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是不是个好生意?业界首份成绩单曝光

智能投顾,是不是个好生意?业界首份成绩单曝光
2017年07月17日 20:15 琥珀金融帮

这是帮主为您分享的第525篇原创文章;

我们只发有态度,有干货的原创。

帮主说

什么是好生意?

一,有效解决刚性痛点;二,盈利模式清晰,商业环境良好。

那么这两个条件,智能投顾都具备了么?

AI+金融的化学反应一直被业界寄予厚望,但较之概念的潮起风行,实践层面的效果如何一直缺乏刚性指标进行验证。以自去年而起的智能投顾行业为例,包括银行、券商、金融科技公司均前赴后继冲入阵营,但产品上市超过一年有余,“疗效”到底怎样呢?

01

第一 看业绩

收益率:2.55%—11.48%,99.6%客户实现盈利

投米RA一期产品标的全部为流动性较好的海外ETF,在脱欧、川普当选等黑天鹅事件频发的资本市场,算是扛住了剧烈动荡。持有期超过一年的投资人,99.6%都获得了正收益。由于目前缺乏主动系统披露的竞品数据,因此这个水平是不是业界较高还需要再观察。但可以看到,同期A股市场散户的盈利面积为10%。

续投率为52.2%,资金量越大收益率越高

数据显示投米RA上线后管理的在投资产月增长率达到33.6%,续投率为52.2%;续投资金增长达到268%。此外统计表明,投资资金量越大,收益率越高。原因是大资金量配置到更广泛的资产类别,且智能调仓的监控频率更高。

第二 看用户画像

通过数据分析投米RA也生成了较为清晰的用户画像,且表现出与传统P2P客户存在差异:

投米RA用户中,35-50岁占比58.97%,而P2P的客户中,78.5%为35岁以下人群。

从可投资额的角度来看,投米RA用户平均可投资金额为50万到300万之间,而P2P的平均可投资金额为20万到50万。投米RA用户的平均投资额是P2P用户的3.5倍。

投米RA的用户87.4%都有过投资股票和基金等较复杂的金融产品的经验,而P2P的客户中这一比例仅为34.7%。

第三 看标的方向

在投米RA一期产品中,投资目标全部为海外资本市场标的产组合上线,这是由于海外ETF品种更丰富、市场也更为成熟。目前投米RA二期已经开始上线人民币资产组合:从3000多支公募基金中甄选9支跨区域、跨类别、相关性弱的资产,覆盖股票、债券、黄金等。

02

看完数据,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智能投顾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生意?

先来看第一个条件。

从投米RA这份成绩单和智能投顾诞生的逻辑看,这一业务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刚性的市场需求——财富金字塔中间部分的潜力群体如何进行有效资产配置的问题。

宜信统计显示,投米RA的用户更为年长,投资额更大,投资经验更为丰富。是一群已有财富积累、更为理性的人群——中国的中产人群。

按照宜信的定义,这部分群体的可投资金额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根据《经济学人》统计,中国中产人群已达到2.25亿。结合此前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7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188万亿元。其中对应中产人群的可投资资产金额显然相当可观。

在宜信CEO唐宁看来,这部分人群目前主要的需求在于如何把有限的金额配置到不同的资产类别之中以有效进行财富的保值增值。而在深度学习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被成熟运用于这一领域前,这部分需求是无法解决的——毕竟投资额度必须到达一定门槛才能覆盖投资顾问的佣金,但科技的发展让“科学配置”成为了可能。

从这个层面讲,智能投顾符合了好生意的第一个标准——能够有效地解决一部分刚性需求。

那么来看第二个,中国的智能投顾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和良好的商业环境。

可以先来看一下美国的情况:

从人均投资额的角度看,Betterment为30000美元,Wealthfront为50000美元;在参与布局上布局情况来看,富国银行、美银美林、富达国际、高盛、花旗、先锋、嘉信、贝莱德等传统巨头已陆续进军智能投顾业务;从资金覆盖渠道看,Betterment和Wealthfront都接入到管理退休账户和教育储蓄(529计划)。

再来看中国:

首先,在市场参与层面,虽然智能投顾概念已在国内兴起,市场参与主体蜂拥,但大部分仍集中在金融科技公司和垂直创业公司。在传统金融机构中,除了招商银行去年年底推出摩羯智投,其他银行仍无相关动作。而这也让浑水摸鱼者有了进入市场渔利机会:一些所谓智能投顾机构既无法完成跨地域、跨类别的资产配置,更不具备机器深度学习的能力。

更重要的,在市场教育层面,由于国内目前仍处于“固收”到“权益类资产”投资的转型期,刚性兑付的诉求仍难打破。长期持有、分散配置、允许波动的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一款在前三个月里亏损的智能投顾产品,很难让投资人坚持下去。而以一年期最低2.55%最高11.48%的回报(更多智能投顾可能还达不到此水平),与目前市场上固收产品收益率相比,看起来吸引力有限。

这也让以赚取“投资顾问”的服务佣金为生的智能投顾行业,谈及盈利仍为时尚早。目前包括投米RA在内的智能投顾机构均未收取相关费用,处于“烧钱”补贴培育市场阶段。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帮主,没有大几千万级别的投入可能都无法跨进智能投顾的门槛。

但这一培育阶段需要持续多久,目前即使市场上最资深的从业者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宜信CEO唐宁在回答帮主这一问题就表示:确实不好说。在他看来,投米RA迈出了从0到1的一步,但越往后走显然挑战越多。

不过唐宁相信,资产配置和权益类投资一定是中国投资者“未感知到的隐性需求以及长期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未来人们财富管理的理想状态一定:生成可以拥有20年、30年的资产组合,并用机器人去管理,以达到稳定合理的回报。

基于这种信念和判断,我们或许可以揣摩智能投顾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如果这被认为是一个正确的生意,那么赚钱也许也不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

【版权说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

作者:《中国经营报》 李晖

如欲转载请联系我们

如想加入琥珀金融帮社群,请添加“NoNo帮主”为好友,微信号459915989或lokiehehe,为保证社群质量,添加时请附上个人信息“公司+职务+姓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