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业绩提速一边是高管频变 燕塘乳业怎么了?

一边是业绩提速一边是高管频变 燕塘乳业怎么了?
2019年10月11日 18:24 时代财经

10月10日晚,广东老牌乳企燕塘乳业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净利为1.04亿元至1.1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0%至80%。

提前释放了业绩回暖的信号,燕塘乳业理应受到资本市场的肯定与追捧,但值得注意的是,10月11日,燕塘乳业股价高开低走,截止当日收盘,股价报21.67元/股,下跌1.63%。

对此,有投资者向时代财经分析了其中的逻辑,他认为,这主要与燕塘乳业的业绩不及预期有关。“虽然今年前三季度都有增幅,但这和2017年相比依然基本是零增长。”

根据燕塘乳业2017年三季度报,报告期内,公司营收为9.14亿元,净利润1.06亿元。而就在2017年之后,公司净利润出现首降。2018年,燕塘乳业的营收为12.9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20.09万元,同比下降65.06%。

多位高管出走

与业绩更新同步发生的,还有燕塘乳业近期频繁变更的管理层。今年以来,先后有三位管理人员从公司出走。

10月7日,燕塘乳业发布了《关于高级管理人员辞职的公告》,公告显示,董事会于2019年9月30日收到高管刘世坤的书面辞职报告,刘世坤因个人工作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副总裁)职务。辞职后,刘世坤将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截至公告披露日,刘世坤持有公司股票约37万股。

半个月前,燕塘乳业也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收到证券事务代表王欢欢的辞职报告,其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及法务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

今年3月,燕塘乳业非独立董事卫建侬也向提交了书面辞职报告。公司表示,卫建侬因已到退休年龄,申请辞去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卫建侬将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职务。

与公司三位管理层接连出走形成对应的,是其他高管对于公司股票的增持。根据官方资料,今年5月,燕塘乳业四位高管同时增持公司股票,增持数量共计5.5万股,市值约为90万元。

10月11日,乳业分析师宋亮对时代财经表示,燕塘乳业同时出现频繁的高管离职和其他管理人员对于股票的增持可以说明其内部正在进行人事调整,调整后的股权将更加集中,从而在业绩层面进一步发力。

乳业专家王丁棉则认为,按照现有信息,其管理层换血也属正常。11日下午,他告诉时代财经,只要在品牌、产品上没有太大的变动,应该不会影响公司运作。

对于燕塘乳业管理层变更的原因和公司近期经营状况等事宜,时代财经也多次致电燕塘乳业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业绩回暖 压力仍在

燕塘乳业属于区域性城市型乳制品企业,业务区域主要在华南地区,重点在广东省,业务类型主要以低温奶为主。

对于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燕塘乳业方面将其归因于奶源体系的升级和产能的释放。他们表示,报告期内,随着公司新工厂生产链条的理顺,“降本、提质、增效”优化管理方针的有效执行,奶源体系升级、精准营销和深度营销工作的逐步开展,公司的产能得到释放,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促使公司经营业绩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

销售终端的表现也印证了上述说法。一位乳品经销商在10月11日告诉时代财经,从今年六月份开始,燕塘的产品已经开始全面铺货,广东省内的主要超市基本上都能看到他们的产品。”

一位来自广州的投资者也对时代财经表示,燕塘乳业在广东有着很深的消费者基础,超市一有促销,大家都会买,这也是燕塘乳业产能释放后还能被迅速消化的原因。“此外,燕塘还有很多产品都是通过代工厂生产的,这也说明目前其自有产能还无法保证市面上的销售。”

而限制燕塘乳业产能释放的,最为直接的是其奶源的供应。根据官方数据,燕塘乳业采用公司加牧场的集约化的购奶模式,自有牧场的自产生鲜乳占公司生产所需生鲜乳的比例约三分之一,另外部分通过外购的方式获取,公司与战略合作牧场的购销合同一年一签,提前锁价。

王丁棉认为,低温奶业务对于区域性乳企来说是其与其他全国性乳企竞争的保障。而建设自有牧场,保障奶源也能够很大程度拓宽自己在低温奶领域的“护城河”。

他指出,作为一家以为低温鲜奶为主要产品的乳企,奶源的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整个广东省的自产原奶供应率大概只有25%,奶牛数量不到6万头,而且整个广东的畜牧用地面积已经越来越少。广东本地的乳企,历来都是以做巴氏奶为主。这些年巴氏奶的市场需求有所增加,国家也规定不能使用还原奶粉作为奶源,对于燕塘乳业来说,奶源空缺依然不小。”

事实上,为了保障奶源的供应,燕塘乳业对于自有牧场和工厂的建设,一直以来非常执着,公司还因此遇到一段“插曲”。去年12月,其全资子公司新澳牧场在建设过程中占用基本农田,被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处以539.55万元的罚款。

与燕塘乳业业绩息息相关的不止于其自身的规划,更有外部企业对其华南“大本营”的侵蚀。

在此前,国内大型乳企以常温奶业务为主,区域乳企则在低温业务有着自身的优势,双方产品存在差异化,彼此之间呈现错位竞争的态势。但随着全国型乳企近年来发力低温市场寻求新增长点,双方在低温市场上也开始“短兵相接”。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7年起,国内乳企巨头伊利和蒙牛都各自加快了各自在低温市场的投入。2017年,伊利以8.5亿美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了达能旗下Stonyfield公司的全部股权,加大对低温酸奶的投入。2018年,伊利的低温产品市占率为16.6%,提升0.5%;蒙牛也在该年度推出了多达15款的低温酸奶产品。在完成了对现代牧业的收购之后,蒙牛还成立了巴氏奶事业部,推动巴氏奶项目。

从现有数据来看,本地市场的需求依然占据着燕塘乳业收入的大头。根据燕塘乳业2018年年报的数据,该年度燕塘乳业在广东市场实现营收12.78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98.5%。一旦本地市场受到蚕食,燕塘面对的经营压力不言而喻。

“业态奶的品牌和市场更替相对缓慢,依靠着在本地的消费者基础,区域型品牌短期内不会受到太大的挤压,但长期来看,这一趋势不可避免”,王丁棉表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