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云李嘉诚郭广昌能“借”钱起家?

为何马云李嘉诚郭广昌能“借”钱起家?
2017年06月26日 19:20 创业投资家

本文共4756,建议阅读时间9分钟

推荐等级:

整理 | 陈红

来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综合

经验

Experience

「创业案例」

首富比尔·盖茨曾说:“任何一个聪明的企业家都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这样可以大大加快你成功的速度。”

诸葛亮为何屡战屡胜?原因就是懂得如何“借力打力”。赤壁之战,他设计佯攻,仅用3天时间借曹军10万支军箭,后又巧借东风大败曹军!

古往今来,通过“借力”成功的人不在少数,纵观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马云、马化腾、李嘉诚、郭广昌······在商场厮杀时,也都少不了用“借力”助其登顶事业珠峰的故事。

正文

借人情

大佬的第一步,往往是从借钱开始

企业家们往往有着异于常人的思维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进而深挖商机。但成功之路往往不那么一帆风顺,许多商界大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首先是从借钱开始的······

马云的起点,是向妹妹、妹夫、父母借的一万多。

31岁的马云发现互联网的潜力后,向妹妹、妹夫、父母筹借一万多,加上自己的几千元积蓄,共2万元开始开拓互联网市场,开创为中国企业提供互联网的在线信息的“中国黄页”。

创业初期的马云时刻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在当时互联网还未成为基础设施时,马云四处推广游说自己的黄页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黄页当时最高营业额达700万元。

李嘉诚的起点,是向叔父、堂弟借的4万多。

李嘉诚已连续15年稳坐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2014年,李嘉诚的净资产达到310亿美元。

李嘉诚创业之初积蓄仅有7000港元。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万多元,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定名为“长江”。

如今60载弹指一瞬,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长江基建已涉足电讯、地产、酒店、零售、制造等多个领域,横跨50多个国家,累计雇佣员工已逾47万人!

郭广昌的起点,是从亲友那里东拼西凑的3万8千块。

25岁的郭广昌放弃出国的机会,辞去复旦大学的工作,拿着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三万八和几个校友注册了一家调查公司。商场摸爬滚打,最困难时吃泡面节省开支,骑自行车出门调研,在上海的弄堂里发传单、找项目,创业之艰辛,实属不易。

然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位出身农家的少年郎仅用3年时间,就将3.8万变成1个亿!

可以说,每个企业家都是能够冲向百米冠军的种子选手,而家人朋友的帮助,就是助力企业家们冲向终点的助跑器。

借团队

成功的老板懂得收罗人才,为我所用

创业初期可以通过借钱来弥补资金紧张,但当公司真正成立的时候,企业所带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营企业说到底是经营人,管理企业说到底就是借力。

失败的领导以其一己之力解决众人问题,而成功的领导则懂得集众人之力解决企业问题。

所以,成功的老板往往懂得如何收罗人才,为我所用。

1马云的十八罗汉

1999年在一个叫湖畔花园的小区,彭蕾、蔡崇信、张瑛等17人在马云“我们要做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的鼓动下,创建了阿里巴巴。

坦白说,仅凭马云一人之力是难以成就今天的阿里神话的。正是借力这18人,在经营过程中,在各自的领域各显神通、各司其职,为阿里巴巴走向神话披荆斩棘,马云才有今天的成就。

以蔡崇信为例,蔡崇信被称为是马云背后的男人,每次阿里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都会出面帮忙,高盛的500万美金和孙正义2000万的美金风投离不开蔡崇信尽心尽力的帮忙。

虽然“十八罗汉”居功至伟,但阿里并没有被“创始人意志”绑架。2009年,“十八罗汉”集体辞去创始人职位重新竞聘,阿里巴巴告别“创始人时代”进入“合伙人时代”。“作为创始人的标记——1-18的工号也变成2万多。”

