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外国巨头被曝退出?中国市场这么大,为何外国巨头纷纷败走?

又一外国巨头被曝退出?中国市场这么大,为何外国巨头纷纷败走?
2018年05月23日 18:17 九个头条

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会知道谁在裸泳。

近几年,我们时常能听到外资巨头退出中国的新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往昔在中国发展得风生水起的外资品牌在中国纷纷遭遇滑铁卢,甚至最后不得不全线撤出中国。

2014年,英国超市品牌Tesco从中国市场撤离,将所有门店注入与华润万家成立的合资公司,认购20%的股权;

2015年,松下中国正式宣布终止中国区域内的电视生产和制造业务;

1997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的韩国易买得近年也遭遇连续亏损,2015年亏损351亿韩元(2.1亿元人民币),2016年亏损155亿韩元(9400万元人民币);

2017年,在中国美的集团收购东芝公司白色家电业务之后,这家日本家电巨头品牌就此在中国沦陷;

2017年,“鞋王”百丽从香港联合交易所黯然退市;

2017年,达芙妮连续三年亏损,净关店1009家;

2018年初,世界五百强日资巨头日东电工关闭苏州工厂宣布2月份解除合同;

2018年1月,英国零售巨头马莎百货关闭经营多年的天猫旗舰店,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

噩耗可谓一个接一个传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巨头败走中国。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市场这么大,为什么众多国际品牌都纷纷败走?远来的和尚为何很难念好中国的这本“经”?

这可以从几点说起。第一,外资巨头凭借着其成熟模式和巨大体量,在早期很容易就能在市场大规模铺开,凭借其先发优势就能轻松吃到发展红利,这也导致其不思进取,惰于探究新模式,最终难逃被时代抛下的命运。

其次,中国本土竞争对手过于强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本土企业实力激增,在市场上也抢占了原本属于这些外资巨头的份额。

最后,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外资企业在本土化上往往表现欠佳,产品、卖场装修、商品摆放等都没有适应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没有及时调整产品风格,对品牌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品位和习惯。是宁要品牌特色,还是要当地市场? 这对很多外资企业来说,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中国的社会情况不同于欧美等国,欧美地域间的经济差异小,整体收入水平更加平均。反观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这就形成了极为复杂、多元化的需求层次,不同需求常常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如何克服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是很多外资很难完全解决的问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