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宜华系”资本运作 广发证券再现神助攻

起底“宜华系”资本运作 广发证券再现神助攻
2019年07月15日 16:07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罗辑北京报道

6月末,在宜华生活(600978.SH)2018年年报被第二次问询后不久,公司副总经理兼审计部总监谢春松提交了辞职报告。

就在三个月前,曾多次渡过危机的“宜华系”又有了新的麻烦,其实际控制人刘绍喜被质疑存在配资炒作旗下上市公司的情形,交易所对此向宜华健康(000150.SZ)下发关注函。与此同时宜华生活相关债券(15宜华01、15宜华02)今年以来相继出现数次盘中暴跌,目前价格相较去年年末高位几近腰斩。

由于宜华系与广发证券(000776.SZ)有着相对较多的业务往来,有媒体将其与近期被“戴帽”、且同样和广发证券有过较多交集的ST康美(康美药业;600518.SH)进行了类比。至此,宜华系与广发证券的种种“交集”成为市场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结缘广发证券“反收购战”

彼时宜华集团受让深圳吉富持有的广发证券2.25%的股权,同样,宜华集团董事局主席刘绍喜家族的不少资本运作也多见广发证券身影。

宜华系与广发证券的“结缘”和康美药业有诸多相似之处。

2004年,中国证券发展史上一起著名的“收购与反收购案”正在上演。彼时中信证券对股权分散的广发证券启动了要约收购,一时兵临城下。广发证券管理层“祭出”员工持股计划,并北上寻求盟友,最终成功“逼退”了来势汹汹的中信证券。

但此后上述“反收购案”中的人和事却牵扯出种种因缘际会,这其中就有康美药业和宜华系后来的故事。

在上述收购案中,广发证券股权之所以分散,是在于“银证分离”下,广发系股东退出,广发证券管理层掌握较大话语权,并在此后的股权安排上保持了这种管理层主导的格局。有媒体将其股权结构形容为“股东分布的地域比较分散,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且股东大多与广发证券有密切业务关系”。在这种“模式”下,广发证券与大股东辽宁成大(600739.SH)曾交叉持股,此后该部分持股转入广发证券工会。

为了管理层主导格局的延续,广发证券曾充分考虑过MBO、员工持股的可能性。根据媒体报道和公开资料,2004年初广发证券提出,建立员工持股平台公司代替工会对辽宁成大持股,同时逐步推进多年前拟下的“股权回购计划”。只不过当时的政策环境和公司发展、人事变动局势并不是立刻铺开股权回购的最佳时机,而中信证券的出现则打乱了公司原计划实施的节奏。

形势所迫,广发证券紧急加速推动的“员工持股计划”存在“先斩后奏”等“违规”情况。彼时,广发证券系统全员持股(包括广发证券、广发华福、广发北方、广发基金及广发期货在内的全系统员工、持股人数超2000人)设立的深圳吉富迅速拿下广发证券12%以上股权,但直接或间接持有证券公司5%及以上股份的股东持股资格应当经证监会审批。这直接导致深圳吉富股东资格审批拖了两年仍未批复。2006年,为了实现上市,深圳吉富悉数出让广发证券股份。

而寻找新股东的“逻辑”和此前的“模式”相仿:“与广发交情深厚,其上市承销商乃至股改保荐人,均为广发证券”。其中,康美药业副董事长许冬瑾创设的“普宁市信宏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受让深圳吉富持有的广发证券3.1%股权,且康美药业与广发证券的业务往来颇多(详见《中国经营报》2019年5月13日第2307期报道《广发证券深度绑定马兴田家族生意》)。

与康美药业同批次拿到股权的还有宜华集团。彼时宜华集团受让深圳吉富持有的广发证券2.25%的股权,同样,宜华集团董事局主席刘绍喜家族的不少资本运作也多见广发证券身影。与辽宁成大一样,广发证券也曾是宜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前十股东之一。

以宜华系最为重要的两个上市项目来看,宜华集团旗下宜华生活(曾用名“宜华木业”)于2004年完成IPO,该项目由广发证券保荐并主承销。彼时发行6700万股,募集资金约4.48亿元,发行费用超2000万元。实际上,自2000年开始,宜华生活就已经聘请了广发证券为财务顾问。广发证券对其改制上市、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重要帮助。

根据2005年中报数据,广发证券是宜华生活第六大股东,时至2005年年末,广发证券为宜华生活第九大股东、第六大流通股股东。而到了2006年年中,广发证券滑出宜华生活前十股东。

宜华系旗下企业上市也有广发证券的助力。公开信息显示,宜华健康(曾用名“宜华地产”)于2007年与S*ST光电重组上市,该项目的独立财务顾问为广发证券,交易金额在1.93亿元左右。此前S*ST光电2000年上市的副主承销商中也有广发证券的身影。

