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统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环球网

关注

来源:河南日报

中部地区以约占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1/4的人口、22%的耕地,2023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9.2%,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中占5个,在“三基地一枢纽”功能定位中,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位居首位,凸显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对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进程中,需要进一步牢记“国之大者”,挺起中部“脊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高水平保障,走出具有中国特色、中部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树牢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部地区农业生产优势突出,小麦、稻谷占全国的40%以上,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强,湖南省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他多种农产品产量也居全国前列。顺应高品质生活需求和多元化消费趋势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视野必须从传统的单一粮食导向转向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式开发食物资源,即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高效统筹直接的粮食、油料、蔬菜、食用菌等有效供给,以及以饲料等形式体现的间接的主要农产品如肉、蛋、奶等有效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一是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持续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巩固提升油料产能,切实稳定蔬菜生产。二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林业、渔业、设施农业等,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现代食品产业集群。三是拓展食物供给来源,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着力推动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加快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四是深入挖掘农产品营养功能价值,开发药食同源、妆食同源以及特殊膳食食品、功能食品、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等高值产品。

树牢大资源观,持续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

中部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5亩,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顺应大食物观,树牢大资源观,从传统的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藏粮于技”及人地关系等制度安排拓展,抓住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机遇,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抓住种子这个要害,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持续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一是践行“藏粮于地”,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强化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加大水资源保护、利用效率提升、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建设数字农田、绿色农田。二是践行“藏粮于技”,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良法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加大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人工智能辅助食品设计等未来食品产业新型食品原料和核心技术开发力度。三是扎实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鼓励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涉农、涉粮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激发稳粮保供合力,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探索完善粮食主产区纵向利益补偿、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创新与主销区全方位产销协作模式,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强化政策保本、保险兜底、经营增效,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树牢大农业观,协同打造粮食安全产业带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条件优越、特色鲜明,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可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树牢大农业观,着力将主产区农业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以全产业链促进提档升级、增值增效、联农富农,打造跨区域、全链条、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使粮食产业真正成为主产区经济发展的“名片”乃至“王牌”。一是推进集群成链。优化产业基础设施区域布局,建设产地制冷烘干、储藏保温、鲜切包装、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和批发市场、产销对接等市场体系和服务网络。扩大优质原料基地规模,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培育壮大头部企业,推进股权多元化,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支持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主体联合、要素聚合、产业融合。二是推进平台补链。针对各产业链实际,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等,将农业资源、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支持平台型企业担任“链主”,向前端延伸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集聚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加工流通、电商平台、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产业协会、服务机构、融资机构等,一体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三是推进融合延链。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围绕医用、药用、保健、美妆、预制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与装备制造、包装印刷、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宠物食品等衔接配套、聚集发展,与赏花采摘、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科普研学、农事体验等业态协同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一、二、三产业贯通、农文旅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四是推进创新强链。强化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在生物育种、加工制造、机械装备、食品安全、冷链物流、营养健康等主要领域,开展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和未来前沿技术研究。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强化模式创新,整合农资、农机、农技、农艺、信息、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完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

树牢大安全观,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韧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带来严峻挑战。所以,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必须充分挖掘粮食生产各要素、各环节增产潜力的同时,树牢大安全观,增强防灾减灾、节粮减损和绿色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韧性,筑牢“中部粮仓”根基。一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平急两用”区域农业综合应急服务中心,提升智能化气象服务能力、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探索特色农产品保险和“保险+期货”试点,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二是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在粮食收割、烘干、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加强工艺改进和农机装备升级,促进良机良种良法协同匹配,引导口粮适度加工,加强副产品综合利用,挖掘粮食减损潜力。深入推进粮食节约行动,减少“餐桌上的浪费”。三是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生产模式和种养结合等粮食循环经济模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资源化利用。挖掘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潜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陈明星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