“十八罗汉辞职”只是马云系列计划中的最后一步。早在2007年12月,也就是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后一个多月,马云就以“干部轮休学习计划”将孙彤宇等部分创始人“替换下场”。之后,阿里巴巴100多位高管中,创始人只剩下6个;在五六人组成的最高决策层中,创始人也仅有马云和蔡崇信两人。

马云用心良苦是为了给更多优秀人才“腾出空间和位置”。阿里要变得更强,就需要借力更大范围的团队力量,只有新陈代谢不停,才能打造铁打的营盘。

2史玉柱的四个火枪手

史玉柱在二次创业初期,在很长一段时间,连工资都难以发出,人心惶惶,哀声载道。但有4个人始终不离不弃,那就是后来被称为4个火枪手的,史玉柱大学时期的“兄弟”陈国、费拥军、刘伟和程晨。

多年以来,史玉柱能够叱咤于风云多变的商业江湖中,无不借力于追随他的那些骨干人马,那是一支极具凝聚力、异常稳定的核心队伍,甚至当史玉柱因负债不能露面时,他的“四个火枪手”依旧力挺。

无论是马云的18罗汉,亦或是史玉柱的四个火枪手,我们都可以看出:

其实经营企业的过程是一个借力的过程,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力借给你,企业才会成功。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你能做多少事,你会做多少事,而在于你能借多少人之力,为我所用,去成就多少事。

人才资源对企业尤为重要,它决定着你的团队的战斗力强弱。如果不能合理的发挥人才长处对人才和企业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会爱才好士,网罗优秀人才,使其发挥价值,成为成为中流砥柱的干将。

借资本之力

BAT都是有靠山的!

当企业发展成一定规模时,借小钱已根本满足不了企业的胃口。唯有借力盘踞雄厚资源的资本投资,企业才会更加羽翼丰满,早日打破发展禁锢。

美国500强企业95%都是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代表,BAT的每一家都曾借力资本的力量使实现企业质的飞跃。

1阿里巴巴借力软银、高盛

马云的成功,借力日本软银起到了很重要。

阿里的上市,回购雅虎股票这些都得到了孙正义的支持,可以说软银是马云的后援财神。

2000年,马云引进第二次融资,2500万美元的投资来自软银、富达、汇亚资金、TDF、瑞典投资等六家风险投资商,其中软银为2000万美元。

2004年2月,阿里巴巴第三次融资,再从软银等风险投资商手中募集到8200万美元,其中软银出资6000万美元。

软银不是阿里巴巴最初的风险投资商,却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

软银不仅给阿里巴巴投入了资金,在后来的发展中还给了阿里巴巴足够的支持。尤其是2001年到2003年的互联网低谷时期,软银慷慨解囊,紧随阿里团队,助力阿里渡过了危险时期。

2腾讯借力香港盈科、IDG

腾讯QQ的前身OICQ在被马化腾团队开发不到一年,用户注册量逐渐突破100万,这令马化腾的团队十分激动。

但长期资金的投入加上无法找到这款软件盈利的方法使得腾讯公司账面不足1万元。此时的马化腾团队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把腾讯卖掉,二是增资减薪。

马化腾团队选择第二种。马化腾、张志东将工资由原来的5000减为2500,其他三位创始人从2500减为1250,这在当时的深圳,仅能勉强维持生计。马化腾差点把腾讯卖掉,但当投资人最高出资60万元,令马化腾难以接受。

这时美国IGD的出现给腾讯带来了生机,马化腾团队将腾讯估值为550万元,愿意出让40%的股份,最终募资220万。李嘉诚的二子李泽楷创办的香港盈科也在马化腾团队危难时给予资本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借力IGD和盈科的投资,腾讯早已命丧于当时。

