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才有未来?兼论中国教育的“危”与“机”及其对策

如何教育才有未来?兼论中国教育的“危”与“机”及其对策
2021年10月18日 11:58 经理人杂志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2021年10月16日,美籍华人、教育家戴杰老师作客第181期银湖沙龙,就“如何教育才有未来?”的主题,做了精彩分享。

戴杰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中外教育的过去,剖析了当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危”与“机”,展望中国和世界教育的未来大趋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以及教育常识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的思想和观点,开阔大家视野,走向一条通往未来的教育之路。

中国教育走在十字路口

戴杰老师认为,教育本身是一种传承。

关于个人学习成长之路,他说道,自己虽然是山东烟台普通家庭出身,但家里学习氛围浓厚,父母提供了善于思考、喜欢提问的氛围。凭着一颗天生的好奇心和对语言的热爱,戴杰老师自行摸索出一套语言学习的高超技巧和独特方法,在1984年中国高考中获得英语考试满分。又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戴杰老师抓住机遇,凭借突出的语言应用能力,获得美国工作机会,赶上美国高科技发展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一席之地。并于1996年以托福考试满分的优异成绩进入哈佛入学,重新进修,获得哈佛大学文理学士。

戴杰老师还是一位超级父亲。女儿Amy品学兼优,2012年和2014年两次获得美国国家最高教育荣誉奖:美国总统教育奖,并收到奥巴马总统的亲笔祝贺信,成为美国华人和亚裔少数民族的骄傲。儿子Andy虽生为严重自闭症儿童,但通过戴杰老师辞去美国上市公司国际部总监职位,悉心教导,其自闭症症状现在几乎完全消失,并成为美国加州顶尖高中的优秀生之一,并被保送进入世界名校加州大学。

旅居美国三十年,从中国高考英语状元到世界名校高材生,再到特殊儿童教育家,戴杰老师对中美文化和东西方教育理念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尤其在培养天才少年以及对于具有自闭症、多动症和厌学症等学习障碍的特殊儿童的教育上具有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

站在中国当今发展现实阶段,重新审视教育现状,他发现传统教育模式问题重重,许多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心理疾患,自杀率高居不下,甚至是欧美国家的数倍,中国父母也被不同程度的焦虑感所攫取……戴杰老师一针见血指出并一一解释了目前教育存在十大误区,包括:认为教育是为了孩子将来有份好的职业、跟提高分数无关的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精英阶层忽悠平民百姓的坑、刻苦用功是学业成功的必经之路、考上名校孩子的前途更有保障、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是坏孩子、棍棒之下出孝子、小班制要好于大班制以及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如何走出这些误区?戴杰老师给出的思路是,可以尝试回到中外教育的不同思想中,找出我们自己需要的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分成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古代教育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以启发、学习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到墨子的平等、博爱,兼爱,孟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和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还有荀子关于人性论、师德的重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建树,朱熹“道有定体,教有成法”的教育原则。近现代教育重点有蔡元培“五育”教育方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

西方教育思想大致分成古典教育、经典教育和现代教育。古希腊有苏格拉底通过对话、讨论学习,柏拉图的“三艺”思想,亚里士多德“教育主要是培养自由人”,罗马强调“人道”“雄辩”的教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还有近代教育思想中,洛克的“绅士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以及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提出以孩子为中心,顺其自然发展,家校合作,为教育松绑。

教育没有国界,但教育有目的,不同思想的最大区别是教育目标不同。是生存,还是发展,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还是为了一个家族,戴杰老师提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由的人,分外重要。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家庭化(回归家庭,教育真正重要的单元是家庭)、经典化(汲取中西方文化中最经典的教育精华)、一体化(打破学科人为分割,提倡在做中学、项目式学习)、人性化(以人为本,尊重孩子)、个性化(相信并发挥每个孩子的天性和才能)、多元化(教育不能一刀切)、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全球化(进一步开放,大胆输出我们的思想),这些都是戴杰老师认为中国教育进步的方向。这与全球教育大趋势紧密相关,未来社会两极分化可能愈趋严重,1%的精英阶层和99%的普罗大众阶层。如果能有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有超凡的好奇心和内驱力、至少精通两种以上的语言、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每年阅读100本以上的书籍、经常看TED和了解国际资讯、定期的全球旅行和参加行业聚会交流……是成为精英阶层的先决条件。

