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罩、格力造?连章子怡持股公司都入局了…3000家企业跨界靠谱吗?

好口罩、格力造?连章子怡持股公司都入局了…3000家企业跨界靠谱吗?
2020年02月12日 18:37 金融八卦女

文|段誉

来源|新10亿商业参考(ID:gh_017789f82801)

· · ·

许多城市才开始复工,一场关于生产口罩的“战役”却已经悄悄打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超过3000家企业“跨界”生产口罩,包括知名车企比亚迪、上汽五菱、广汽集团,还有明星代工企业富士康,知名服装企业雅戈尔,纺织制造公司华纺股份,造纸企业中顺洁柔,空调龙头格力电器……连知名影星章子怡持股的科技美容公司都忍不住入局了。

截至昨日,已经有20家上市公司加入了生产口罩的大队伍。 

“口罩产业链”,这个过去17年似乎很少被提及的产业,也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但时隔太久,口罩“应援团”看似强大,却有些“外强中干”。 

1.

 / 公司“跨界”生产口罩?

“不靠谱”的恐多 “靠谱”的恐少 /

许多人都不会想到,短短10几天,上市公司就出现了一批造口罩的大军,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那么,“跨界”生产口罩到底靠谱吗? 

答案是:未必。 

首先,有一大批企业没有“医用口罩注册证”。而要拿到注册证,就需要满足工厂通过GMP(优良制造标准)认证、能生产无菌医疗器械等基本条件,能符合条件的企业并不多。 

就算还有一大批企业有政策支持,可以拿到证书,但囿于口罩生产专业复杂,要么需要临时引进生产线,要么产量太小。再加上疫情中所需口罩标准高于平常,最后真正能生产医用口罩的企业不多。

▲“跨界”生产口罩的20家上市公司(截至2月11日)图片来源:网络 

在“口罩应援团”中,比亚迪的实力算是比较过硬的。 

近日,比亚迪宣布子公司汕尾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汕尾实业),将生产一批口罩用于支援对抗疫情,日产将达到500万。比亚迪负责人称,汕尾实业宝龙九部有医疗器械体系认证,有能力生产医用口罩。 

资料显示,汕尾实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成立于2015年10月,每年享受政府的千万补贴。启信宝显示,汕尾实业在2018年获得了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认证范围就包括了NVH隔音材料。

▲图片来源:启信宝 

此前,比亚迪公开称,能生产口罩是因为拥有长期合作稳定的上游原料资源, 在原材料方面有很大优势,而这个原材料就是聚丙烯。

一家车企为什么会用到大量聚丙烯呢?因为生产隔音材料,聚丙烯是少不了的。另外,锂电池的生产也会用到聚丙烯的,而众所周知的是,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电池都是自己研发供给的。

具备了上游原材料资源、先进生产设备优势,又拥有了医疗器械认证,可以说比亚迪具备了生产医用口罩的基本条件,只要再购入口罩机,生产口罩便不是问题。 

相比之下,上汽五菱与广汽集团生产口罩,所需要做的工作量就大得多。虽然很多企业与原材料商熟悉,但在短时间内改造生产线并不现实。

不久前,上汽五菱宣布将联合供应商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预计日产量将达到170万个以上。通过改造无尘车间,它实现了口罩的迅速转产,并投入使用。

但实际上,这只是改建生产线的个例。上汽五菱的汽车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人员熟练掌握自动化技术,只要采购到普通口罩机,就可以与自身全自动化设备快速连接、调试,安装到位,但中小型车企,如果没有生产线的优势,就更没有能力改建生产线。 

如果车企造口罩,主要得益于与生产聚丙烯的原材料商熟悉,那么造纸、家纺、内衣行业可以快速加入“口罩大军”,也是和供应商“关系好”吗?

