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惠:绿色转型和双碳驱动是我国ESG发展的主要动力

张承惠:绿色转型和双碳驱动是我国ESG发展的主要动力
2021年09月20日 12:05 中国经营报

    本报实习记者崔文静记者夏欣北京报道

    作为202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的重要组成活动之一,“重塑与升级——2021ESG投资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以“责任引领:中国ESG特色及发展趋势”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在张承惠看来,ESG本质上是对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重新估值,可从发展理念、行为标准、评价工具和新型投资产品四个维度理解。

    第一,ESG是发展理念,是一种市场主体的价值观;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理念可以深刻影响到市场主体的经营战略。

    第二,ESG是行为标准,可以引导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和管理层、员工的行为方向,进而演变成为行业的标准。

    第三,ESG是评价工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指引,以及提供投资决策的方法论。同时可以为市场管理者、金融机构的监管者提供一种绩效考量的指标体系。

    第四,ESG本身可以延伸为一种新型的投资产品,为投资人提供新的选择。

    ESG发展两大难题:信披质量不高、评价标准不一致

    谈及我国ESG发展的现状,张承惠从研究、企业、投资、政府四大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从研究层面来看,我国已建立起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首经贸ESG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社投盟、商道融绿等在内的多层次研究机构。同时,多所知名高校相继成立ESG相关研究机构。比如,对外经贸大学成立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上海高金、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均开展了ESG相关研究。

    第二,就企业层面而言,2020年约27%的A股公司发布了ESG相关报告,其中沪深300公司的发布比例超过86%。兴业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平安等走在前列。

    比如,兴业银行制定了集团ESG整体战略,探索在信贷、投行、基金、租赁、信托等多条业务线同时开发ESG主题的业务产品。工行2018年根据工行ESG绿色评价体系发布中证180ESG指数。华夏银行是唯一一家独立设置ESG板块的公司,2018年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启动ESG,2019年加入PRI,当年4月发行首只ESG系列理财产品;2020年3月完成ESG评价体系建设,4月上线“中证华夏银行ESG指数”,8月完成ESG数据库。中国平安则在2019年中报中首次披露了ESG相关指标,将ESG标准全面融入企业管理,并搭建了国内首个上市公司ESG政策体系。

    第三,放眼投资层面,受投资委托方影响,一些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开始将ESG评价体系纳入决策程序,组建研究团队,研发ESG相关投资产品。截至2020年末,超过10%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将绿色投资纳入公司战略,超过四分之一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开始构建绿色投研体系。截至2021年9月12日,ESG投资基金数量已达186只,规模合计超过2000亿元。其中含“ESG”字样的纯ESG主题基金有24只。ESG指数共107只,其中股票类指数74只,债券类指数33只。

    但与此同时,信披质量不高和评价标准不一致是ESG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也是两大难点。尽管现阶段开发的ESG产品数量快速增加,但从总量来看,仅占同期全体非货币型公募基金产品规模的1.45%左右。根据MSCI统计,2021年第二季度末,全球ESG基金占共同基金的4.3%。同时类型也较为单一,相关产品主要集中为ESG主题公募基金与ESG主题指数。

    第四,聚焦政府层面。2002年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首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范围;2008年5月,上交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在促进环境生态方面所展开的工作;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银行机构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并公开绿色信贷战略和政策,充分披露绿色信贷发展情况;202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即《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此外,全国人大、生态环境部、国家质检总局、深交所、基金业协会等陆续发布相关文件近20个。

    2021年9月10日,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模型和数字化系统发布,成为全国首个区域性ESG评价数字化系统,为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服务定价、政策激励、信息披露等创新和应用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全市域共10487家企业获得ESG评分。

    ESG评价将与绿色金融发展日趋融合

    “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ESG起步晚但发展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在1992年便建议金融机构在决策时考虑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2006年,高盛提出ESG概念;而中国直到2013年方提出‘绿色金融’概念,2016年绿色金融快速推进,ESG成为热词则始于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之后。”论坛上,张承惠总结我国ESG发展的特点时说道。

    她认为,中国与国外的ESG发展在路径上有较大差异。国外ESG推动是自下而上的,主体包括环保主义者、非政府组织、国际机构和市场机构。国内则更倾向于自上而下,走的是整体经济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转换的整体路径。

    “绿色转型和双碳驱动是我国ESG发展的主要动力。”张承惠说,她从三大方面给出了进一步解释,“第一,经济降速换挡,进入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发展阶段时的必然要求;第二,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全球变暖等问题日益紧迫,使得加强绿色发展势在必行;第三,ESG理念所代表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双碳’背景密切吻合,这要求我们在协助国家实现碳目标的同时抓住行业投资机遇。”

    “2018年以前,政府部门发布的ESG相关规则多为单向规则;2018年以后,政府所提规划基本为综合性的ESG要求。”张承惠从政府行动方面指出ESG的特点。

    她同时提出我国在ESG建设上存在的三大问题:

    第一,发展相对分散,缺少部门协同。举例来说,资产所有者在ESG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资产委托者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富管理公司的管理重点、管理战略、管理方向。目前,部分资产所有者在ESG方面与监管部门配套协调程度远远不够,这在国有资产所有者方面尤其明显。一定程度上,资产所有者对ESG的重视程度可能要逊于金融市场的管理者。

    第二,在信息披露方面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交易机构、证券交易机构明确提出了ESG披露要求,其中既有强制性要求,也有半强制性要求,且正在向强制性披露转向。而中国虽然陆续提出一些信息披露要求,但对披露标准、披露内容等缺少明确规范,且强制性不够。

    第三,实操层面相对较弱。国内现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策略,大多处于通过负面筛选机制

    来防范风险的阶段,而国际上很多国家已超越规避风险阶段,把ESG真正作为自身价值链的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我国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谈及中国ESG的未来发展,张承惠认为有五大趋势:

    趋势一,ESG评价将与绿色金融发展日趋融合。现在ESG体系和绿色金融体系基本上走的是两条路。一些金融机构通常会设一个绿色金融部门,同时组建一个ESG投研团队小组,两部分没有融合。实际上,ESG和绿色金融是高度契合的,ESG更适宜作为一种推广绿色金融的工具,应具体落实到评价指标和方法论上。

    趋势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趋严。现在,学术界强烈要求上市公司更加精确、全面地披露环境信息和其他信息。但诸多公司认为增加ESG会大大增加成本,不愿加大相关信息披露。同时,ESG信息应当单独披露还是与社会责任报告和年报合并披露,也是目前争论的重点,尚无达成统一意见。

    趋势三,财富管理时代ESG产品将更加丰富。在主动投资的基础上,被动投资产品将得到较快发展。

    趋势四,由单个企业评价向行业评价(形成标准)、地区评价(横向比较)发展。

    趋势五,ESG评价产业化与分工。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将继续增加,特别在细分行业领域,将有机构深耕,把分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做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