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 保险护航

大国重器 保险护航
2023年06月05日 12:05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陈晶晶北京报道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诞生。

    2023年5月28日上午10点32分,国产大飞机C919执飞的东航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抵北京首都机场。这标志着C919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保险行业为C919从研制、生产到交付的全过程提供了保障,并在C919投入民航使用后,继续为其提供保险保障。

    实际上,长征五号火箭、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祝融号火星车、“海斗一号”潜水器……这些“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的背后,均有保险高效护航的身影。

    超级工程的风险“管家”

    “大国重器”具有技术含量高、风险集中的特点,一般会由多家险企共同承保,中标保险公司还会进行再保险安排。

    公开资料显示,国产大飞机项目,从列入国家的重大科技专项开始,到大飞机研制成功,再到如今进行首次商业飞行,历经了15个年头。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圆满首飞,标志着项目研制取得重大里程碑进展。2022年12月9日,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中国东方航空。

    在此期间,保险业为C919大飞机试飞阶段提供了充足的保险保障。彼时,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财险等在内的12家保险公司,创新保险条款和服务机制,共同为C919大型客机提供试飞保险,涉及险种包括机身险、零备件一切险、意外险、第三者责任险等。

    “试飞保险主要覆盖飞机交付前风险,由制造商投保,为试飞期间可能产生的机身损失提供保障,会附带一定限额的三者责任。而交付航司后,航司投保的机队保险主要包括机身险、综合责任险、战争险和免赔额保险等,更贴近航司运营所面临的各类日常风险,包括飞机损失、旅客责任、地面三者责任等。”对于C919投入民航后的保险保障计划与试飞阶段时的区别,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的航空器均由民航机队大保单统保,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民航使用后,也将通过航空公司投保的机队保险获得保险保障,平安产险作为共保人之一参与承保。

    从C919、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等国产大飞机试飞险的护航,到“深海勇士”“奋斗者”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财产保险及潜水人员意外伤害险的保障,再到白鹤滩水电站建筑工程保险的支撑,保险行业持续为航空、海洋、电力、石油等领域的大国重器撑起了“防护网”。

    4月16日,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也称风云三号07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国际上第三颗发射的主动降水测量卫星,也是全球降水星家族首次添上“中国造”的名字。

    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的公告,此次风云三号07星航天保险项目,由中国太保产险北京分公司担任首席保险人,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国寿财险北京分公司、太平财险深圳分公司、阳光财险北京分公司等15家险企组成共同保险人,提供发射保险、在轨180天保险、发射第三方责任保险服务。

    据业内人士介绍,“大国重器”具有技术含量高、风险集中的特点。“投保人需确定预算、进行公开招标,保险公司对整体风险进行评估、量身定制保险方案参加竞标,因为保额很高,一般会由多家险企共同承保,中标的保险公司一般还会根据项目进行再保险安排,合理分散风险。”

    前述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国家和政府对航天保险的支持下,自2015年国内商业航天兴起以来,平安产险首席或独家承保了国内市场主要商业遥感卫星发射险项目,覆盖资源、气象、海洋、高景、四维、吉林、吉利等系列卫星,并首创设计了探测卫星损失定义、卫星星座损失定义和发射服务费用保障保险条款。

    “自2015年至今,平安产险首席或独家承保18颗遥感卫星发射及在轨项目。2022年9月,肩负中国‘天眼’使命的北京三号B卫星顺利升空入轨。平安产险首席承保了北京三号B卫星的发射险、在轨寿命险以及发射第三者责任保险。截至目前,平安产险累计为近200个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项目提供发射前、发射及卫星在轨运行保险保障。”上述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

    专属保障助力“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和技术研发阶段,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技术研发和正常生产经营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保险业不断发挥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为国产制造业和新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升级提供保险保障。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称,在现实中,企业研制出首台(套)装备后,由于其技术新颖、价格高昂,潜在用户往往对业绩空白的装备性能、品质不了解,造成企业整套高价值技术装备遭遇市场推广难。而保险可以帮助企业锁定产品设计或制造缺陷导致的修复成本和产品责任,帮助企业化解与客户之间的质量纠纷,助力企业首台(套)产品打开市场。

    为保障重大技术装备的顺利研发和投产,2021年12月,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明确强化科技保险服务。支持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以下简称“首台(套)保险”)试点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以及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办首版次软件保险。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综合性保险解决方案,通过承保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等方式,更好地服务大型科技企业保险需求。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品种,为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执行保险、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知识产权被侵权损失保险等服务。

    据悉,首台(套)保险主要承保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其中,质量风险主要保障因产品质量缺陷导致用户要求修理、更换或退货的风险;责任风险主要保障因产品质量缺陷造成用户财产损失或发生人身伤亡风险。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首台(套)保险既可以使企业转移产品所带来的潜在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也能打消用户的“后顾之忧”,从长远上促进国内技术装备的研发创新。

    “在大型施工机械领域,平安产险承保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是国产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装备首次应用,标志着我国在大型掘进装备自主研发及工程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除此之外,平安产险还承保了亚洲首台千吨级起重机SAC12000等,促进了多项国产大型高新装备的首次应用和全面推广。截至目前,平安产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已累计为超1800个国家和地方性项目提供超3000亿元保障,包括‘蓝鲸一号’等众多‘高、精、尖’技术创新项目,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上述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之前,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监管部门亦多次公开表示,银行保险机构要创新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更好地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而与大中型、成熟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和技术研发阶段,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技术研发和正常生产经营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023年4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提出,鼓励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可持续、保费合理的原则,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生产经营特点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需求,丰富产品种类,设计专属保险方案。鼓励灵活缴费服务方式,探索简易化定损理赔模式。推广服务小微企业的工程建设、技术装备、物流运输、知识产权、灾害应对、营业中断、产品责任、雇主责任等财产保险产品。拓展面向小微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险、海外投资险等。

    专家表示,对于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装备制造、新基建、“5G+工业互联网”等国家重点关注领域,未来还需要保险业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保险服务,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体系。例如,将产品设计缺陷、成果转化失败等新的风险责任纳入“专精特新”一揽子保障方案中,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的保险产品供给服务,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