百亿级融资背后

宜华系直接融资活动共融资超百亿,而这其中,有广发证券参与的项目金额总计87.25亿元。

宜华生活上市,拉开了刘绍喜家族资本运作序幕,宜华健康的上市则显示出“宜华系”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可以看到,这两家上市公司此后成为刘绍喜家族最

重要的“吸金神器”。

宜华生活上市后的第三年,也是宜华集团受让广发证券2.25%股权的同一年,从融资速度和规模上来看,刘绍喜家族的生意开始了快速扩张。这其中也频频出现广发证券的身影。

公开信息显示,2006年宜华生活发行2006年度短期融资券,虽然这一短融券的主承销商为光大银行,但广发证券仍“如期”出现在了承销团名单中。这一次短融券的发行,实现融资3亿元。

随后,广发证券又做了一笔大单。2007年,宜华生活定向增发12.1亿元,广发证券担任保荐人、主承销商,增发费用接近2000万

元。同年宜华生活再发一期短融券(广东省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3.8亿元,主承销商为光大银行,广发证券仍为承销团一员。

此后,宜华生活的融资手段更加多样化。2009年,宜华生活发行公司债(简称“09宜华债”),共计融资10亿元,广发证券担任保荐人、主承销商。2010年,宜华生活再次定向增发,共计募资约8.44亿元,广发证券担任主承销商,增发费用超2000万元。

两年后,宜华生活融资再度提速,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笔较大金额的直接融资落地。

2013年,宜华生活发行短融券(简称“13宜华CP001”),融资3亿元,主承销商为招商银行,承销团中依然有广发证券。随后,2014年宜华生活进行配股,完成又一次大额融资,募集金额约13.31亿元,广发证券担任主承销商,配售费用约2600万元。2015年,宜华生活相继发行两笔公司债,即“15宜华01”“15宜华02”,这也是上文提及的今年以来出现数次盘中暴跌的债券。这两只公司债彼时各融资12亿元、6亿元,主承销商均为广发证券。同时,在上述期间,公司也提出过定增计划,但最终未能施行。

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2017年、2018年,宜华生活各有一笔短融券发行,金额分别为3亿元、6亿元、6亿元。其中主承销商分别为招商银行、交通银行。而只有2015年那一笔短融,承销团中有广发证券出现。此外,宜华生活2016年、2017年各发行一笔中期票据,金额分别为5亿元、4亿元。其主承销商兼簿记建档人均为兴业银行,承销团中虽然有多家券商,但却没有了广发证券的身影。

据记者统计,在券商能够覆盖的直接融资业务方面,广发证券与宜华生活有相关合作的融资项目总规模达到79.13亿元(统计口径为宜华生活IPO、定增、配股、公司债、非主承销商但出现在承销团中的短融券项目合计金额)。

相比宜华生活融资的“积极”,宜华健康方面,则相对更多地进行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在2007年重组上市后,宜华健康其主要进行

了地产资产的并购活动,在2014年开始通过收购医疗健康相关资产进行转型,此后每年几乎都有并购动作。而这些并购的背后也多见广发证券的身影。

在这数年的并购中,2014年的众安康收购计划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重组+定增”模式,配套超8亿元总额的股票发行计划。2015年定增落地,其中上市公司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对价约5.72亿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2.4亿元。该重组加定增的项目也是广发证券担任的独立财务顾问、承销商。此后,直接融资活动较少的宜华健康在2018年发行了一笔公司债,规模2亿元,但主承销商为中银国际证券。

至此,宜华系两个上市平台公开披露的直接融资活动共融资超百亿,而这其中,有广发证券参与的项目金额总计87.25亿元。

而除此之外,宜华系被广为报道的股权质押“资本腾挪术”中,宜华健康与广发证券也有着股权质押业务的往来。可以看到,2016年宜华集团将持有的宜华健康1657万股质押给广发资管时,成本为16.14元/股(该笔质押已经完全解押),2018年年初宜华集团再度将1020万股宜华健康股权质押给广发证券,成本为14.69元/股,2018年年末,宜华集团又向广发证券质押了193万股宜华健康作为补充质押,成本为8.4元/股。这部分合计金额(质押成本乘以质押数量)约为4.33亿元,不过由于未公开披露折扣率,无法核算出这些股权质押融资的具体金额。若按照近年相对常见的30%到40%折扣率计算,质押融资约在1.3亿元到1.7亿元左右。

在并购、定增业务、质押业务之外,宜华健康还有如员工持股计划(规模1亿元,管理人是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等其他业务有广发证券的参与。如此一来,据此不完全统计,宜华系两个上市平台百亿级的融资中,约有90亿元的融资有着广发证券不同程度的参与。深度绑定“宜华系”对广发证券意味着什么,又带来哪些协同效应,截至记者发稿,广发证券未予回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