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阴影面:富了富人,穷了穷人

科技阴影面:富了富人,穷了穷人
2019年11月20日 17:59 经理人杂志

作者:沈三万老沈

来源:财经早餐

近日,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19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上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将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公共政策要对这种冲击给予充分重视。

这是周小川近日罕见就“人工智能、就业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冲击”公开表态,句句犀利,直面困境,令听者为之一震。

周小川的“周式金句”,有三点相当凌厉。

第一,有人说既然机器可以做规程性工作,人类就可以负责创新性工作。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根据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分析,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占比不是太高,真正能创新且能成功的人,占比更少。

第二,收入两级分化的情况会进一步加重。在经济学中,历来有比较优势的说法,未来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机器相比,你究竟有没有优势。

第三,人工智能正在“神经网络”的机器深度学习领域取得惊人进展,在类比学习、贝叶斯学习等平行学习领域也正在加速发展。这不得不令人警惕。

这相当于对一部分人充满幻想的“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可以从事更艺术、创造性工作”“科技只会令生活更美好”等诸多假设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

换言之,人类想要生存就无法失去的就业领域,正在受到非人类物种的加速威胁。而此种威胁一旦落实到个人,那么,被落实替代的个人不是将返回贫穷,而是将会比原来更贫穷。

就业威胁

在周小川表态之前,近年来,各领域的专家已经纷纷对此进行了表态。

马云在首届(纽约)彭博全球商业论坛上表示:未来30年人们每天只需工作4个小时,大量岗位被人工智能抢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Daron Acemoglu则表示:未来10至20年内,因人工智能技术而被替代的就业岗位数量至少由目前的9%上升到47%。

这些言论刚出来时,曾被舆论批评为是“危言耸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学者,开始支持这一论调。

日本经济学教授井上智洋将2030年设定为人工智能的分界线,在2030年之前,是“弱人工智能时代”,之后,就会变成“强人工智能时代”。井上智洋表示,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之后,人类会被简单地分为“仅以工资作为收入的劳动者”和“仅以利息和分红作为收入的资本家”这两种类型;人工智能会使纯粹的劳动者的收入减少,并最终趋向于零,这类劳动者会在科技的普及下反而变得更加贫困。

2017年12月,18位考古学家在《自然》杂志联合发表论文,回答了关于贫富差距的一个根本问题:人类在一万多年前遍布六大洲之后,从原始狩猎社会过渡到半农耕社会、全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贫富差距到底是越来越平等还是越来越不平等?

18位学者通过对遍布全球的63个考古遗址的考察,得出结论:从一万多年前到今天,每次技术创新都使得人类财富差距拉大,这是一万多年以来的大趋势。

科技与苦难

美国人对此深谙此道。

自80年代起,美国人的收入不平等情况急速恶化。1980年,美国收入前40%的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收入后60%的家庭的平均收入的4倍。到2016年底,两者的收入之比增加到了10倍。如今,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量,大约等于最贫穷的90%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量。最近40年时间,美国工人家庭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这对于勤奋工作的工人家庭来说,实属噩耗。

而这一结果至今并未结束。

2017年,美国贫困人口高达近四千万,其中1850万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有1330万儿童生活在贫困中,青年贫困率则在经合组织国家中位居第一。

在导致这一结果的经济规律中,货币、劳动力及土地市场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科技,充当了让三大重要市场越来越成为非充分竞争市场的工具,富人掌握最新科技,令三大要素日趋难以自由流通,其结果都是不利于穷人的财富增加。

不仅美国本土如此,对国外,也如此。

1901年建立的美国孟山都公司,在70年代,生产出了风靡至今的旗舰产品草甘膦,随后,它把目光聚焦在了豆类、玉米、小麦的种子上,发明了最新科技成功提高了作物产量。

谁都认为这是好事,除了印度的贫农。

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倾销进了印度,这类种子产量高、不过度使用土地,诸多优点掩盖了它的潜在危险:转基因种子的效能会逐渐降低,这就意味着生产者必须不断购买越来越多的新种子,而这类新种子,产权都在孟山都手里,于是,印度的贫农从此受制于孟山都。

贫农们从“不依赖”到“高度依赖”孟山都,花费比原来更多的钱购买种子、配套工具,逐渐失去了自主权,更因为要承担无力购买种子附属品而欠下的债务,开始失去土地、陷入更贫困,而配合孟山都倾销种子的当地企业主、银行,则暴富。

孟山都的科学家们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却让印度的贫民们陷入了更贫穷的境地,这一定不是科学家的本意。

是的,这项技术造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让上百万受困于粮食产量不足的人受惠,终于吃上了饭,另一方面,让原本贫穷的农民陷入了更贫穷。

阿根廷深度新闻记者马丁·卡帕罗斯追踪了根本原因:科学家亦是为企业服务的人,企业背后力挺的恰恰是国家,所以新技术最终受惠的只不过是那家企业与那个国家的人,而它牺牲的,则是地球上另一部分人。

一位印度当地人士蒂瓦里一针见血道:印度贫农从前很苦,但尚能活,孟山都来了,他们连活都活不了。换言之,杀死那些农民的不是传统,而是现代化科技。

“科技让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劳动一文不值,我们只听得见欢呼雀跃的声音,因为那些不为此欢呼的人,已经被牺牲倒下发不出声音。”

伦理学家由此提出了一个值得激辩的极端命题:应该支持科技崛起、有贫有富的社会;还是应该限制科技、全民平均不富裕的社会。

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前者给人以希望:我一定能进入“富”的那一类群体。

问题是,谁不希望呢?

