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按下“脱碳”加速键

汽车产业按下“脱碳”加速键
2021年07月10日 02:00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尹丽梅 童海华 北京报道

全球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动向。眼下,由“碳中和”引发的产业转型潮在汽车行业不断升温,“脱碳”已跃升为汽车行业热点和焦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跨国车企纷纷立下停产燃油车的“军令状”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公布碳中和时间表,其中跨国车企的脱碳意向最为强烈。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大众汽车、奔驰、捷豹路虎、沃尔沃、宝马日产汽车等13家跨国车企提出明确的减碳目标或碳中和时间表。相较之下,在电动化赛道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车企减碳步伐慢了半拍。截至目前,中国车企仅有长城汽车公开宣布减碳时间表。

在6月18日举行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上,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对记者表示,市场环境向低碳化的转变,要求汽车企业必须把低碳制造与低碳产品打造成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可能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未来的竞争。

业内人士呼吁中国汽车产业切忌“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在全球汽车行业里,其他国家没有像我们中国汽车,特别新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这么超前的。我们不能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能走在国际同行的后面,否则我们会先手变反手,我们会被制约。”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中国办主任周卫东表示。

跨国车企抢跑

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了脱碳目标。在2019年9月举办的气候首脑会议上,全球65个国家发布了碳中和宣言,随后,2020年3月欧盟、2020年9月中国和日本、2020年10月韩国也相继发表了碳中和宣言。

汽车业是这场脱碳之战的主战场之一。各国逐渐降低碳排放的决心和趋势对全球车企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以碳中和为目标,意味着需要从前端的能源供应,到中端的生产制造,再到后端的尾气排放等各个环节加以改进,有效降低碳排放。由于汽车产业链比较长,汽车行业的碳中和被认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

跨国车企是率先进行碳中和相关布局的主要角色之一。早在2019年,戴姆勒集团就发布了以碳中和为目标的“2039愿景”,计划在2039年实现新车产品阵容全面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今年3月,宝马集团在年度财报发布会上也强调了其减碳、脱碳目标,首次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扩展到从生产供应链到使用阶段的整个车辆生命周期。按照宝马的规划,到2030年其将实现单车全生命周期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9年降低至少三分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宝马率先将碳减排范围拓展到全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采购、供应、生产、使用乃至回收环节。

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汽车亦在大力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6月27日,据外媒报道,大众汽车计划最早在2033年停止生产欧洲车型的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以加速向电动汽车发展。据大众汽车方面透露,大众汽车整个产品线最迟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希望到2030年,电动汽车能占到该公司在欧洲总销量的70%。今年3月,大众汽车还表示,公司不再计划开发任何新的内燃机。

日本汽车制造商也是车企减碳的“先头部队”之一。7月6日,日产汽车宣布,公司斥资10亿英镑打造的“日产EV36Zero”电动汽车枢纽在英国成立。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表示:“‘日产EV36Zero’是日产汽车为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碳中和目标所做出的开创性努力。公司会在电动车型开发和生产、车载电池作为能量存储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的再利用方面做出不断努力和投入。该项目将极大地加快日产汽车在欧洲实现碳中和的步伐。”

在碳中和的“大棒”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宣布加入“禁燃”队伍。6月23日,奥迪和本田同时对外宣布禁售燃油车的具体时间,正式加入禁燃车企队伍。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3家跨国车企提出明确的减碳目标或碳中和时间表,包括奔驰、宝马、奥迪等近20家车企宣布禁燃 。

上述车企在碳中和方面进展较快,与欧洲从2020年开始率先对汽车产业碳排放实施严苛的监管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今年7月1日,欧盟批准了气候法修正案,使得欧盟2050年的碳中和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

记者注意到,在碳中和的“大棒”下,跨国车企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了更明确的方案,对供应商的减排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戴姆勒将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一个重要标准,并表示下一代某些动力电池仅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大众汽车表示,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是授予高压电池供应商生产权的一个先决条件;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亦公开表示,未来宁德时代将从欧洲工厂为宝马提供电池,该工厂的电池为100%绿色生产。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碳中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能实现零碳生产的车企将掌握话语权。

“碳中和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碳排放最低化将成为汽车产业的第三核心KPI。”资深汽车分析师梅松林表示。

“被动”的中国车企

去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一“双碳”目标,今年3月“双碳”目标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之后,“双碳”目标的达成成为国内诸多行业频频提及的词汇。

公开资料显示,碳达峰是指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则是指到2060年,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抵消企业、团体及个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零排放”。

汽车产业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根据WRI统计数据,中国的碳排放41.6%由发电和供热行业贡献,23.2%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用能,7.5%来自交通运输领域,以上3个领域碳排放占比超过全国总量的72%。而同时沾边3个领域的汽车行业,被认为是碳中和节能减排的大户。

从去年开始,国内车企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双碳”目标的达成上。但在碳中和层面,我国还未出台过汽车行业的相关细则,在实现减碳目标上,相较于跨国车企相关举措的有序推进,大多数中国车企仍停留在研究、摸索、准备和观望阶段,鲜有中国车企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布局。

在近期举行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上,多家车企集体呼吁尽快出台汽车业碳中和目标和细则,以指导业内企业更好地用实际行动推动减碳。

“汽车产品研发、制造周期长,建议在新能源汽车以及燃油车排放等政策上能够相对稳定持续。希望在碳排放方面能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国家有分阶段的目标,有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点。”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论坛上说到。

一汽集团副总经理刘亦功也在论坛上表示,希望尽快对各个阶段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实施路径、路线图都尽量地明确,“使我们在重大的技术、重大的产业以及领域,快速布局和突破。”在刘亦功看来,“关于碳达峰、碳中和,这是对厂家影响巨大的,都是厂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尽快地明确相关细则,众多车企才能有时间做好准备,应对最终的‘双碳’要求。”

除了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和江淮汽车方面也表示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细则。

中国是全球重要的电动车市场之一,但在跨国车企普遍推出碳中和企业战略并进入执行阶段的背景下,中国车企呼吁政府出台相关细则引导“双碳”目标实现的心态被解读为“被动”减碳。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指出,国内汽车企业在碳中和的目标上,不应该只靠外力驱动,而是应该学习国际企业,进行从外力推动型到内力驱动型的转变。正如业内资深人士所分析的那样,如果在碳中和方面中国车企不能跟上国际同行的步伐,那么我们会“先手变反手”,面临被制约的风险。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碳达峰尤其是碳中和目标意味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推进产业低碳化和脱碳化进程。”赵福全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或许是受到国家的号召以及跨国车企的“感染”,国内已陆续出现加快推进碳中和目标的企业。

6月28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长城汽车2025战略发布暨第八届科技节上宣布,将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作为第一步,将在2023年实现长城汽车首个零碳工厂,并建立汽车产业循环再生体系。这是国内首个公开提出碳中和时间表的汽车企业。

另外,记者从一汽集团方面了解到,一汽集团目前已经成立了“双碳管理委员会”,以更好地去落实碳中和、碳达峰的要求。而在今年2月,比亚迪亦宣布,将正式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对汽车尾气排放做三个“1/3”减法,助力零碳目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