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百万亿“大资管”

重构百万亿“大资管”
2022年01月03日 12:05 中国经营报

    文/樊红敏

    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结束,但由其引发的整个大资管领域格局重塑才刚刚开始。

    2021年,大资管行业监管标准逐步统一,行业藩篱进一步拆除,银行理财净值化成效显著,信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超百万亿级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整体增长态势明显。

    业内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监管倒逼和市场破旧立新的态势下,资管机构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在此期间分化是主流,差异化合作是主题,2021年这种趋势非常明显,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保险资管仍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管理规模和经营业绩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而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等仍在调整自己的状态,规模继续收缩或者基本维持现状,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仍需处置和化解原有问题,不断探索新模式和新方向。

    “有人欢喜有人忧”

    此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2021)》提到,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大量不符合新规要求的业务被监管限制并面临整改,银行理财与通道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证券资管的资产管理规模显著下滑,直至2020年才有所恢复,随后一直未见显著增长。与此同时,以主动管理能力见长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保险资管规模则始终保持良好的正向增长,并逐步成长为拉动资管行业规模增长的主力军。

    近期公布的最新数据亦显示,2021年基本延续了上述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共有337家机构有存续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但相较于2017年末29.54万亿元的规模,还有差距。

    而信托业在严监管下,管理资产整体规模进一步收缩。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信托业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余额为20.44万亿元,同比下降2%,较二季度末环比下降0.94%,较2017年末峰值下降22.11%。

    截至2021年10月底,券商私募资管产品存量8.8万亿元,基金子公司的私募资管产品存量2.6万亿元。与2016年峰值相比,二者分别减少50%和75.6%。

    2021年,公募基金规模高歌猛进。截至2021年11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到25.32万亿元,2020年年初,公募基金总规模为19.89万亿元。

    私募基金规模同样增长迅猛。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数量达12.15万只,管理规模高达19.73万亿元,较2021年年初大幅增加了3.76万亿元。

    另外,保险资管、期货资管也出现明显增长。据报道,截至2021年9月,保险资管产品投资余额为4.85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逾70%。截至2021年10月底,期货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私募资管业务规模为3275.12亿元,较2020年12月底增长1078.12亿元,明显回暖。

    对于各资管细分领域的表现,法询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有人欢喜有人忧”。

    周毅钦进一步解释,2021年公募基金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刻,规模首次站上25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前猛增10万亿元,在所有资管子行业中后表现最为突出。基金行业,一方面面临着全行业中最为严格和最为细化的监管,另一方面也切实享受到了作为资管改革转型标杆应得的巨大红利,为其他资管子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银行理财行业在2021年的最大亮点是理财公司的全面崛起,产品体系愈加完整,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向理财公司的平移速度加快。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传统的通道机构,2021年以来的私募产品情况并不理想。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裹足不前,而信托行业,2021年内并未止住资管新规后规模不断萎缩的趋势。

    “比较可惜的是,从第一家理财公司成立至今已有两年有余,目前各家理财公司仍未有比较清晰的权益研究架构和体系化的权益产品布局,‘完美’错过了近两年的资本市场大发展。”关于大资管细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周毅钦直言,“而地产、城投、通道等各类过去传统非标业务的空间不断被压缩,风险爆雷事件层出不穷。信托公司虽然不会再经历历史上曾有过的大破大立,但一定会有长达3~5年的转型阵痛期。”

    权益市场资金投向提升

    2021年,大资管业务进一步向统一监管、净值化管理、破刚兑、去通道等资管新规明确的转型方向迈进。

    从监管政策方面来看,2021年多个细分领域资管新规配套细则陆续落地,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统一监管的趋势更加明确。

    如银行理财方面,2021年,监管方面先后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加强理财产品销售机构和行为监管规范,推进公平竞争,打破刚性兑付;限制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可投资范围,缩减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促进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转型发展;强调将流动性风险管理贯穿于理财业务运行的全流程。

    保险资管方面,险资投资范围逐步被放宽。2021年监管通过一系列文件,先后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公募REITs产品;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信用评级要求;批准险资参与证券出借业务;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非保险类金融机构实际控制的股权投资基金,取消投资单只基金的募集规模限制等。

    信托业方面,监管通过多个文件推进信托业风险处置,非金融子公司清理及异地部门整顿工作,并继续“两压一降”工作。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展明显。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净值型理财占比达86.56%。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三季度净值化表现均高于预期。截至三季度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净值化转型平均数分别为80.62%、83.18%和93.7%,分别环比增长为21.3%、14.08%和11.49%,增速明显高于二季度。

    信托行业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为8.55万亿元,同比下降7.38%,环比下降3.6%;投资类信托规模增至8.0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42%,环比增长5.19%;融资类信托规模为3.86万亿元,同比下降35.13%,环比下降6.57%。

