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丰清盘鑫泰提前结募 新华基金“去库存”新玩法?

鑫丰清盘鑫泰提前结募 新华基金“去库存”新玩法?
2017年08月12日 09:45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张桔

本周一,新华基金网站发布了新华鑫丰灵活基金的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提示性公告,表示由于满足了清盘的条件,该基金将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进入清算程序,无需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审议。

新华鑫丰只是近期公募基金纷纷清盘中的一例。记者手头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内地公募基金清盘的数量达到了32只,创下了内地公募行业单年清盘的最高纪录(此前的纪录是2015年时的31只)。单看七月,内地公募基金就清盘了14只产品,亦创下了单月的纪录。

进入八月,随着委外产品到期高峰,公募基金清盘势头不减。资深基金分析师常玏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证监会对于拿到批文超期不发行的惩罚是比较严的,例如一家基金公司哪怕只有一只超期未募集产品,那么正在上报的新基金至少也要半年后才会得到批复(而以前规定的时限是两个月内)。这就造成了“不想卖的产品一大把,想卖的产品批不出去”,部分公司或许只能选择“走过场式”发行部分超期未募集产品来剑走偏锋,这部分产品成立不久就可能“速死”。

清盘“迷你” 新发成立还“迷你”?

不过,与上述分析中的四点原因不同的是,在老基金清盘与新基金发行之路上,新华基金似乎有着自己的“考虑”。

记者注意到,此次清盘的新华鑫丰成立的时间是2017年4月17日,按照8月7日网站发布终止公告来计算,这只基金从诞生到消亡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根据最新发布的清盘提示公告,截至2017年8月4日,该基金已经出现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从而触发了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合同终止条款。

根据该基金稍早前发布的二季报显示,新华鑫丰成立时的首募份额约为2.34亿份,6月30日时基金规模已经缩至约0.16亿份,从5月11日开始,该基金的资产净值就已经低于了5000万元。有趣的是,从二季报判断,该基金很有可能还没有做过一笔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就已经夭折。季报显示股票、债券、贵金属投资等所有投资项目皆为零。而且,从披露的持有机构来看,该基金的份额基本被两家机构所对半平分。

从上述种种特征可以判断,遭遇清盘的新华鑫丰很有可能是一只当初定制发行的委外基金,而从成立时间和投资行为来判断,基金经理疑似选择“不作为”静待机构客户出逃,最终导致基金份额持续“迷你”触发清盘。从某种意义上看,该基金似乎是一只标准的“壳”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就在清盘公告的同时,新华基金公告另一只鑫字头的新基金新华鑫泰“提前结募”。但仔细推敲,这份提前结募的公告似乎疑点颇多。新华基金公告显示,由公司投资总监崔建波亲自挂帅的新华鑫泰原定的发行档期是从6月12日到7月7日,而后公司公告将发行时间延长至8月4日,但公司在7月29日又发布了提前结募公告,表示该基金的募集情况已经达到了基金合同生效的备案条件,延长募集与提前结募自相矛盾。

那么,该基金究竟募集了一个怎样的数字?根据8月10日新华基金发布的公告,该基金所确认的合计募集份额约为2.76亿,其有效认购总户数约为1496户,其发行延长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最终结果基本上是“踩线”成立;无独有偶,新华基金同一时间段所发行的另一只权益类基金在历经延募后,最终的结果同样是“踩线”成立:新华高端制造灵活配置最终的募集份额约为2.36亿份,与其同一天公告成立的新华华荣的募集份额约为3.46亿份。

从新华权益类新基的规模来看,2017年以来的成绩均不如人意,除去此次清盘的新华鑫丰外,分别成立于4月份的新华鑫裕和5月份的新华华盛规模更趋“迷你”,其中前者的规模是0.02亿份,后者的规模约是0.03亿份,或许清盘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判断,新华基金可能是此前获批了多只新基金产品,因为行情欠佳存而未发,为了避免影响后续基金的上报发行,这类存量基金产品只能仓促发售;同时也有可能是出于品牌的考虑,公司会选择先让基金成立,然后再操作清盘事宜。然而,这种另类去库存的方式是否有些得不偿失呢?

