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绿色智能制造,全球制造巨头开启双转型

从制造到绿色智能制造,全球制造巨头开启双转型
2019年09月25日 08:59 一财网

“面对每一个工业场景,谁能够真正为用户带来价值,解决用户端的问题,谁就可能生存下来。”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CIIF 2019”)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一语概括企业的价值与核心。

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与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在本届工博会上携覆盖离散工业、混合工业及流程工业的全面软硬件解决方案亮相,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智能制造理念。该理念贯穿于产品研发、制造与服务全生命周期,深度融合了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9月20日,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工业生产基本平稳,发展稳中趋缓,而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施耐德电气等全球制造业领导企业正在利用积累了多年的案例、经验和先进技术与理念,以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为基础进行深度定制,助力其“爬坡过坎”。

为什么强化“绿色+智能”

智能制造的概念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早已不陌生。为什么此次专门在这个基础上强化“绿色+智能”?

在庞邢健看来,绿色和智能制造本身就是一体的。在智能制造的体系中,能效问题的解决以及人员和流程方面的优化,都会对整体效率产生影响,“有时为了解决能效问题,需要通过效率提升才能够达到目的。”

施耐德电气提出“绿色+智能制造”的理念,并不只是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希望把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能源和工艺效率优化上的互相促进。

随着国家在环保和排放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企业在面对环保压力时存在困扰,亟需绿色制造的转型和解决方案。而长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战略之一的施耐德电气,正好拥有绿色制造的能力和经验,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方案,覆盖设计阶段、生产阶段,甚至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回收等全流程。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说,施耐德电气希望把社会责任和企业紧密结合,从绿色产品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绿色服务整体思路出发,例如,在绿色产品设计环节,需要确保产品尽量不出现危险、不影响生态环境,在生产中做到无填埋,在服务阶段尽可能地被分解和被利用。这些重要的概念都很难在智能制造中完全体现出来。”庞邢健说,这也是公司强调“绿色+智能”的原因之一。

深耕中国加大投资

不管是绿色制造,还是智能制造,两大领域的成长空间和随之催生的市场需求都是巨大的。

看中这样的机遇,包括施耐德电气在内的外资企业正在持续深耕中国,并加大在华投资。

自1987年在天津成立第一家合资厂以来,施耐德电气已从最初的专注于中低压配电及工业自动化,发展成为了今天能够为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和基础设施四大终端市场的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能效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

庞邢健表示,中国已经成为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拥有超过1.7万名员工、23 家工厂、8 个物流中心和3个研发中心。其中,施耐德电气在上海的投入尤其大,位于上海张江的研发中心是施耐德电气中国最大的研发中心,也是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

近年来,施耐德电气还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不仅在武汉、西安和重庆等地设立了工厂,还在西安新增了研发中心。与此同时,该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也做了相当大的投入。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有三家工厂被达沃斯论坛评为“灯塔工厂”,位于武汉的工厂就是其中一座发展中的“灯塔工厂”。

“越来越多的行业对于智能制造都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施耐德电气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生产,给出针对具体行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这一点上,施耐德电气把国家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能力做了很好的结合。”庞邢健这样说。

根据他的观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工业领域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然而,制造业仍然存在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产品创新、研发投入较低,以及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理念和实践上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等问题。

这些问题和痛点正是转型机会所在,而机会远大于挑战。

庞邢健表态称,施耐德电气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有信心,将持续不断地加大在华投入,这个投入不单是在投资方面,还体现在对中国用户解决方案的持续投入上。

事实上,除了为像宝钢、伊利和神龙汽车这样的大型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也为大量国内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并不是说所有的解决方案都需要客户大手笔投入,这特别符合中小企业所处的状态。”庞邢健举例说,施耐德电气为汉威科技提供了打造绿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通过部署订单管理、执行与追溯管理,即时化绩效、任务、响应管理模块等,使来自不同系统中的客户数据、订单数据和生产制造数据实现了端到端的贯通,彻底破除生产现场的黑箱,让制造过程变得可视透明,同时降低产线人为差错率,并对各级员工的 KPI 进行了有效梳理,实现了产品的全程追溯。

