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一哥”后院起火

“体检一哥”后院起火
2020年12月13日 17:37 金融老李

来源:市界(ID:ishijie2018)

作者|王一涵;编辑|刘肖迎

体检江湖又起风波。

最近一个多月来,民营体检机构中唯一一家还上市的公司——美年健康似进入了水逆期。

11月伊始,公司股价一周内下挫30%,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同时,持股9.3998%的第一大股东阿里巴巴宣布减持1.3794%,引发市场无数猜测。紧接着,11日,公司又因未及时披露2019年业绩预告,及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问题,收到江苏证监局的警示函。26日,公司拟出售曾被寄予厚望的子公司股权。

一时间,美年健康成了舆论的焦点。

没想到,面对众多消息,反应最激烈的居然是它的对手——爱康国宾。

11月中旬,一篇题为《向中国证监委实名举报国信证券下属两名证券分析师》的文章被刷屏,这封举报信的发布者,正是爱康国宾。

爱康国宾大动干戈的原因,是国信证券发布的一篇快评《美年健康:大跌事出有因,探寻阿里战略》。报告暗指,爱康国宾有可能注入上市公司美年健康,将二者强行“配对”。

对此,爱康国宾迅速做出声明,“不存在任何合并或重组意向,该等误导性陈述会对爱康国宾的正常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民营体检行业的双寡头,美年健康和爱康国宾的爱恨纠葛,其实早已上演许久。

地产界走出的体检大佬

美年健康的实控人俞熔,1993年毕业于上海交大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他放弃了分配到的国企工作机会,选择进入了当时正蓬勃发展的房地产行业。

俞熔

从地产公司策划员,到创办了自己的地产公司,俞熔打拼了五年,也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在此期间,他还取得了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

1998年,面对房地产江湖格局已定的局面,俞熔认为自己无法造就下一个万科,于是他进入了投资圈,同年成立了天亿投资集团。

天亿投资旗下有四只基金,规模总计30亿元,投资过雷柏科技等10余家上市公司,投资范围涉及房地产、高科技、农业、证券、环保等多个领域,俞熔也因此被称为“资本狂人”。

在带领天亿投资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时,俞熔也交了一批医疗圈的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俞熔对医疗领域产生了兴趣。

2001年后,医疗市场向民营资本开放,民营医疗机构开始涌现,俞熔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综合考察了专科医疗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体检机构三个赛道后,俞熔选择了最不起眼的体检行业,因为他觉得,体检赛道最有发展和创新的可能。

2004年,美年健康的前身上海天亿医疗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同年,慈铭体检和爱康网也成立。彼时看好非公立体检行业的人很多,竞争格局十分分散。

在经历了初期几年“大鱼吃小鱼”的野蛮生长后,体检江湖迎来了美年健康、爱康国宾、慈铭体检三足鼎立的时代。但是,看似平衡的局面,很快又被资本的力量打破了。

2014年,爱康国宾作为国内体检第一股,率先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而最先冲击资本市场的慈铭体检,却在努力了五年之后,失败了。

俞熔看准时机,以其多年的资本领域经验,成功获得了慈铭创始人韩小红的青睐,2015年收购了慈铭体检27.78%的股份,同年成功借壳江苏三友,登陆A股市场。

至此,民营体检市场进入了“双雄对立”的局面。然而,谁是老大,依旧值得讨论。彼时,从数量上说,美年健康碾压爱康国宾;从收入上看,爱康国宾更胜一筹。

俞熔的野心也不止于此,很快,他将收购的目光,锁定在了爱康国宾上。

上海爱康国宾体检中心

2015年8月,上市一年的爱康国宾因为估值过低,计划私有化退市。在其创始人张黎刚提出私有化要约后,俞熔就开始在二级市场大量收购爱康国宾的股票,欲借机“吃掉”唯一的对手,成为体检行业的“一枝独秀”。

但张黎刚毫不示弱,不仅以“毒丸计划”予以反击,还就俞熔收购慈铭一事,向商务部、证监会和深交所实名举报其违反反垄断法。两人本就微妙的竞争关系,愈发剑拔弩张。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俞熔在资本市场的动作,他携财团几次提价,想要“点杀”爱康国宾。

最终还是阿里旗下云峰基金的入局,终结了这场旗鼓相当、争执不下的资本狙击战,爱康国宾最终收归阿里旗下,于2019年1月从美股退市。

虽然没有拿下爱康国宾,但美年健康却依靠并购,在买买买的路上愈发壮大。

2015至2018年,美年健康收购了数十家公司,其中,2017年在收到商务部“不构成垄断”的调查结果后,美年健康终于收购慈铭体检剩余72.22%的股份,实现并表,也因此坐稳了体检业龙头的位置。

这四年,不管是收入还是净利润,美年健康的增速都超过了30%。而且,还超额完成了借壳时的业绩承诺,四年综合完成率达110.92%。

但很快,美年健康依靠快速并购在体检市场跑马圈地的隐患,显现了出来。

大股东、高管集体减持

2019年对赌期一过,美年健康业绩迅速变脸,营业收入85.25亿元,增速下跌至0.79%,净利润则首次出现亏损。

业绩迅速转折的导火索,是快速并购所堆积的高商誉“塌”了。

2015年至2018年,与体检机构数量和营收齐头并进的,是公司逐年上涨的商誉,从4.17亿元暴增至47.39亿元;商誉占净资产比重由13%迅速上涨至65%,减值风险不断走高。

