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 考验股民的长线投资能力

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 考验股民的长线投资能力
2021年05月31日 12:06 中国经营报

    5月25日,上交所对*ST鹏起、*ST富控、*ST信威作出终止上市决定。*ST鹏起、*ST富控将于6月2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为30个交易日。*ST信威根据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预计将于6月1日前完成摘牌。同日,*ST欧浦也发布公告称,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自2021年6月2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几乎在一夜之间,4家上市公司进入退市流程,而受此波及的投资者数量多达24万。值得注意的是,剔除上述4只股票,2021年以来A股已有10家公司退市。上交所表示,今年是退市新规首个执行年度,上交所将继续坚决承担退市监管主体责任,明确市场各方“应退尽退”的预期,推动形成“常态化退市”的市场生态。

    随着科创板推出、注册制及退市新规落地,中国股市一方面对更多具有成长性的科技类等新兴企业敞开大门,降低其准入门槛,实现股市供应侧改革。另一方面,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质量改善的强监管时代来临,对于信息披露造假、伪市值管理等各类违规现象打击力度不断加强,而把已经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淘汰出市场,更是促进股市优胜劣汰、生态净化的“基础配套”。

    退市制度是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退、市场良性循环的“助推器”。一般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走不动、跟不上”或有重大违法行为的公司。然而,由于退市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部分投资者仍然陷于“抄底”的跟风投机思维,或对ST股业务重组起死回生之类的小道消息过度迷信,从而冒险一博,最终其投资也就随着该企业退市而灰飞烟灭。

    正如不少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随着监管层对于上市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日趋完善,上市公司退市走向常态化,这将考验股民的长线投资能力。如果仍然停留于满世界打听内幕消息、紧盯短线炒作的旧思维,股民或将面临更大的损失。

    尤其需要看到,近年来面值退市渐成趋势,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如果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不包含公司股票停牌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该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也给出了相关规定。

    2019年我国A股市场退市公司数量达到19家,其中面值退市公司达到6家,约占退市公司数量的三分之一。可以预料的是,未来或会有更多上市企业因该项关键标准不达标而被强制退市。

    对于股民而言,这就要对逼近这一临界点的股票进行更专业的分析,该股票估值如此之低,其原因是什么? 哪些因素属于短期影响,不会对企业长期发展造成根本性影响? 哪些因素关系到公司的基本面,属于不可逆后果? 股民要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分析能力,能搜集分析更多、更全面的相关信息,从而以此为基础,摸清该股票及企业背后的“脉象”;要么就要对此类高风险股票敬而远之,切莫抱着博一把的想法跟进。

    同时,对于以往某些上市公司的概念操作,股民也需擦亮眼睛。以此次即将退市的信威股份为例,被人戏称为A股可以对标乐视的“故事大王”,而且其业务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在曾经披露的海外业务中,信威股份曾经涉足开挖人造运河、发射人造卫星、建设海港、收购境外上市公司等诸多超级业务。

    在诸多业务的堆叠下,市场资金也对信威股份热情追捧,2015年牛市期间,公司最高股价达到67元/股,市值一度达到2000亿元。现如今,公司股价1元/股出头,市值也仅40亿元,并最终被取消上市资格。

    由此可见,对于某些上市公司动辄发布的重大利好消息,如进军某个新兴产业领域,前景被描绘得天花乱坠,股民切莫心急而动,需要对其自身资源、实力与新兴领域的适配度详加分析考察,否则就可能踏入套牢陷阱,甚至眼看着企业退市。

    从经济发展规律而言,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经济发展的效果显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股民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能仅仅停留于二级市场的消息面获取,更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放置在更长的时间段予以考量,通过对该企业业绩、既有业务发展空间以及身处行业整体前景的深入研究,才能给出投资与否的决定。

    当然,股民自身要不断提升长线投资能力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监管层在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上有更多动作,这包括了进一步压实上市公司在信披等方面的底线责任,加大其违法成本,压缩其违规操作空间,不让垃圾股被肆意包装成白马股,同时坚持对已经丧失上市资格的企业零容忍,确保退市机制的刚性,实现市场出清,从而让股民可以在更优质的上市公司供应池中获得投资收益。

    只有建立一个鼓励上市企业做好基本功、以长期发展成绩换取投资的股市,股民们才有耐心和底气转型为价值投资者,实现个人投资回报与上市公司发展的双赢。

    社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