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折翼西班牙 跨境并购“山高路远坑深”

王健林折翼西班牙 跨境并购“山高路远坑深”
2017年07月17日 09:30 一波说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买车买房?唯我“买买买”大军!

  首富折翼西班牙

 “我就给海外中心同志们讲,既然说不行,惹不起还躲得起,幸亏钱少。。。卖掉,走人”。一年前首富王健林在央视《财经》访谈中说的话,似乎一语成谶!

历时三年多的时间,王首富还是亏了2亿卖掉那座令他棘手的西班牙大厦,心灰意冷的他还气呼呼地说,其他项目也决定不投资了。

6月2日,万达酒店发展(00169.HK)公告称,已向Baraka Global Invest出售了西班牙大厦的全部股权。同时,公司已就该贷款安排注销此前向中国的一家金融机构销售的股份抵押,并承诺如果在出6月21日前未能完成销售,将重新抵押销售股份。(钱是借的!)

此前,万达酒店发展曾公告称,出售西班牙大厦的代价为2.72亿欧元,比万达2014年当初2.65亿欧元买下的价格略高一点。但是,两年来汇率却发生了变化,若该部分资产以人民币来估算,意味着王健林亏损了约2亿元。

处于荒废状态的西班牙大厦,是西班牙2008年楼市崩溃的象征之一。2014年6月,这座新巴洛克风格大厦迎来了一位中国最有钱的买家,王健林以2.65亿欧元,从西班牙最大银行——桑坦德银行手中买下了这座马德里地标性建筑。

当时,王首富逆周期买入西班牙大厦,以为做了一笔“好买卖”,万万没想到却是“烫手的山芋”。 万达“出海”置地,自然不会任由大厦空置下去,他可不是买博物馆呀!或许在国内土豪式“拆”习惯了,万达也想将“拆”漂洋过海,拆了重建,改建为一家拥有200间客房的豪华酒店、高级商场和300个住宅公寓的综合性物业。

可人家马德里的老百姓不干了,西班牙大厦又叫马德里大厦,那是当地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标。钱算个屁,精神更值钱!呵呵,结果马德里政府规划通不过,首富失算了,这次买的还真真真的是“烂楼”!

7万余名马德里市民联名上书政府,表示坚决反对,马德里市长也多次毫不犹豫否决万达的西班牙大厦拆除计划,这个让王首富蓄势待发、踌躇满志的跨境投资项目,还是被踩下“急刹车”,最后折翼而归。

近年来,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向所谓的“白银时代”, 房企纷纷转向海外圈地,但海外市场并非都是“香饽饽”, 多数房企海外项目进展并不顺利。面对国外陌生的环境和政策,一些项目如王健林的西班牙大厦投资,甚至遇到大麻烦。

地产大亨潘石屹旗下的SOHO,是房企较早“出海”的一家公司。2013年,购入位于纽约的通用汽车大楼40%的股权,轰动一时;但后来,SOHO中国CEO张欣却对外表示,停止海外投资,其原因何在?

很简单,投资回报率不高。比如美国市场,多轮的量宽政策,实际上已将海外资产价格拉到一个非常高昂的水平,你若再出击,未来的上涨和利润空间受到了极大考验。

除了万达折翼西班牙,另一家国内房地产“豪门”—— 绿地集团,其韩国济州岛的开发项目一波三折,也是教训颇多。

  跨境并购“山高路远坑深”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买车买房?

 唯我“买买买”大军!

目前,国人境外消费几年前早就超过一万亿万,内地“剁手族”一出手,顿时把全世界买成奶粉荒。在国人出海“买买买”军团中,中企海外投资更是一支“纵横驰奔”的队伍,中国资本海外交易屡屡刷新的历史记录。

十年中国境外并购增长图,彭博社

1

机遇之春,还是泡沫之夏?

早在2016年,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了4万亿美元。去年一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投资额大增246%,几乎是2015年的3.5倍。其中,以跨境并购更为迅猛,过去10年,境外并购支出增长了14倍。

今天的中国,非常类似当年日本,大有“买断全球”的架势,以至于在美国,有个很醒目的词汇叫“中国价格”,一发现是中国人竞购,马上开出“天价”。

有人折翼海外,甚至踩上“急刹车”,也有的依旧乐此不疲继续“买买买”,跨境并购热潮到底是机遇之春,还是泡沫之夏呢?

