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差”效应:油盐酱醋、榨菜瓜子齐涨

“剪刀差”效应:油盐酱醋、榨菜瓜子齐涨
2021年11月17日 17:37 经理人杂志

来源|财经早餐

11月14日,涪陵榨菜发布公告称,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各品类上调幅度为3%-19%不等。

这一消息立刻引起热议。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都在悄然涨价。

油盐酱醋涨了,瓜子榨菜涨了,连纸巾面条也都涨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涨!

“股票又绿了,来点榨菜关灯吃面吧。”

对老股民来说,这句调侃十分熟悉,它陪伴了几代股民朋友走过绿色的辛酸。

然而,如今想要“来点榨菜关灯吃面”,还真不一定都吃得起了。

在涪陵榨菜宣布最高幅度19%这一涨价消息的两天前,“面业第一股”克明食品早已宣布涨价。

11月12日晚,克明食品公告,对公司各系列产品上调价格,公司将于2021年12月1日起执行新的价格政策,但未提及涨价幅度。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这家“面业第一股”自2012年上市以来首次公告提价,财报显示其主要产品为面条、面粉、方便食品等。

事实上,从10月份至今,消费品市场出现一轮涨价潮,“更多的消费品涨价正在路上”已经形成共识。

具体来看,9月,安琪酵母拉开了这一轮消费品涨价潮的序幕,宣布对部分品种上调出厂价。

10月,“酱油中的茅台”海天味业宣布对酱油、耗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调整幅度为3%-7%不等,新价格执行于2021年10月25日开始实施。这一艘“酱油巨无霸”的涨价,拉动了酱油生产企业的集体涨价。11月4日,酱油生产企业加加食品发布公告称,对加加酱油、蚝油、料酒、鸡精和醋系列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3%-7%不等。

随着酱油生产企业集体提价,盐业公司也坐不住了。11月3日,雪天盐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中表示,雪天小包食盐出厂价近期已陆续提价,幅度在10%以内,工业盐涨价幅度30%-50%。其表示,行业内其他品牌的盐产品也不同程度调整价格。很快,盐业公司集体涨价,证明了其说法。云南能投、苏盐井神等相继透露涨价信息,对部分食盐产品及工业盐产品价格进行了上调,综合平均调价幅度30%-35%不等。

11月,粮油巨头金龙鱼披露最新调研记录显示,公司在2020年底和2021年3-4月份调整了不同油种价格,不同油种涨价幅度不同,整体涨价幅度约为10%-15%。目前价格上涨幅度尚未完全覆盖原料上涨的幅度,后期需要关注原料的走势以及消费情况。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涨价未停止。

眼看着“油盐酱醋”中的三大类都集体涨价,剩下的最后一类“食醋”也坐不住了。

11月,“A股食醋行业唯一上市公司”恒顺醋业宣布涨价,调整幅度为5%-15%不等。至此,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油盐酱醋”正式打响了全面涨价的信号。

伴随着“油盐酱醋”这类替代性强的消费品的上涨,替代性更稀缺的消费品也大胆选择了涨价。

10月22日,洽洽食品发布公告称,对葵花子系列产品以及南瓜子、小而香西瓜子产品进行出厂价格调整,各品类提价幅度为8%-18%不等。

11月2日,火锅食材龙头安井食品公告称,将对部分速冻鱼糜制品、速冻菜肴及速冻米面制品的促销政策进行缩减或对经销价进行上调,调价幅度为3%-10%不等。

11月3日,海欣食品发布公告称,将对部分速冻鱼糜制品、速冻菜肴及速冻米面制品的促销政策进行缩减或对经销价进行上调,调价幅度为3%至10%不等。

这一轮涨价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影响不言而喻。

老沈的同事小陈,平时的爱好就是在中午休息时吃点洽洽瓜子,最近小陈也不吃了,小陈表示,一包瓜子的支出都抵得上一天的饭钱了。

那么,为什么日常消费品突然迎来涨价潮?