不能掉队

于是局面就非常明确了:在科技崛起的历史趋势下,我们如何能保全自身,不沦落至“被科技牺牲”的那一类人,而成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那一类人?

老沈认为,至少有三点,我们可以尝试去做。

第一,保持思想上的警惕。

2018年两会关注期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十分犀利的调查:科技发展会影响贫富差距吗,公众怎么看?

超六成公众担心科技引发的副作用,生活失去掌控是突出表现。人际情感沟通变少是公众感受最深刻的变化,而贫富差距增大和失业问题则是公众最为担心的社会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社会失业潮”的判断一项中,社会地位越高、收入越高的个体,更担心科技发展会带来“社会失业潮”,并有意识地提前为此做了相当多的准备,而社会地位低、收入较少的个体,反而对此敏感度很低。

究其原因,拥有财富的人,对维护财富的意愿更强烈,反之会刺激主体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风险抵御意识,以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而没有财富或者拥有少量财富的人,一部分人为生计奔波尚且自顾不暇,一部分人处在“温水煮青蛙”的安逸中,都缺少对风险的抵御意识,风险来时就会被牺牲,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注重个人能力,大于注重依赖平台。

越来越多的“巨头公司”“好平台”“铁饭碗”,正在成为科技崛起时代的牺牲者。

11月12日,全球车企航母公司日产汽车宣布裁员12500人。最新的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滑约70%,大幅低于市场预期。日产还将2019财年全年的营业利润预期下调了35%,创下近11年来最低水平。

10月4日,惠普宣布大规模裁员,未来三年,将以直接解雇和提前退休两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000至9000人,裁员比例为16%。昔日的公司“摇钱树”打印耗材业务,如今成了最大拖累。而其不振的原因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使用打印机的用户越来越少;欧洲、中东、亚洲的公司也不断在发明更好质量的打印机与墨盒。

11月12日,美国最大牛奶生产商迪恩食品申请破产。过去二十年里,科技发展下的植物性乳制品等替代品的崛起,让美国人对传统牛奶的消耗量下降了26%。

而另一些人,即使进入了好平台,也仍以拓展自我核心竞争力为主,涌现了诸多可能性。

一部《三体》,一部《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红到发紫。刘慈欣早年在“铁饭碗”电力公司的工作经历也被网友找了出来。

刘慈欣表示,特别是像电力系统这种工作,大家每个人面前一台电脑,都这样坐着,谁也不知道谁坐在那里在干什么,我要找点事干,我就在这个岗位上开始写作了。

之后,国资委官方微博回复:之所以要深化改革,就是因为过去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

我们抛开人浮于事的大问题,专注个人层面来看,如果在一个“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确实没什么事可以干”的岗位上,一个像刘慈欣那样专注发展个人其他能力,一个庸庸碌碌永远喝茶看报,谁在未来抵御风险的能力大?答案不言而喻。

第三,拒绝科技,不如拥抱科技。

2018年,马云在首届进博会期间发表演讲时表示:我的观点是不要担心科技,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人工智能已经来了;过去20年,我们把人变得像机器一样,未来20年,我们会把机器变得像人一样;趁早改变,趁早拥抱,将来不仅快人一步,还会快机器一步。

当一项新科技袭来时,主动拥抱的往往会是受益者,被动接受的则很有可能成为牺牲者。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当机器人最初替代人工、作为劳动力还不用交税的阶段,你不愿雇佣机器人,一旦日后机器人劳动力普遍化,你不得不雇佣机器人,还要迎来机器人征税环节,岂不是两亏?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周小川表示,未来,我们不仅要对传统的公司、个人征所得税,对流转环节征增值税,还可能要对机器征税。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对机器收税,如何确定税基和税率。

4

科技让人成神还是成恶

《人类简史》一语道破:人类越来越不受自然摆布的同时,正在越来越受到现代科技产业的摆布。

在随之而来的无数不确定性当中,“快”和“变”是唯一确定的。

历史上,社会的改变很少是大刀阔斧的改成,多半是无数个小步骤逐渐累积而成。但这一千年社会秩序,正在瓦解。举例来说,互联网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广泛使用,至今也才是30年不到的事,但我们已完全无法想象30年前的生活,尽管我们都是从那时活过来的。

有人预言:科技可以让人成神。

但是,拥有神的能力,却贪得无厌、利己伤他,天下危险,莫此为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