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悦 曹学平 北京报道
(海特生物董事会秘书杨坤)
2024年,“创新药”相关话题多次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之一,政策方面,医药大健康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2月11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新生态·新未来——2024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围绕创新和“出海”这个国内药械企业和资本市场中的热门话题,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特生物”,300683.SZ)董事会秘书杨坤分享了其关于创新药行业发展的看法。杨坤表示,生物创新药的内在增长逻辑没有发生变化。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对生物创新药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新技术的发展也会对药物的发现产生积极作用。
在药企眼中,如何建立利于创新药发展的行业生态?杨坤认为,近年,在宏观政策以及多个方面,国家大力支持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创新药被列入国家纲领性文件后,企业也有切身感触,可以按照审批时限安排好药品上市的生产、销售的各项准备工作,更利于企业的后续工作安排。作为企业而言,希望这种支持是持续性的,处于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的状态。
杨坤分享道,国家药品评审制度改革后医药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对于制药企业来说,部分产品从三期临床试验结束到产品真正获批经历的时间周期依然非常长,在材料审批的流程方面希望能够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药品审批人员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有利于支持创新产品尽快上市,既方便患者接受治疗,也能为企业带来一定利润。此外,行业中有序的并购重组能够创造创新药的合理估值,既能产生市场价格优势,也可以出清行业风险,还能促使一批企业发展壮大,有助于未来产生中国在世界上知名的制药企业。
在产品“出海”方面,杨坤表示,关于国内的制药企业与国外厂商的合作,通过license-out方式的合作,应该是互惠互利的过程,或者借助国外一些知名厂商的资金、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的过程。杨坤以海特生物2023年获批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产品举例,作为“全球新”的靶点,部分国内的中小药企,以自己的能力在国外去申报临床、做相关试验,再获批和销售存在一定难度和挑战。通过授权的方式将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应市场或者技术授权给一些国外的大制药厂,一方面可以快速地回笼资金进行新的创新药的研发,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公司在全球的知名度,有利于公司做大做强。
“医药资本寒冬”何时能迎来拐点?杨坤认为,医药资本市场在药审改革和交易所允许部分未盈利企业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迎来快速发展,但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泡沫,创新药的产品估值在过去的十年间获得了翻倍的增长,部分项目卖家在洽谈过程中心理价位逐渐攀升,而医药资本市场正面临的低峰期也与泡沫破裂有关。药品研发费用高昂,部分企业需要通过融资继续推动产品研发。一方面行业正面临一定低谷期,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整体调整对医药领域也产生了影响。但是随着国家对行业的扶持和鼓励,创新药的估值被重新认识,行业风险慢慢出清,随着中国经济形势及资本市场的好转,杨坤认为未来医药行业在融资及各个方面会不断地向好。
对于阻止创新药放量的因素,杨坤认为,即使经历医保谈判,部分创新药进入医院也存在一定困难,不同省份实际情况不同,药品进院由医院药事会开会决定,而不同医院开会频率不同,有的地方药事会可能一年一次甚至几年才开一次;即使产品通过医院药事会,不同医院的规定也存在差异,据其了解部分医院通过药事会的药物进医院率可能不足50%。进入医保的药品在患者使用或报销过程中存在的不便利,也会影响创新药放量。此外,如双通道药房的医保基金余额、医保基金占用的测算、医生用药的习惯等都会给创新药的放量产生影响。杨坤提到,作为制药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宣讲和经典案例分享等方式,让临床医生认识到创新药品的优点和价值。
(编辑:曹学平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