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如何让“新三板+H”真正落地生根

专家:如何让“新三板+H”真正落地生根
2018年04月24日 10:45 中新经纬

作者 苏培科(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新三板市场呈现出大面积的“摘牌潮”。一些质地相对较好的新三板挂牌公司纷纷摘牌准备IPO,而大量质地一般和质地较差的公司也出现了大面积摘牌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摘牌潮”,主要是因为很多公司挂牌后发现情况与预期不一致。一些公司挂牌新三板后不但没有得到融资和公众的认可,反而被严苛的监管措施和信披要求弄得力不从心,而且每年还要为维持在新三板的位置付出成本并公开财报,于是很多公司选择了摘牌退市。理论上,挂牌和摘牌都是企业自主的选择,并无不当之处。但如果一个市场出现蜂拥上市和大面积摘牌都是不正常的。尤其是大面积自主摘牌潮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参与者对该市场的信心不足。

不过,就在4月21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与港交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欢迎对方符合条件的挂牌、上市公司到对方市场挂牌和上市,全国股转公司对挂牌公司申请到香港联交所发行股票和上市不设前置审查程序及特别条件,而且公司赴港上市不用在新三板摘牌,可直接采用“新三板+H”的模式。

“新三板+H”模式的利好何以体现?

“新三板+H”模式的出现,对于目前的新三板市场无疑是一个利好,至少能让那些质地相对较好的公司既不用摘牌,还多了一种选择权,这对保证新三板市场的公司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过,“新三板+H”模式的出现,对港交所而言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也是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又一战略举措。香港市场虽然具有自由港的市场环境,但缺乏潜在的上市资源,香港本土的实体经济环境不足以支撑香港股票市场的壮大。因此,连接内地市场和接通内地上市资源相当于为香港市场开拓了一片“苗圃基地”。

据安信证券新三板团队统计,在现行的港交所上市规则下,将有多达108家新三板企业符合香港主板要求,另有281家新三板企业符合港交所创业板的上市规则。由此,仅“新三板+H”模式此一举就可能为港交所争取到近400家的IPO资源,这对香港市场的发展无疑是一项利好。

“新三板+H”模式落地还需土壤

不过,要想让“苗圃基地”生机勃勃,市场仍存努力空间。

如果“新三板+H”较独立IPO缺乏便捷性,而新三板市场不能为挂牌企业提供成长的土壤,那么“新三板+H”模式或许也将无济于事。因此,营造有利于挂牌企业存在的环境是新三板市场的当务之急。

而对于港交所而言,则应给“新三板+H”开设更多的便利条件,让新三板企业体会到“新三板+H”模式较直接申请香港上市的简单和快捷,合作谅解备忘录或许才有实际操作性,而非简单的象征性合作。

一方面,香港投资者似乎不喜欢炒小盘股,其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千股”横行让投资者对细价股产生了恐惧和厌恶情绪。而更深层的原因是香港的各类实业被几家大集团寡头垄断,小企业由于缺乏想象力,且香港房屋租金高企等因素,难有出头之日,这也就形成了香港的市场生态。

另一方面,香港市场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群体,投资主要配置在蓝筹股。但正如前两年香港二级市场的低估值成为很多H股退市私有化回归A股的主要原因,如果中小企业在香港市场继续得不到重视,或香港的二级市场估值继续与内地A股一级市场估值差不多,相信真正优质的中小企业不会选择赴港上市。

因此,“新三板+H”要想真正落地生根,港交所和新三板市场必须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互联互通的融合度,结合两个市场的彼此优势,改革两个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让“新三板+H”成为真正创新的合作新机制,让在这两个市场同时挂牌上市的公司和两个市场的投资者都能受益,这样才能让“新三板+H”充满生命力。(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苏培科,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境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