还真没错,但造纸、家纺行业受限于产品市场体量有限、技术人员不充足等难题,基本都需要采购生产线、口罩机,生产口罩的周期会比车企更长。 

比如,中顺洁柔宣布采购了5条医用外科口罩生产线,子公司拟开展生产、销售医用口罩业务,建设周期3个月,是上汽五菱、比亚迪的数倍。 

中顺洁柔的产品主要分为卷纸类和非卷纸类,非卷纸类产品主要是手帕纸、抽纸和湿巾。2016—2018营收分别为38.09亿、46.38亿和56.79亿,净利润分别为2.6亿、3.49亿和4.07亿。虽说是业绩呈增长趋势,但2018年中顺洁柔库存量同比增长了140%,共计546.79万箱,这也说明库存量在急剧增加,市场发展或许遇到了瓶颈。

中顺洁柔也在一份公告里说到:最近十年,生活用纸行业随着设备更新换代,机器换人,设备更多、更先进,同时对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像中顺洁柔这样自身实力不差,但企业本身的发展还存在掣肘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很难把较多的精力投入生产口罩,而是需要更专注自身业务的发展。所以,综合来看,这些企业是否能把口罩生产继续下去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已上市企业的股价上涨却是实实在在的。

2.

 / 这么多跨界企业生产口罩 

 为什么需求还是不能满足?/

众多企业“跨界”生产口罩,但大量需求仍然不能被满足,除了企业的资质问题,还有口罩生产周期限制、国内产业链自身问题。 

生产时间上,口罩生产后,后续解析时间长,延长了出厂时间。工信部在官微中曾表示,中国口罩仅需0.5秒/只。但为了保证口罩的安全性,一个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却需要7天到半个月。也就是说,大年三十生产的口罩,可能刚出厂,还在运输到目的地的路上。

▲工信部微博科普口罩生产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产业链来看,口罩产业链上、中、下游过于分散,不能及时进行供需端对接,医用口罩合格率较低,导致了产出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医用。

产业链的上游,就是口罩原材料的供给端,市场化程度低,支持有限。比如生产口罩最主要的材料聚丙烯,目前有近一半的产能被中石油与中石化“垄断”,而两家国企在灵活度方面显然有劣势,产品的研发、应用虽然在不断突破,但速度相对缓慢。 

尽管聚丙烯去年以来一直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但医用聚丙烯的市场并没有被满足。2018年,中石化的聚丙烯材料才叩开医用市场的大门,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的安全性认证。 

那剩下一半多的民企生产聚丙烯情况如何呢?答案是生存“比较艰难”。从国内看,由于房企疲弱,以及白电(冰箱、洗衣机等)消费不如往年,聚丙烯需求减少,价格低迷。即便是疫情期间,聚丙烯的价格依然没有起色。 

再来看生产口罩中游——口罩材料生产商。医用外科口罩需要的原材料很多,包括无纺布、熔喷布、滤材等。从目前来看,制作水刺无纺布的企业较多,但是生产口罩主要材料——熔喷布的企业并不多,并且都在“低端”市场竞争,很多没有达到医用口罩布的标准。

▲一般而言,口罩采用无纺布材料,而医疗口罩则采用多层结构,简称为SMS结构。图片来源:网络 

医用熔喷布,是一种聚丙烯高熔指无纺布,是生产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在33-41g/min的聚丙烯产品,能生产的企业不多,正因稀缺,近日股市上只要有宣布生产口罩制作材料的企业股价都涨了,哪怕没有生产熔喷布能力的企业,比如诺邦股份,也在市场看好的情况下股价大涨。

再来看下游,也就是口罩的生产经营商,商家多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在过去的10年,口罩生产仍然停留在低端市场,有能力生产医用口罩企业本身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以工商注册变更信息为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其中20家单纯新增“口罩”业务的企业中,只有6家原经营范围与医药健康相关。 

也就是说,20家企业中,有近80%的企业,连医药健康领域业务都没涉及过,就可以经营口罩了。而新增“口罩”业务的6家医药健康领域企业中,只有1家经营的是医用卫生口罩,在国家药品监管局中查不到记录。 

可见有实力的企业不多,即使有企业能生产口罩,在疫情期间,还要面临没有利润,甚至亏本的情况。 

即便如此,很多企业依然在坚持生产口罩。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疫情后,富余的产量有政府收储作为“托底”;二是像比亚迪、格力地产这样的明星企业,有足够财力允许一定程度的亏损,不会“伤筋动骨”。 

 / 结语 /

眼下大部分人已经正式复工,再加上医疗工作需要,每天有至少2亿人口需要用口罩,仅靠少数企业生产,质量和数量上都远不够。

在这个意义上,众多企业积极投入口罩生产的行为显然是值得赞许的。

但如何尽快提高医用口罩的科研技术,进行医用口罩产业链升级,或许才是“口罩产业链”关注的重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