2

全球化刮逆风

说起跨境并购,离不开“全球化”这个话题。很多人以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现在看来,似乎不能如此轻易下结论,至少今天我们所处的境况并不乐观。

从2007年底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几乎将全球金融秩序推向危险的悬崖边缘,尽管后来的应对措施,暂时遏制住了金融危机扩散的速度,但却留下了仇恨和愤怒的后遗症。比如,很多结果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矛盾,许多人对银行,尤其是跨国公司等全球化受益者持负面态度。

另外,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加剧,不少政府企图通过税收、财政或者社会福利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却多是无功而返,奥巴马的医保改革“半途而废”,就是个鲜明例子。就职首日,特朗普总统干的头件大事,就是立即取消极具争议的奥巴马医疗保险政策。

特朗普当选和英国脱欧这两件事,一个很简单的归因,就是普通阶层对于精英阶层的愤怒:你在贸易上赚到钱了,我们大伙儿没有捞到什么实惠,结果弄成危机了,却要让我们来扛!大家都有一种受害者的心态。

于是,需要有个明显的愤怒的发泄,“全球化”成了牺牲品。英国人主动放弃了不少国家梦寐以求的自贸协定,要脱离欧盟,而美国这边,特朗普大帝更是祭出反全球化大旗。要知道,英国可是工业革命之后,很长时间是引领全球化的一面旗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的英国,却要抢头退回去。

当英美两国忙着对全球化的各种力量和进程关上大门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会不会变成全球化的新“玩家”,值得观察。一点可以肯定,美国人也好,英国人也好,绝不会有绅士风度,优雅地让出空间。也就是说,目前这段动荡时期,践行“全球化”的跨境并购,一定是“山高路远坑深”,不会是坦途。

3

要把握机遇,更要防范风险。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凯瑞·布朗认为,尽管全球化进程是可逆的,但在历史交汇碰撞中,某种良性发展逻辑所主导的全球化新模式是有用的,全球化模式阵痛后可能朝着更加崭新、更加多元、更加协作的方向走,现在就说全球化要完蛋还言之过早!

中国企业正在掀起“出海”并购的新热潮,跨境并购数据也一直在刷新历史,中企海外并购的动力、机遇仍在,但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近期,中企海外并购有个特点,民企略有隐退,可“老大哥”国企却跳出来撑场面,收购瑞士农药制造商先正达公司(Syngenta AG),中国化工总公司一掷就是430亿美元巨大资金。

先正达收购案

而对黑石集团欧洲物流业务Logicor的收购交易,“膀大腰圆”的中投公司出手不含糊,啃下这份猎物准备花多少钱?大约120亿欧元。

现在,中国企业单笔出海并购规模都非常大,连10亿美元的并购大单,都排不上榜。当然,中国资本海外收购,并非个个都是“人傻钱多”,比如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就是一个“溜溜精”的人物。

郭广昌,被称为“中国巴菲特”,他的投资逻辑非常清晰,一个是做以保险为核心的投资公司,另一个是做以健康、快乐、富足为核心资产的运营公司。另外,近年来海外大并购进击中的复星,还讲究不但“要会买”,而且还“要会卖”,应该说相当“用心”去做。

在海外并购中,除了像万达“西班牙大厦案”政策风险外,企业还应关注汇率风险。(王健林的2个亿就是亏在汇率上面)通常来说,来自并购交易的资金风险主要有汇率、利率、以及税率等风险。国外跨国并购比较成功的公司,都非常重视汇率风险,并将其纳入整体收购的计算成本中,特别重视通过市场手段对冲和锁定汇率风险。

如何整合风险,也是左右海外并购成功和失败的关键点。很多中国企业“出海”,主要精力放在“买”上面,其实,买后的风险整合和协同规划更为重要。

许多企业完成海外并购后,项目运行却不顺畅,就是因为不注重制定清晰详尽的并购后整合及成本协同计划,最后离既定的并购目标预期越来越远,甚至亏损连连。

去年,鸿海郭台铭收购日本夏普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把夏普当作了富士康转型、战略升级的重要棋子,整合共享经营过程中产品组合、营销、以及供应链等领域,半年多时间就交出了一份漂亮成绩单。郭台铭重振夏普的成功经验,值得大陆企业借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