较,甚至有专家开始宣称印度将会会超过中国。

但事实上,正如前文提到过的,印度模式更像是“空中楼阁”,这种基础不稳固的经济体制很难做到中国那样厚积薄发。发展差异化更使得印度完全超越中国,只是痴人说梦。下面就能看看中印经济的差异化:

1.国内消费是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印度经济是内需主导型经济。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国内消费不足,而印度却正好相反。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不是投资和对外贸易,而是国内的私人消费。

2.印度经济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较低

印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不高。印度长期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由于印度的关税水平很高,且频繁对外国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3.服务业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印度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其服务业的强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的服务业快速发展,逐步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的繁荣强有力地拉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2008年印度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50%。

2014年5月,莫迪当选为印度内阁总理。他,被称为印度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莫迪的一些列政策,也的确符合印度人对他的评价。“印度制造”“废钞运动”,一系列改革极大冲击了印度现有的经济体制。但印度就如同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印度模式也存在几个重要的隐患,如果不能有效面对并解决,那么印度模式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烦,所谓的赶中超美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首先是文化上的差异

和中国一样,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但是,和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的中华文明不一样。印度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阻隔,南亚次大陆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外部威胁,其文明发展没有任何领头,思想体系颇为混乱。

当中华文明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逐渐影响世界的时候,印度人却理不出印度文明的头绪,根本无法回答印度文化到底是什么,更别说去影响世界了。印度也是文明古国,但除了泰姬陵几乎再难以找到有影响的古文明影子,以至于出现英国人于19世纪为庆祝当时的女王登基兴建的所谓“印度门”成为孟买的标志性建筑,这在中国人看来实在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怪现象。

尽管印地语是印度的国语,但不同的州和地区还有其他16种不同的半官方语言,而英语却在法律和政府机关广泛使用,这是语言的大杂烩。尽管印度人与西方交流确实比中国人更方便,可那只是为了交流,完全丧失了自身应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印度人相互交流比较困难。

文化上的混乱随之而来的是思想上的不统一,在政治上摇摆不定。“我要用10年,让你们看到‘印度世纪’。”这是印度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1年前竞选时的豪言壮志。自从新总理莫迪上台后,盘活就业人口、提升制造业、废钞,一系列的大动作搞的热热闹闹,甚至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就一人之力是否真的就能改天换日实在有待考证,关键就是整个印度的思想非常混乱。姑且不评价新政到底是不是一剂良方,但如此激进的改革势必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只要莫迪下台,整个改革的成果就将被全盘推翻。

其次是种姓问题,阶级固化难以推动社会发展

印度人口结构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制度来划分,相互隔阂,这使得印度简直是一个人口大杂烩,因而民族凝聚力也远远赶不上中国。其实种姓问题可以说是文化混乱的原因之一,种姓问题不仅撕裂了印度的社会,同时带来社会资源的严重分配不均。

极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种姓制度、封建土地生产关系残余与从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议会选举政体,奇妙地结合起来。在某些方面,西方议会选举政治反而强化了农村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新自由主义在印度开始盛行,旧的沉疴遭遇新自由主义毒药,其结果只能是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印度最发达的城市孟买,贫民窟人口达到1100万,占到总人口数的2/3。

贫民窟只是种姓问题带来的表面问题,随之而来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公直接妨碍到印度的未来发展动力。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 是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它的成立, 提供土地、资金、协助募款,无一不是倾全力支持。印度的一些大学在世界上已经颇有名气, 在世界各国, 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有数百万名, 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软件行业。印度近年来经济能持续增长与其近十年来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软件出口更是执世界之牛耳, 带动了印度经济的腾飞。

可在表面的无限风光之下的现状是,印度在依靠金字塔顶端2% 人口的力量来拉动国家的发展。凡是鼓吹“印度制造业赶超中国”的人,特别是那些以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为理由的“砖家”们,都值得左右开弓地用板砖狠狠地拍。他们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不等于劳动力

印度文盲率是亚洲最高的国家

最后,国际大环境节奏太快

谁都知道二战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地区转移,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和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自身则发展化工、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集成电路、精密机械、家用电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由此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了20多年。

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加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于直接直接获益于第三次产业转移,中国用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一跃成为世界工厂。现在的“印度制造”似乎也想沿着这个路线复制甚至超越中国的辉煌。从表面上看,和当年的中国相比,印度不仅不差甚至更有潜力。

印度工作年龄人口10年内将超过中国,在印度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35岁及以下人口在印度占65%;印度所面对的外界环境也远好于中国;印度还有英语的优势........这些内容,支持印度超越中国看法的内容到处都是,就不再浪费篇幅累述了。不得不说这些内容都不是假的,也很有道理。中国在在20世纪80年代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人员教育素质都并不比现在的印度好多少,这并不是阻碍印度发展的必要因素,但是很可惜,印度还是不可能超越中国。

印度拥有12亿的人口,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年收入也不高,1877美元的年收入,与中国相比差远了。印度经济的落后,导致用人成本并不高,劳动成本十分低廉。

印度劳工75%以上都是无技能工人,集中在建筑、医疗护理和工业维修等部门。据印度海外事务部报告,在沙特15000名钢铁工人中,印度劳工就占了将近一半,有7000人之多。这些印度来的无技能工人最大的优势是廉价,在阿联酋外来劳工中,最低工资才600迪拉姆(少于1100元)一个月。

可惜事情并不会这么尽如人意,伴随着此次产业转移而来的还有第四次工业革命,此次革命以智能作为特点,重点是进行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式生产和人机互动,以及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这也就意味着这次的产业转移不再是由人工成本变高的地区向人工成本低的地区转移,而是产业将向智能技术领先的地区进行转移,这种情况下,充足的低成本劳动人员将不再成为优势,甚至连被剥削的资格都没有。中国很幸运的赶上了人力资源需求的最后一班列车。

印度由于发力太迟只能看着列车逐渐远去的背影独自惆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