2003年,腾讯借力高盛刘炽平,在香港挂牌上市,通过上市腾讯筹资14.38亿元,一时间造就5个亿万富翁和7个千万富翁。

2016年,风雨18年的腾讯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登顶亚洲市值最高公司。

3百度借力德丰杰

德丰杰公司是被百度团队精神感动的。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们在这家中国企业身上看到了硅谷式的创业精神。当时的百度在4个半月内,比原来预计的6个月提前1个半月就做出了当时全球领先的中文搜索引擎,李彦宏团队在技术上的钻研打动了德丰杰投资公司,使其在2000联合IDG等第一轮投资者向当时刚刚成立9个月,只有十几个人的百度投资了1000万美元(德丰杰占比75%)。

在李彦宏创业时期关键时刻,百度借力德丰杰的投资,在技术的精进上有了更好的发挥。可以说,如果当初没有借力德丰杰,百度就难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如此成就。

无论是借力团队、还是借力资本,其最重要的,就是人脉资源的积累。

哈维·麦凯拓展人曾说:“建立人脉关系就是一个挖井的过程,付出的是一点点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真正的人脉资源积累,关键不是认识很多人,而是认识正确的人,认识有价值的人。

借趋势之力

依托国家利好政策

每一次国家的重大战略或者科技发展的风口,都有一批嗅觉灵敏的企业家谋势而动。这是考验企业家战略眼光的重要标准。

借力者强,借势者智。真正的独到的企业家善于伺时势而动,借环境之力,用其敏锐嗅觉、犀利的眼光、长远的谋算使企业站在制高点,威震八方。

1万通六君子借势海南开发

1991年下半年,海南的经济遭受第一次低潮。由于砖厂停产,潘石屹不得不重回海口。在漂泊的岁月中,他结识了同在漂泊的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等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他们共同创立了海南万通,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万通六君子”。

1992年初,邓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史称“南巡讲话”。在这次“讲话”中,邓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邓的话无疑是给潘石屹这一批人带来了福音。

潘石屹曾在各种场合曾多次表示:“我最感激的一个人是邓,要没有他的南巡讲话,海南不可能发展,也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

在“南巡讲话”后,海南经济急剧升温。海南经济逐渐恢复活力,房地产作为第一个产业发展起来。时势造英雄,“万通六君子”抓住时机决定在海南炒地产。也因此赚得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2马化腾借势粤港澳大湾区

今年两会期间,马化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

随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借力国家政策的支持,2017年6月20日,马化腾在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称:“粤港澳大湾区抓了几副好牌,恰恰反应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在马化腾眼里,未来,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这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恰恰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包括香港、深圳、广东很多珠三角企业,刚好具有这三者优势。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将大有可为。

这不是马化腾第一次向政府提交议案获得支持,在2015年“两会”上,马化腾提交《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表达对经济社会创新的建议和看法。随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借力政府的利好政策,以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政府在引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无论是万通六君子借势海南开发获得第一桶金,还是马化腾借势政府的湾区计划及互联网+行动计划,时势造英雄,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在时代的风口又造就了时势。

借势实际上就是利用环境资源。无论是互联网+计划还是港澳湾区经济计划,亦或是近年一直在贯彻落实的一带一路政策,依靠政府的利好宏观政策,可以助力企业更好拓展业务进而降低企业时成本,为企业发展开拓空间。企业在关注宏观政策时亦可以把握微观市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了解用户需求,发掘商机。

结语

智者当借力而行,慧者运力而动。无论是借人情、借团队、借资本,还是借趋势,所谓借力,其实就是突破自身条件,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总结大佬们的借力之道,其实都是得益于他们整合资源的能力,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对人才资源的珍惜、人脉资源积累、环境资源利用始终贯穿发展始末。

荀子曾说:“君子善假于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的能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借势乘力,利用外界的无限潜力和能量,成功才会离你更近一步。

参考资料:

《“万通六君子”海南创业的年代》腾讯网

《腾讯传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吴晓波

《遇见大咔郭广昌》央视

《所有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都懂得这两个字!》创业智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