具体到个体,未来的精英人才在心理上,是积极的、乐观的、友好的,自信的,独立的;在价值取向上,是包容、多元、尊重、平等;在学习上,是学会思考,有好奇心的;在社交上,主动、兴趣、沟通、社团、义工;在职业上,主动,沟通,合作,尊重的圈子。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孩子没有能力适应一个巨变的世界,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恰是测试教育的试金石,所以孩子要有传统的情商、智商,还要有逆商、财商。

戴杰老师进一步介绍美国教育学会制定的21世纪的学习框架,着重强调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意性,是教育软实力。

做一个终身好学者、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做孩子的人生教练和导师、打造热爱学习的家庭文化、以身作则是优秀父母的五大特征。做一个终身好学者、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做学生的学习导师是优秀教师的特征。做一个终身好学者、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优秀学生的特征。

如何教育才有未来?戴杰老师总结,教育最主要是赋能,父母、老师给予孩子一种能量,挖掘孩子的兴趣,让他有足够的自信、自尊、自律,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正如乔布斯说“人生不要活在别人的梦想里。”父母哪怕有最好的梦想,也不是孩子的梦。每个孩子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梦想,父母帮助孩子去找到他自己的梦想。

精彩互动,碰撞思想火花

嘉宾南洁律师认为戴杰老师的分享,对东西方的教育历史做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自身对教育的理解,放眼全球,甚至放大到生命延续、代际传承。

来自中澳家庭的YOYO非常关注早教话题,苦恼如何引导孩子。戴杰老师以身体力行的教育经验,认为家长的陪伴和高质量的语言交流非常重要,并推荐阅读Dana Suskind博士的书籍《Thirty Million Words》和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的相关著作。

与会嘉宾就如何激发内驱力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戴杰老师指出,作为父母,如何调动孩子内驱力,不要试图强迫,更多的是去发现。嘉宾刘伟认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并推荐了《现象式学习》一书,这本书介绍了芬兰教育培养自驱力最先进的教学方法。

嘉宾陈学军不建议将内驱力窄化为努力考出好成绩,内驱力其实是好奇心。内驱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至于如何培养,不要做加法,相反让孩子自己找。还有一种叫做外驱力,就是互相对比,是一种要做人上人的价值观,导致直接影响了教育观。当外驱力无法转化为内驱力,就是外界压力无法被自己心理承受,就会出问题。

嘉宾张干夫将内驱力分为好奇心、鼓励和功利三个层次,结合网络热词“土猪拱白菜”,发问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普通阶层的孩子的出路何在。

嘉宾周雁从“动力”一词的科学解释出发,认为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是由需要和目标带动的。当目标和需要同时存在,且当我获得彼目标,可以满足此需要时,才会产生动机、行为。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孩子设立的目标能够满足需要——这种驱动力,是没有精神伤害的,是良性的。但另外一种是压力,是害怕目标失去而产生的内心压力,是恶性的。其实中国的教育常将二者混淆,没有鼓励孩子内心有正向动力,设立目标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是用非常被动的、剥夺孩子的需要、安全感,带来的压力。这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中国的教育在解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超级能干,但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很不成功。而后者正是一切想象力、创造力、探索精神的终极来源。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学习的被动压力变为主动动力,让他们多多探索学习没有标准答案的这些知识的解决方式。戴杰老师也表示,目前学校不是在做教育,大多数是在选拔。

嘉宾姜丰提出,我们不应该把财富看得太狭隘,不能仅仅以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去衡量是穷是富,精神财富也是财富,一定阶段就可能会转化为物质财富。

戴杰老师总结,目前中国处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走向了以创意为主的道路,所以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评估体系,正如猫和鱼的评价体系是不一样的。教育要更加有灵活性,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