债券基金才是清盘“主角”?

对此,记者进行了多路采访。常玏分析,从成本角度而言,强行发行产品并主动进行清盘主要有几笔值得关注的费用:首先,非发起式公募产品募集成立需要规模达到2亿,快速发行后随即清盘也需要一周多的时间,相应“帮忙资金”的成本不菲;其次,要考虑信息披露的费用,新基金单一报刊信披费用一般在10万以上;再次,还要考虑各类杂费。在基金成立过程中会产生验资费、律师费等,基金清盘也有相应的清算费用,这些都是基金公司的成本。

从这个角度看,走过场式发行很大程度上注定是赔本赚吆喝的一笔买卖,但为了帮助基金公司更大几率“培育”出赚钱金基,这种舍弃也是无奈中的必然。但令人稍感意外的是,2017年开年迄今,清盘基金队伍中的主角并非权益类基金,而是债券型基金。

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在迄今遭遇清盘命运的36只基金中,债券型基金达到了20只。

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分析,今年整个债券市场都相对比较低迷,在较短时期内,债券市场走出大行情的概率也不高。相比之下,在去年年底债券市场出现较大调整之前,债券市场一直在走牛,而那时也是委外资金大量入市的高潮阶段。但是大半年过去了,低迷的债券市场再加上委外的政策因素,使得资金陆续撤离,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债基清盘的原因。

举例来看,8月1日,某基金公司旗下一只纯债基金公告宣布清盘:自2016年11月8日成立以来,该基金也仅仅存活了大约9个月的时间;作为机构定制基金,该基金遭遇清盘的命运皆因机构资金大举出逃所致。根据二季报,截至6月末,该基金单一定制客户持有份额为1099.9万份,持有份额占比98.64%。

基金公司“两头不落好”?

其实,一边忙发行,一边忙清盘,这成为近期多数基金公司的生存状态,甚至嘉实等超大型基金公司也概莫能外。

本月,在新华鑫丰清盘之前,已有三只公募基金公告清盘,它们也均是因为基金净值规模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而触发清盘条件,监管层收紧的政策让分级、保本、委外等产品规模加速“迷你”,潜在清盘队伍日益扩大。

当然,类似于新华鑫丰这类“走过场”式清盘基金也不在少数。究其这些基金“短命”的原因,记者了解到,这或许和今年年中监管层出台的对“迷你”基金数量较多的公司限制申报新基金的规定密切相关。

据悉,根据监管新规,如果一家公募基金旗下的“迷你”基金数量超过10只,该公司将被暂停申报新基金;如果同类型“迷你”基金超过3只,也会被暂停申报同类型基金产品。如是背景下,内地公募基金被迫加紧了清理门户的步伐,而这种清理实际上是从发行端和库存端“双管齐下”的。例如,原本上报的机构定制类基金如今在机构不捧场的整体趋势下,就可能采取迅速自生自灭的方式来为新基金“腾地”。

而对于公募汹涌澎湃的清盘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这样总结:首先,由于基金发行已经变为注册制,实际上基金经理管理一只袖珍基金的边际效益为负值,清掉袖珍基金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做好其他基金;其次,去年公募圈中发行了大量的委外产品,如今因种种原因部分产品业绩欠佳,委外资金急于撤出,清盘或许是一条现实的道路;再次,如今因清盘条款已经被写进多数新发公募的合同,清盘之路变得简单易行。此外,证监会今年颁布了新的管理规定,对老基金要求单一持有人占比不超过50%的要求,这也导致了基金公司纷纷“拼单”,原先紧缺的基金壳资源如今不再紧缺,这客观上也助推了基金清盘潮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