数据显示,该项目上线后,汉威科技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12%,产能提升了 22%,人均产值提升了14%,市场反馈的故障率降低了25%。

发展伙伴构建生态圈

在深耕中国的这条路上,有需求、有商机,亦不乏挑战。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庞邢健把企业的问题共性点总结为“看不见、摸不着”。也就是说,很多企业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因为数据透明度不够引起的。另外,在管理层级上来说,不少企业也无法做到有效管理和决策,并把决策良好地贯彻到生产线中。

针对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管理有效性差和决策不及时等问题,施耐德电气近年来推出了 EcoStruxure 工厂顾问解决方案。

据庞邢健介绍,该解决方案通过融合OT(操作技术)和IT(信息技术),以全球领先的精益运营体系作为头脑指导优化、数字化生产套件作为中枢神经传递信息、自动化技术作为四肢执行操作,将数据和管理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业务场景,“先医后药、先软后硬” 地重构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打破工厂管理的“黑匣子”,有助于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全流程透明化、智能化,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水平。

自 EcoStruxure平台推出至今,在2万余名开发人员的支持下,目前已部署站点超过50万个,拥有65万家服务提供商和合作伙伴,让3000个应用程序和200多万台设备资产实现了互联互通。

不过,庞邢健也坦言,由于服务往往是定制化的,确实成本相对较高,也面临利用有限资源服务大量客户的挑战。

因此,一方面他和团队试图把已形成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模块化、封装化或者未来云化,用更标准的咨询服务、设计和交付来满足更多的用户,同时不断打磨现有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希望发展合作伙伴,构建绿色智能制造生态圈,形成合力。

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全生命周期的四大环节——咨询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控制和维护服务都在发展合作伙伴。

以EcoStruxure为例,正在云端管理超过160万份资产的该平台,除了施耐德电气自己的数千名技术和研发人员,还有十倍于施耐德电气的合作伙伴的技术人员一起共同为用户设计和打造解决方案。

庞邢健认为,这也就是构建生态圈的意义。虽然施耐德电气和大多数生态圈的合作伙伴主要还是互补关系,但并不排斥在有些领域和更多友商合作,“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解决用户的需求。”

在9月19日举办的“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峰会上,作为施耐德电气在智能制造生态圈的合作伙伴,中鼎集成创始人、总经理张科表示,在整个生态链中,企业需要和上游的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像施耐德电气这样的企业,大量的技术要在中国落地,需要通过中鼎集成这样的制造商和智能制造服务商来打通。

而对于中鼎集成而言,有些技术可以不再做研发,而专注做整合。通过把下游企业的资源与上游资源进行整合,围绕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帮助行业内的客户降本增效。

作为施耐德电气在咨询规划环节的重要伙伴,德勤咨询合伙人黄永松在峰会上提出,管理咨询公司在做了分析之后还需要做落地。不仅需要生产线,而且还需要借助中鼎集成这样的整合智能仓储,通过传感器收集生产资料,并在团队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后,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而对症下药就需要施耐德电气的解决方案。

“构建生态圈有其必要性,生态圈能够提供的就是一站式服务,可以减少沟通、降低寻找供应商的成本。另外供应链也很重要。我们在追求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还要考虑仓储。所以,在追求生产效率的同时,你必须更广泛地考虑客户的需求。” 黄永松认为,智能制造不仅仅在于效率的提高,还包含紧跟客户需求、聚焦供应商力量、避免过度生产造成浪费等等。

庞邢健表示,IT和OT之间的融合需要通过朋友圈来完成,此次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峰会上,与施耐德电气共同组建生态体系的还有26家合作伙伴,以求更好地帮助企业打造数字化蓝图。其中包括德勤、赛迪智能制造、西云数据、莱芜钢铁、中鼎集成等企业,未来陆续还会有更多合作伙伴加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