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公司热衷理财产品 谨防脱实向虚

上司公司热衷理财产品 谨防脱实向虚
2019年08月28日 00:08 盘和林

盘和林

8月9日,科远智慧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下发的关于使用自有资金及闲置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的问询函,就其购买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预计利息7.7%,不承诺保本和最低收益,具有一定投资风险进行问询。8月21日,科远智慧发布关于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回复的公告,回复不存在到期未收回情形。

科远智慧只是众多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的一小个剪影,近年来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理财开展较多,2018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规模上升到1.67万亿高度,今年以来已经有1023家上市公司组成了“千家军团”,发布了8014条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涉及金额5340亿元,科创板更是主力军。

事实上,从 2011年开始,随着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合规性、安全性及收益水平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数量和金额日益高涨。进入2019年以来,上市公司理财热情稍有退却 ,沪深两市购买理财产品公司家数、持有理财产品数量、认购金额总数这三项指标同比下滑。

但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宏观经济层面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一方面,资金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压力有所缓释,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情况明显。另一方面,一般来说,整体经济呈现出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投资环境疲软,上市公司资本支出以及对外扩张的动力相对较小,体现在不愿意投资而更愿意购买理财。

虽然2019年上市公司理财热情稍有下降,但是上市公司“理财热”依旧在持续。这是因为一方面投资理财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虽然理财产品的总体收益率在下降,但是相对于仅1.5%左右的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理财产品3%至5%的收益率明显更具吸引力。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在获取大额收益的表象背后亦存在着资本金损失及财务分析困难的风险。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并非稳赚不赔。目前投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结构性存款、协定存款、定期存款、组合型保本理财、大额存单等类型,去年资管新政出台,监管层明确资产管理业务要打破刚性兑付,规定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因此没有一个理财产品的收益是万无一失的。在经济下行压力及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一旦上市公司“踩雷”理财产品,就会出现预期收益难以达到或损失全部利息的情况。

并且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也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主要由闲置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组成,购买理财意味着上市公司将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投入了“理财市场”,这不仅违背了投资者的初衷,也将购买理财的资金损失风险转接给了投资者。

但万事也不能一概而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本身是一种合理的市场行为。判断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行为,需要联系行业背景、财务情况、经营情况、理财产品期限和理性以及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热衷理财也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隐患,无法直接定论。

目前来看,大多数上市公司在投资理财产品时都选则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安全性和流动性上都有一定的保障,并没有出现大面积脱实向虚的情况。但是,虽然购买理财能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赢利点,但是这种提振作用只是短期的,并不稳定也不长久。上市公司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将把购买理财产品作为现金管理手段,如果长此以往把理财作为长期性投资而荒废主业,大手笔扎堆购买理财产品显然就不合情合理了,过度理财有可能造成了公司实体业务增长在资金端缺乏助力,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可持续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振兴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上市公司、金融机构还是监管部门等方面应采取相应措施,引导、规范和监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谨防度依赖,避免脱实向虚,以确保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作者系知名经济学者、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