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出版市场的改变与困境

法律图书出版市场的改变与困境
2024年04月25日 11:01 法治周末

■ 聚焦法律图书

■ 编者按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作为图书中的一个专业门类,法律图书有着较高的阅读门槛,但其源源不断地为法律人提供精神滋养。随着法治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法律图书的受众也在向法律人之外的群体扩展。不过,对于许多读者而言,法律图书的出版仍然是一个有些“神秘”的领域。本期,我们将目光聚焦法律出版,通过采访多位资深的法律出版界人士,探寻优质法律图书背后的故事,探讨法律图书的未来。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作为法律出版社法学学术分社首席策划编辑,张心萌平时会特别留意读者在网络平台对法律图书的评价。

对她而言,研究读者留言是对一次图书策划的复盘过程。从这些真实的反馈中,“可以看出读者的体验感知与我们的图书策划初衷是否契合”。

有时,来自读者的精彩点评也会成为一本新书的营销素材,比如,被采用到推文中或成为营销物料中的宣传语,甚至登上一本畅销图书的腰封。

精品法律图书如何“炼”成

对法律专业出版领域的编辑来说,策划出法律畅销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张心萌看来,一本好书的出版,从选题策划、内容编辑、图书装帧到后续的营销推广都需要付出卓绝的细心与努力,只有注重每个环节的成色,才能呈现完美。

法律出版社法学学术分社社长孙东育表示,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门类,法律类图书的读者对象较为稳固,但也相对有限,同时,法律人读者对专业图书也有很高的鉴赏力,“精准定位读者对象,编写真正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提升图书的质感,创制表达的新意,也是法学学术分社编辑的出版理念和出版追求。

近年来,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整体呈现出以法律专业图书为核心、多元化主题与多样性发展的特点。而由法学学术分社负责运营的“天下”书系即是精品法学图书作品的集中代表。

孙东育介绍,“天下”书系囊括了我国最知名的法学家、学科带头人的代表性学术专著,还有中青年法学新锐的最新研究力作,西方法学经典译著,以及法学思想人文佳作,这其中有不少作品都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每一版还会多次加印。

为了持续推出精品法律图书,法学学术分社的编辑们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与尝试,一直在积极挖掘既有过硬的法学专业背景,又有新思路、新方法且具备深厚写作功力的作者,希望做出更多焕发出法律文化生机,并能广泛向公众读者群体传播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此外,“天下”书系的产品注重图书的视觉表达,在装帧设计上精于推陈出新,力求将法学学术书打造得既充满智识又富有质感和温度,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学术魅力和人文关怀。

在孙东育看来,目前,法律类图书正在快速向大众读者领域迈进。“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公平正义已不光是法律职业人士的追求,也是每一个普通公民的追求。法治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法治阅读也变成一种更加迫切的需求。”

图为4月23日燕大元照在东南大学举办的图书巡展活动现场。图为4月23日燕大元照在东南大学举办的图书巡展活动现场。

畅销书引发

“大型学术追星现场”

与传统出版机构不同,近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旗下独立的法律专业图书品牌燕大元照(全称为北京燕大元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力争在全媒体平台有所突破。

4月19日,接受《法治周末》采访这天,燕大元照市场部营销编辑关依琳刚赴上海参加过一场高校的图书巡展活动。

目前,燕大元照在全网有近20万粉丝。关依琳所在的市场部团队负责燕大元照全媒体平台运营,包括微信公众号、社群、微博、小红书等,实时掌握来自读者群的“第一手消息”。

在各个高校举办巡展活动,是燕大元照媒体账号获得粉丝关注的重要方式。关依琳介绍,每次线下图书活动,团队会请大家扫码关注,获得基础用户。读者看到感兴趣的法律相关内容转发后,又会裂变更多用户。

燕大元照的公众号保持2到3篇推文日更。在微信、小鹅通、小红书等平台开设视频号、做法律内容直播也是燕大元照这两年的重点项目。

关依琳表示,燕大元照的读者群活跃度高,读者们愿意在线上平台针对法律图书进行互动讨论。市场部及时把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编辑和策划团队,后者则根据读者需求进一步探索适合市场的产品。