今年4月,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美年健康发布2019年年报,计提商誉减值10.35亿元。由此导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8.66亿元,对比上一年盈利8.2亿元,业绩遭遇了“滑铁卢”。

美年健康进行商誉减值的依据,是“收购公司业绩不达标和疫情双重打击”。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至2018年的业绩对赌期间,有部分公司并没有完成业绩承诺,甚至还有亏损的公司,但美年健康从没有对商誉进行减值。

截至今年9月底,公司商誉依然高达43.27亿元,其中占比最高的慈铭体检,上半年亏损2亿元。

只要并购在继续,商誉之剑就会一直悬在美年健康的头顶。但更直接的压力,来自于主营业务的停滞不前。

今年前三季度,美年健康营业收入为44.19亿元,同比下降29.61%,归母净亏损5.17亿元,同比下降232.15%。与公司业绩下滑形成对比的,是关联交易金额的逐年上涨。

在美年健康体外,俞熔及其一致行动人,设置了众多上游或下游的关联公司。美年健康与这些关联公司的关联交易金额不断提高,由2016年0.59亿元,迅速上涨至2019年的8.25亿元,占收入比重由2%上升至10%。

按理来说,关联交易如果价格公允、及时准确披露,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疫情之下,整个产业链所面临的风险都增加,关联交易占比越高,收入整体抗风险性就越差,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对于当前的美年健康来说,更大的威胁似乎来自于各方失去的信心。

10月31日,美年健康发布2020年三季报,第二个交易日,公司股价直接下跌5.22%。

紧接着两天后,公司第一大股东阿里巴巴宣布减持,参考市值约为8.5亿元,减持后持股比例由9.4%下滑至8.02%。此时,距离阿里成为第一大股东,才刚刚满一年。受此消息影响,美年健康直接跌停。从10月30日至今,美年健康的股价已经从17.43元下降至12.52元,市值蒸发超过170亿元。

和阿里巴巴相比,动作更快的是公司的高管们。自去年至今,公司总裁徐可累计减持2879.19万股,合计4.47亿元;高级副总裁林琳累计减持644.72万股,合计0.88亿元。

另外,美年健康也失去了部分机构投资者的宠爱。其机构投资数量由二季度末的408家,锐减至三季度末的69家。

还有,今年9月,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将美年健康企业家族评级从Ba3下调至B1,并同步下调由美年健康担保、美年投资发行的高级无抵押债券评级,展望维持负面。此前,另一评级机构惠誉,也下调了美年健康的相关评级。

相较之下,近期实控人俞熔不足0.5亿元的股份增持计划,更像是一种姿态,展现其对美年健康未来的信心。

美年健康目前的处境似应了那句老话,墙倒众人推。但是,危机远不止于此。

断臂能否重生

快速并购,实现了美年健康的迅速崛起,但数量多了,质量却没跟上。

有电视台曾报道美年健康的核磁共振科室中,7名工作人员有5人没有执业资质,但美年健康对此予以否认。

2019年,美年健康的年体检人次就由上年的2778万,下降至2602万人,这是上市后首次出现体检服务人次下降。至于原因是公司给出的“主动开展预约限流,减少低价订单”,还是顾客主动选择了其它体检机构,就仁者见仁了。

对于美年健康来说,质量问题固然要解决,但是为了维持业绩的增长,并购大法轻易不能停。但资金紧张,成为美年健康并购路上的拦路虎。

截至9月底,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23.72亿元,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达44.08亿元,资金缺口超过20亿元,资金压力不言而喻。

在业绩上涨、股价上涨的繁荣期,融资或许不是问题。但是在收入停滞、评级下调的当前,一切并不再那么容易。

另外,根据公司业绩预测,本年度净利润为0.1至0.3亿元,但前三季度亏损缺口超过5亿元,超过上市以来任何一个季度的净利润。因此,今年四季度公司业绩压力巨大,一旦不能扭亏为盈,公司可能将因为连续两年亏损,戴上“ST”的帽子,之后的融资之路会难上加难。

为了尽量避免“惨剧”的发生,美年健康似乎做了一个“双保险”。

11月26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出售子公司美因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因基因”)20.0607%股权,作价5.42亿元。出售完成后,公司仍持有美因基因28.5517%的股权。

根据公告,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确认相应的投资收益约11亿元,美因基因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股权最大受让方为公司的关联企业,青岛灵泽医疗健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这家被用来牺牲救主的子公司,是两年前美年健康以3.88亿元收购回来的,持股比例48.61%。

美因基因的主营业务是通过基因检测,为客户提供疾病早筛、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美年健康旨在利用已有的海量人群的样本优势,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全民健康基因库和基因数据入口,成为大众消费基因检测的领导者。

美因基因也不负所望,自被收购后,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到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5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3.58%;净利润为7361.62万元,占公司总利润13.73%。而今年疫情期间,美因基因还在北京区域提供从采样到报告的核酸检测服务。

只可惜,在自身业绩危殆和资金紧张的双重压力下,这个一度被美年健康看成“未来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还是被抛下了。为了生存,美年健康选择了断臂。

然而,就像俞熔自己说的那样,资本市场并不是一直温顺,它也有凶狠的一面。体检的本质是一种医疗行为,医疗技术不仅需要资本,更加需要技术和人才。“砸锅卖铁”的美年健康,能否渡劫成功,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此事,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理性发布高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