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京沪消费贷调查:多银行扎紧口袋 中介顶风作案套路多

国际金融报

关注

原标题:京沪消费贷调查:多家银行扎紧口袋,中介 “顶风作案”套路多…

在监管严查违规消费贷的同时,银行也在收紧这一业务。

近期,《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京沪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不少银行收紧消费贷,不仅提高了申请门槛,审查也越来越严格。

不过,仍有个别中介机构选择顶风作案,不仅能够提供包装资料及将资金套现,甚至还声称流入楼市无障碍。

1

多家银行扎紧口袋

在走访京沪地区银行网点过程中,多家银行个贷经理明确告知记者,消费贷均有固定用途,严禁用于买房、投资等,并杜绝挪作他用。

“现在消费贷不太好做,因为套现太多,所以查得特别严。”北京某国有大行个贷经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办理相应种类的消费贷款时,银行会要求提供相关证明及合同,并直接将贷款打给商户。

上海某国有大行支行信贷经理也表示,消费贷申请的准入门槛有所提高。“早在几个月前,申请消费贷业务只需满足每月公积金缴纳基数达1000元,但目前已上调至2000元,且业务主要对象也更倾向于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央企等收入稳定的群体,否则申请仍有一定难度”。

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消费贷业务时,多数银行会率先询问记者的工作单位类型、社保缴纳基数及资金用途等。且有股份制银行还需要额外提供当地住房等做抵押担保,甚至如中信银行等中小型银行表示暂不办理消费贷业务。

“私企的话需要提供公积金和收入证明等,需要京津冀三地之内有房产。国企的话直接提供工作收入证明就行,材料会精简很多。”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经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消费贷最高额度是30万元,还款期限最长三年,还款方式是先息后本,每个月只还利息,最后还本金。额度不一定,利率是6.65%,一直是这个水平。

对于消费贷收紧的现状,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目前披露的各银行消费贷和信用卡的风控指标来看,风险有所提升,故收紧消费贷额度和审批流程趋严,也是预料之中。除此之外,信用收紧也具有聚集效应,即业内其他金融机构均在收紧,个别银行机构却在放松,也容易引发不良及坏账向此机构聚集,即被不良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成为其他机构的“接盘侠”。

2

中介机构套路多

虽然消费贷等信贷审批趋严,但仍有贷款中介机构选择“顶风作案”。

“尽管自去年起,银行消费贷审批不断趋严,但仍有操作空间。”某资深贷款中介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目前银行的审批趋严主要体现在:较以往多增加几个审批环节,及对曾有逾期1-2次的客户降低通过率等。“我们可以帮忙做贷款材料及提供‘假’担保单据等,只要小心谨慎并让银行认为有足够还款能力,仍可获得较高额度的贷款”。

据记者了解,针对于个别银行不允许消费贷提现规定,中介们也是套路多多。当《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想获取消费贷用于提现炒股时,上述中介人士称,“我们也有资金提现服务,会提前准备些商家POS机ID,可让客户以装修、购物等名义消费,随后再以现金或微信转账提给客户,此操作银行基本无法发现。”

另外,据相关媒体报道,在监管部门严厉禁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前提下,还有部分北京房地产中介可通过“包装”将二套房贷出7成资金。即“4+3”模式,4成为正常按揭贷款,3成是消费贷。针对于消费贷部分,据中介宣称可以通过装修及购买家具、家电等名义,来帮忙提供材料。据悉,北京地区目前房贷政策为二套房首付6成,只能贷4成。

对此类“移花接木”式操作流程,有银行资深人士解释称,中介机构对客户资料进行评估后再包装,可以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将消费贷款资金倒入合作的经销商账户,开具合规发票应对银行审查,这种方式较为隐蔽,在后期调查中不易被发现。

“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也有违规参与方存在侥幸心理,尽职免责的边界难以划分,资金流向难以真正把控等因素存在。”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一些场景方合规意识低下,认为只要贷款申请人还上钱就没有问题。此外,还有贷款中介们专门就银行监测系统进行研究导致。

苏筱芮认为,事前管理很难介入,贷款中介、场景方多如牛毛,应该加大贷后管理,对于伪造资料,故意骗取资金的借款用户及其经手方加大法律层面的惩罚力度。

3

监管加大查处力度

从监管方面来看,监管部门正在加大对银行消费贷违规现象的查处力度。

据悉,仅6月份、7月份,银保监会及一级派出机构就已开出8张与消费贷款被违规挪用或贷后管理不足有关的罚单。其中,国有大行收到罚单两张,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分别各收到3张罚单。

具体来看,7月26日,青岛银保监局官网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民生银行青岛分行存在以贷转存、虚存虚贷和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的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商业银行法》第七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青岛银保监局对其作出没收违法所得434023.96元,罚款100万元,罚没合计1434023.96元的处罚。

另外,7月22日,云南银保监局开出了4张罚单,其中就有3家银行因个人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楼市以及对贷款用途审查监控不力等违规行为被监管处罚,合计被罚没330余万元。

“包括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在内的个人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放大居民部门杠杆,影响房地产调控效果,应坚决堵住各种漏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应将消费贷款发放时限控制在5年以下,并要求客户提供有效的用途证明。对30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执行“受托支付”规定,将贷款资金支付到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减少被挪用的风险。

董希淼进一步指出,当然,关注信贷资金进入楼市不能只盯着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借贷平台对资金流向没有监控,进入楼市的比例可能更高。“要继续加大对各类互联网平台的清理和整顿,对其提供的借贷业务,在借贷用途、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强监测”。

不过,董希淼也坦言,无论对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平台而言,对信贷资金流向、用途的监控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应修改相关制度办法,将虚构贷款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纳入征信系统,提高借款人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个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监管趋严是主流,消费贷难以进一步大幅增加。”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也认为,银行通过消费贷的方式变相对居民增加信贷投放,此举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将会增加。并且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会间接推高房价,造成资金在金融领域的空转而不产生实际价值。实际上,从去年以来实体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政府较为关注的问题,未来对消费贷的监管将会逐步加强。

业内人士指出,从近期监管部门透露的信号看,未来银行还将加速调整信贷结构,把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国家鼓励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方向。

据悉,银保监会首席检察官杨丽平表示,银保监会要求银行制定制造业年度服务目标,主要强化对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以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些重点领域的支持,实现制造业贷款的余额明显高于上年。同时提升服务制造业的专业能力,督导大型银行优化贷款的期限,和制造业企业生产研发周期的匹配,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能做信用放款的就坚持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做信用放款。

(国际金融报记者 马嘉辛 范佳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