“剪刀差”

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上游原材料涨价,导致中游的消费品生产企业成本上升,业绩大幅承压。

招商证券表示,2021年初以来,大豆、大麦、豆油等大宗原材料涨幅明显,上半年大豆价格月均涨幅约在30%,豆油涨幅更高,糖蜜涨幅超过40%,生鲜乳价格涨幅接近20%,下半年PET、铝锭等包材成本以及海运费用涨幅居高不下,7-9月份PET价格月均涨幅超50%,铝锭价格甚至环比加速上涨,包材带来的成本压力波及面更广。

从财报可知,这一轮涨价的消费品企业,业绩无一不承压。

克明食品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0.8亿元,同比增长5.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75.56万元,同比下降73.75%。

涪陵榨菜2021年三季度业绩显示,公司业绩下滑较为明显。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5亿元,同比增长8.73%,归母净利润5.04亿元,同比减少17.92%;其中,第三季度的业绩下滑更为明显,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增1.03%,净利润1.27亿元,同比下降39.07%。

另外,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加加食品、天味食品、中炬高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98.67%、74.96%、45.09%。

更深度的理论认为,PPI/CPI之间出现较大的剪刀差,被认定为消费品涨价的直接原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PPI同比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0.7%,CPI同比增长0.7%,PPI/CPI出现了较大的剪刀差。在大宗商品大幅上涨的带动下,生产端原材料出现了大幅上扬,最终导致了食品行业的涨价潮。

这一涨价行为符合历史规律。

从历史规律看,从2006年起,我国共出现了4次PPI的大幅上涨,也带动了食品饮料行业出现了4次涨价潮。其中,第三次涨价潮与本轮最为相似,均是由PPI向CPI传导。

2021年年初以来,PPI向CPI的传导就开始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剔除猪肉价格后的CPI、非食品价格走势,均与PPI高度同步。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这一涨价行为,与消费者“愁容满面”的态度不同的是,二级市场投资人呈现出了“提前判断、等待验证”的相反态度。

比如涪陵榨菜,虽然业绩承压,但仍受到部分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如著名基金经理朱少醒和刘彦春管理的基金,在三季度末分列第四和第六大股东。其中,朱少醒旗下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基金,甚至在3季度逆势加仓251.9万股。同时,东吴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东北证券、中泰证券、光大证券等,在三季报后,仍给予了公司“买入”评级。

而同样涨价的金龙鱼,则吸引了备受争议的私募大佬林园。截至三季度末,林园投资4只基金出现在金龙鱼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其中一只基金新进股东榜,4只基金产品合计持股446.89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1.1%,合计加仓了90.92万股。自2021年以来,林园在金龙鱼身上是一路下跌一路买。市场分析,林园的投资逻辑正是粮食、食用油的这一轮涨价潮。

据国金证券研报显示,金龙鱼本身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很低,分别为10%和3%左右,是典型的薄利多销企业。2019年金龙鱼在油、米、面粉等产品的市占率分别为 39.8%、18.4%及 26.7%,销售额巨大。以2020年全年营业收入1949亿元测算,一旦提价,毛利率轻微变动1个点,利润总额将直接多出近20亿。

11月15日,涨价后的涪陵榨菜股价表现再一次证明了短期内这一投资逻辑的成立。

截至当日收盘,涪陵榨菜全天一字涨停,报收35.44元/股,换手率2.4%。

而这一表现也引起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涨价可以使“业绩、股价”双赢,那么消费品企业涨价还要涨多久?

持续性?

消费者的这一担忧不无道理。

以涪陵榨菜为例,据中信建投数据,2008-2018年,涪陵榨菜产品直接或间接提价累计已达12次。旗下70克包装的乌江榨菜出厂价由2008年前的0.5元上涨至2018年的2元。如今,该产品在乌江旗舰店零售价已经涨至约3元一袋。

对于最新这轮涨价潮的持续性,大部分分析师给出了保守的观点:短期内仍将继续涨价,中长期价格会回落。

具体到企业,分析师普遍表示,目前提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知名度非常高的品牌,这些具备品牌优势的消费龙头可以通过提价来消化成本压力。如果后续需求恢复,提价完全传导至终端,或者成本回落,企业盈利会有不错的表现。但品牌如果不具备提价能力,加之行业壁垒不高、需求不是特别刚性,很可能就被成本压垮,最后被淘汰出局。总体来看,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应对涨价潮,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

据证券时报消息,从事证券行业的刘女士表示,有留意到涨价信息,趁着“双十一”活动,给家里囤积了一年的食用油、盐、纸巾、清洁剂等。刘女士表示,只要能存的,我都囤了,涨价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问题上,新财学院创始人、院长朱振鑫的观点颇有警示意义。其表示,涨价总体对消费者不利,但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中高收入群体相对不敏感,也有承受能力,但对低收入群体可能影响较大。

如何在消费品涨价潮面前保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成为了考验社会各界的一个新问题。

但历史经验显示,危机和机遇往往相伴相生。

拼多多的崛起犹在眼前,而如今,在消费品集体涨价的局面下,会不会有“消费品界拼多多”这类黑马出现,我们未可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