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生二三孩发钱,中西部县市为何“先行先试”?

贝果财经

关注

原标题:生二三孩发钱,中西部县市为何“先行先试”? 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 王钟的

又有一地将为二三孩家庭提供“真金白银”的生育补贴。日前,甘肃省临泽县通过《临泽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对生育二孩、三孩的户籍常住家庭,在城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4万元的政府补助,在各中心集镇、屯泉小镇、丹霞康养村等集中居住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3万元的政府补助。在发放育儿补贴方面,在孩子3岁前,二孩每年可获5000元,三孩每年可获1万元。在基本妇幼健康服务项目方面,临泽县对在该县公立医疗机构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产妇一次性分别给予2000元、3000元、5000元的生育津贴。

不久前,四川省攀枝花市发布政策,提及对2021年6月12日及以后生育二孩、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攀枝花也因此成为舆论描述的“生育补贴第一城”。

实施二孩、三孩政策以来,在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如何鼓励育龄夫妇生育,成了优化生育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关键。对此,一些地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照国际上已有的经验做法,为二三孩家庭提供生育补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期待。

通过政府财政提供生育补贴的放开,达到鼓励生育、减轻家庭生育负担的目的,个中道理不言自明,但其是否能够实现政策设想的初衷,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有实力发放补贴,且发放范围较宽松,政策受益人群较广;二是育龄家庭对补贴金额认可,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政策鼓励生育的效果。

全国首个发放生育补贴的城市攀枝花,就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典型。从GDP水平来看,2020年,攀枝花市GDP为1040.82亿元,约是省会城市成都的5.9%,人均GDP更是常年位居四川省榜首。相比之下,攀枝花在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问题上,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该市常住人口为121.22万人,与10年前相比下降0.16%。人口排名全省倒数第三,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6.54万人,占比提高5.41个百分点,达到19.76%,远超10%的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

目前,攀枝花发放二孩、三孩生育补贴的主要条件是:夫妻双方户籍均在攀枝花,且双方均参加攀枝花市社会保险,孩子也要在攀枝花落户。这意味着,对于实际在攀枝花生活工作的育龄夫妇而言,几乎可以“零门槛”地享受生育补贴。综上,攀枝花既具有发放生育补贴的实力和动力,也能够让生育补贴落到实处,惠及多数在本地生活就业的人群。

从补贴金额来看,每月500元的补贴金,相较当地收入和生活水平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据媒体报道,攀枝花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为3684.1元,农村居民人均月收入为1661.5元,500元补贴金占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的13.57%,占农村居民的人均月收入更是达到了30.09%。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不仅育儿“奶粉钱”有了,还能明显弥补妇女因生育休产假产生的实际收入下降等情况。

此次出台新政的甘肃省临泽县也存在类似情况,尽管临泽经济水平在甘肃省内并不耀眼,但根据其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出生人口仅960人。该县卫健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坦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后,常住人口较此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下降了1.8万人。而此番城区补贴4万元、中心集镇补贴3万元的力度,相较当地每平方米均价3000~4000元为主的房价,也显得足够有“诚意”。

在“有钱”和鼓励生育之间,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衡量生育补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决定了,目前在生育补贴方面“先行先试”的地方,并非人们印象中经济富庶的东部沿海地区。一者,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尽管本地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早就下降,但长期以来得到外来年轻人口的补充,相比于直接发放生育补贴鼓励生育,它们更热衷于“抢人大战”,通过外来人口补充的方式实现本地人口的增长;二者,发达地区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高,生育补贴的金额只有达到较高水准才能实现鼓励生育的目的,而综合当地稠密的人口密度,这笔钱恐怕不是“有钱”就发得起的。

既要财政负担得起,又要让育龄夫妇真切地感受到鼓励,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能像攀枝花、临泽一样发放生育补贴。而且,育龄夫妇关心的不仅是女性怀孕和生育产生的压力,更有时间漫长的子女养育及教育问题。尤其对于大城市的育龄夫妇而言,孩子生下来“谁来养”,更是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如果在生育和个人事业发展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那么独立意识更强的当代都市女性,也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前不久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除了强调促进工作场所性别平等,还提出要推动建立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支持和帮助女性实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用人单位扮演着关键角色。未来,政府除了直接出台鼓励生育的措施,为育龄家庭提供实质支持,也要想方设法引导用人单位创建生育友好型、家庭友好型环境,尤其让女性不再因家庭责任和事业发展的冲突感到“两难”。

生育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人口的未来就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不光是政府,全社会都要立足于长远,为了优化生育出谋划策、承担责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扭转出生率下滑趋势、控制人口老龄化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刺激政策或能一时奏效,但生育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作为关系万千的社会问题,生育问题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年轻人关心的就业环境、住房、教育,都影响着他们的生育意愿。只有多方施策,为育龄夫妇提供更多支撑,减轻他们的社会生存压力,才有可能切实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