关依琳注意到近年来法律专业图书市场的一些变化,比如,很多法律书在装帧设计上不再“古板严肃”,外观越来越精美。她觉得,这说明读者对法律图书的审美在不断进步。

不过,受整个图书市场环境影响,购买纸质书的人群越来越少,一些法律图书的销售量也不断下滑。关依琳发现,法律书购买者的目的性强,比如,考试用书、实用法律工具书、评注书销量走高。

工具书一直是法律图书的重要种类之一。关依琳介绍,法律类工具书在装帧上、材质上都有很大变化。今年,为迎合市场需求,燕大元照的《元照民商法律手册》一书首次采用市场上少见的22g超薄字典纸,在工具书品类上推出了超薄版。这一版本让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感觉更轻便。

“这本工具书第二版增加了几百页,共1400多页,但书的厚度反而薄了一半。”关依琳介绍说,“从读者讨论和反馈来看,很多人对这个版本很喜欢,这样的工具书填补了市场空白。”

除了线上的全媒体运营,市场部还负责新书发布会、图书巡展等线下活动。关依琳的团队每年都会带着近200种图书去十几个院校做活动。

很多时候图书策划、责任编辑也会参与线下活动,在现场向学生介绍图书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想法,看他们对哪些书更感兴趣,在互动中直接感受读者反馈。

关依琳见过由法治畅销书引发的“大型学术追星现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王泽鉴的“民法研究系列”作品就曾引发一波“王泽鉴效应”,“当时很多民法学界的老师都在自发推荐这一系列,并把它列为法科学生的必读图书”。

在关依琳看来,邀请名家进行巡讲、举办书展是维护经典书的好办法。近两年,王泽鉴老师的作品也在不断修订。今年,燕大元照邀请王泽鉴在全国多家高校做巡讲活动,几乎“场场火爆”。

“以不久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巡讲为例,会场设在类似于电影院的大型演播厅,现场有近2000人来听讲座。”关依琳说,“我们把书展设置在签到台,几乎所有人签到后都会咨询能不能直接购买(图书)。”

法律书“爆款”缘何难出

法律出版领域资深编辑高山对法律图书市场有细致观察。

高山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从整个法律类图书市场业态来看,这些年法律图书出版行业的变化不明显。在传统出版社,图书编辑依靠既有资源出书仍是常见模式。

高山介绍说,出版社获得图书选题有几种固有渠道,实务类法律图书选题一般来自与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人群体的合作。这些群体中的部分作者本身已经有自己的公号和社群。出版社的营销人员往往从与上述渠道的合作中获得对读者的认知。

购买法律书籍的读者和购买其他类书籍的读者不同:他们买书大多是为了“用”,读者更看中书的实用价值。也就是说,读者购买法律书籍是极其理性的消费。而要通过法律书籍打动业内专业法律人士,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正因如此,与其他图书类别相比,法律书领域不容易产生“爆款”。高山表示,一本法律书销量达到几千册,就称得上是法律畅销书。

值得一提的是,法律界“网红”教授罗翔引发了破圈现象。这在传统法律出版界没有先例。“而罗翔成了‘流量明星’后,他的作品已经不是按照学术书的方法去运作了。”高山说。

高山认为,从市场角度,传统出版社没有争取头部作者资源的意识,很多法律图书编辑仍然习惯在传统领域去寻找作者。应该说,法律书出版市场在整个出版市场中的运营模式相对落后。

高山指出,传统出版领域没有出现大的变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法律图书出版社掌握着“看不到的市场”。其中,有特定渠道市场,也有垂直直销市场。在这些定向市场,有的法律书是政府采购,有的是职业群体买单,也有的是学生群体购买。

高山进一步表示,目前法律图书市场在不断细分,但法律书的同质化现象依然突出。在法律图书领域,仍缺乏头部产品、缺乏真正满足专业读者需求的高质量内容。

从未来发展而言,要改变目前法律图书产品的趋同走向,策划编辑应把握行业前沿,深入到法律职业群体中,寻找能够写出优质内容的专业人士,或者在面向大众需求的行业赛道布局,下功夫挖掘优质选题资源并在贴向读者方向营销,高山说。

责编:尹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