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不适合养老

新闻业不适合养老
2019年07月19日 20:56 财经记者圈

文|曹林,原载于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ID:zqb_caolin),原题《新闻业不适合养老,须不断用新闻证明自己》

01

前几天跟一个资深记者聊天,他的一段反思很坦诚,让我也受到了触动。他跑的线出了一件大事,网上沸沸扬扬,领导让他去做一个深度调查,挖掘背后的真相。这正是他所擅长的,过去做过不少这样的深度挖掘。不过这次他实在懒得出差去跑,就说,让个年轻记者去吧,多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我打个电话问问当地宣传部。拖着拖着,后来这报道就不了了之,不过另一家媒体的调查记者第一时间去挖了,独家采访到当事人,挖出一条大新闻,那一天全网转的都是那条独家。

他后悔不已,狠狠甩了自己一耳光,漏掉自己跑口的一篇大新闻,他觉得是自己的职业耻辱。什么“多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啊,就TM懒,没了跑的冲动,他很自责。我安慰他说,兄弟你很不错了,竟然还有这种“新闻被别人抢走了”的耻辱感,有“自己竟然缺席这种采访”的职业遗憾,有“刀刃向内”的反思精神,很多新闻人已经失去了这种耻感和新闻成就感,早早把这份职业当成了一份养老职业,对新闻失去了冲动,对网上沸腾的关注熟视无睹,对“漏报新闻”毫无愧疚:雨女无瓜,不就一条新闻嘛,那么拼干嘛,谁爱抢谁抢去。

缺席了大事件大新闻,新闻人还有耻感,说明内心的新闻追求还在,当初那个驱使着让自己选择这个行业、对一切真相充满好奇心、用报道推动社会进步的冲动还在,怕的是完全没有了耻感,对一切变得无所谓。对于写不出新闻,会找到很多理由:单位不行,写了没回报;平台不行,写了没影响;读者不行,深度没人看;新媒体自媒体不行,写了被人偷;行业不行,用脚跑新闻的不如用手拼材料的。

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就是不愿意说“自己不行”,不是老了跑不动新闻了,是懒了,油了,不爱了,对新闻无感了,身不在岗位上,心不在新闻上了。

02

听说,当某家媒体一个记者在领导面前抱怨“写了也发不出”时,这个领导拍案而起,怒斥:写了也发不出?你写了吗?你写了吗?你写过多少“发不出”的稿件?你写过什么调查扎实事实翔实、让领导眼前一亮的稿件?怼得真的很有道理,读者不行吗?特稿长稿没人看吗?冰点特稿《我站立的地方》《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都是万字长文,都在新媒体上创造了现象级传播。写了也没用?且不说很多报道对推动时事进程起到了很大作用,即使“没用”,有没有用、能不能改变什么,不是新闻人考虑的,新闻人的职责是发掘事实报道真相。

新闻没有死,是新闻人那份拼新闻、抢新闻、挖新闻之心死了。传统媒体不会死于媒介落后,只会死于没有新闻。前段时间跟几个同行一起讨论当下传统媒体的现状时,都是忧心忡忡,不是忧心于“跟不上转型和融合节奏”,而忧心于“没有了新闻”。不是报道没有了读者,而是作为写报道编报道的,自己都不愿意看自己办的报纸。那种垃圾报道,可能只会有三种人看:谁写谁看,看看有没有发出来;写谁谁看,写本单位的事,我得点开看一下;谁把关谁看,负责把关的必须得看一下。除此之外,没有让人点开阅读的理由。

前段时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社长陈寅一段内部讲话在网上很火,激起很多媒体同行的共鸣,他说,每个单位都容不下混日子的人。他说,报社的月薪虽然不算高,“时薪”可能是比较高的。现在有的夜班编辑,晚上7点才晃过来上班,吃个饭,聊聊天,编个版,晚上10点钟左右就下班。要是碰到减版,好几天都不见人影。他说得很尖锐,不一起琢磨选题、探讨稿件写法,弄出来的东西谁爱看?一些人连自己编的报纸都不看。

昨天是星期六,晚上刷朋友圈时看到新京报一个记者朋友发的朋友圈,他很骄傲地发出六个截屏,说:今天是周末,但我们发出了六条独家网稿。我看了一下,确实值得骄傲,6条独家包括:内蒙五原县“男子派出所身亡”续、青岛地铁施工方再自曝问题、自我举报追踪“葛洲坝电力涉违法分包”、青岛地铁将葛洲坝电力列入工程建设黑名单、地产商实名举报官员侵吞国有资产。这样的新闻,读者怎么会不感兴趣?记者会休假,新闻不会停止发生,这种抢独家挖新闻职业状态让人佩服,这是一种职业士气,会带动大家都去用脚采访用笔还原,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刷朋友圈。

03

在转发另一篇媒体人关于“不忘初心”的职业反思时,我加了这样一段评论:写新闻就是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记者离开了“拿得出手的硬新闻”,什么都不是。媒体圈不是混资格的,不能一两篇作品吃几年,新闻是易碎品,需要不断用作品证明自己,守土有责。新媒体时代更残酷,没有好作品,没有挖新闻跑新闻的狼性,就会被淘汰,体制不养懒人。

很多行业,可以混资历,一个成就,可以吃一辈子,一个代表作,可以吃到退休,但新闻行业可能不行,需要一直带着那种对“新闻”的好奇心和发掘冲动,新闻不断在变,新闻人的宿命就是不断去挖掘它,一个一个地挖掘,如西西弗斯那样。很多行业,资历深了就可以歇一歇,靠在新人面前吹牛逼就可以活下去,新闻业不行,越老越吃香,越老越应该保持着那份职业状态,给新记者做好示范,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

千万不能做那种“35岁已死、只不过到75岁才埋”的新闻人,25岁研究生毕业进入这个行业,写了10年新闻,35岁左右有了一些代表作,然后就开始倚老卖老,没有了新闻热情和职业闯劲,混到一个中层职位,再无新闻作品,再不到一线跑新闻,躺在老本上混到退休。其实,这个年龄正是跑新闻挖新闻的黄金年龄,新闻并不属于刚毕业的年轻人,而是属于30多岁、40多岁有资历有经验有积累的人,但从当下现状看,往往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最有闯劲,然后热情不断衰竭。

这样的人才结构,这样的职场惯习,让一个行业成了养老行业,对新闻业绝不是什么好事。面对新闻,你还有冲动吗?给新人以希望,不要让新人笑话。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