    从资金投向方面来看,权益市场投资占比提升。数据显示,在新成立的基金中,权益类基金的发行数量和份额占比增加,从2021年年初的6.42万亿元,到11月末的8.46万亿元,逆市增长了32%,占比由2018年末的18%,增至38.03%。从私募基金情况来看,2021年增长最强劲的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从2020年底的3.77万亿元增至2021年11月末的6.10万亿元。

    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提到,“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信托资产从非标转向标准化产品以及房地产市场受到打压,相关的资金开始流入权益类市场,所以整体财富管理行业2021年有比较大的增长,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规模都在持续的增长,其中二级市场私募的整体规模已经扩张到5.5亿元左右,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中诚信托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和晋予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2021年大资管行业的发展体现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整体规模显著增长,仅从2021年三季度末与2020年年末数据相比来看:银行理财规模增长8.08%,公募基金规模增长20.16%,私募基金规模增长15.86%,信托资产规模略降0.24%;以上四类资管规模(保险资管未查到数据)整体增长10.5%,预计到2021年年末增幅还将提升。二是结构变化特征明显,投向证券市场的产品规模增长迅速,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其他类别,信托资产结构中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资金规模比2020年末增长35%左右;以融资类信托为代表的非标产品规模下降明显。三是产品净值化管理更加普遍,据统计银行理财的净值型产品比例已提高至86.56%,资管新规要求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四是资管机构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资金端针对养老需求开发出了养老理财等新型产品,在资产端开拓了公募RE-ITs、ESG投资等新领域。

    中国已成全球资管机构“必争之地”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潜力巨大。

    麦肯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已达20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预计未来每年仍将维持10%的增速,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332万亿元。

    根据瑞信财富报告,2020年中国高净值(100万美元)人士达到528万,仅次于美国的2000多万人,位列全球第二。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高净值客户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从投资规模来看,预计到2021年末,中国拥有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的高净值人群累计可投资资金将达到96万亿元;如果能够维持当前增速水平,2025年将能够达到168万亿元。

    百万亿级市场之下,资管机构早已摩拳擦掌。

    申万宏源最新发布的研报指出,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券商大投行业务将得到显著提振,而财富管理大趋势将赋予券商板块更多成长性,“大投行”“大资管”成为券商板块投资的两条主线。

    华西证券发布的恒生电子(600570.SH》)研报显示,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大资管IT业务线持续爆发,同比增长52.2%并突破10亿元业务量,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贡献3.6亿元带动营收扩张。“O45产品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中,进一步推进核心客户的重点覆盖,判断第三季度有望实现签单进程的加速。”公开资料显示,恒生电子的主营业务是为金融机构提供IT软件产品与服务。

    据了解,全球金融机构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全球前十大资管机构中,有八家都在中国取得了牌照。

    对于2022年的大资管市场,资深从业人士袁吉伟认为,我国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但是资管机构的转型发展并没有结束,这既源于监管政策的调整仍在继续,也源于客户需求仍在变化,也源于部分创新转型的探索还在继续,所以很多资管行业的发展态势仍有很大延续性。

    具体来看,资本市场大发展,必然带来投资机遇,吸引居民资金由储蓄向投资转化,这期间公募基金以及私募基金都会继续成为吸引资金流入的最主要领域,管理规模继续扩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有望超过银行理财,跃居首位。私募基金2021年量化投资表现抢眼,但是延续性并不一定强,2022年可能有其他策略的挣钱机会。银行理财围绕理财子公司的独立发展,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提升空间,需要在投研能力、渠道、系统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强化竞争能力。信托公司转型发展方向逐步明确,证券投资信托、财富管理等业务领域已经成为转型共识,但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关键,基于信托制度作出差异化是突破,真正需要放弃传统非标的展业思路,回归具体业务的发展规律上来,以战略高度,持续推动转型发展。券商资管已经在朝着新方向进发,围绕客户需求,完善产品体系,强化服务能力,部分头部券商已经看到了转型成效,2022年券商资管会有进一步提升的转型效果,主要体现在资产管理规模、收益等指标的触底反弹。

    “目前来看,2022年不确定性因素较高,但市场对流动性仍有比较高的预期,所以整体资管行业仍然会向更大的规模和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在2021年的行情之上,2022年的行情可能呈现更加结构化的特征,以及往行业的细分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整个的资管行业,可能仍然会呈现结构分化的行情,那些研究实力更强的私募会得到更好的表现机会。”胡泊表示。

    展望2022年,中诚信托投研部总经理和晋予认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大资管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市场对资管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养老资金管理需求、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二是资本市场有望快速发展,受货币政策环境影响,预计资本市场将会迎来阶段性利好,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组合投资产品将成为各类机构发力的重点;三是大资管行业的跨界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理财、券商、基金以及信托都在加大资本市场布局力度,行业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内部,而是不同类型资管机构的跨界竞争;四是渠道合作有望加强,不同机构之间代销产品的规模有望快速提升,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和金融服务需求。

    “同时,也要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预计宏观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房地产行业结构性调整对高周转、高负债房企的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区域地方债务风险依然存在。资管机构要在积极应对存量业务风险的同时,防范出现新增风险。”和晋予强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