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2024年净利润预降九成 计提减值后能否轻装上阵

蒙牛2024年净利润预降九成 计提减值后能否轻装上阵
2025年02月22日 04:48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于海霞 孙吉正 北京报道

2月18日,蒙牛乳业(02319.HK)披露盈利预警公告。公告显示,2024年度净利润为0.5亿元—2.5亿元,较2023年的48.09亿元同比下降94.8%—98.9%。

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比蒙牛2019年—2023年净利润发现,其净利润处于35亿元之上,此次净利润预警成为蒙牛近5年内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蒙牛利润下降主要与两笔大额计提相关。公告显示,因考虑贝拉米经营和财务表现,预期将计提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减值金额预计38亿元—40亿元;由于淘汰牛市场价格和原奶价格下降,联营公司现代牧业将计提相关生物资产减值亏损和商誉减值,相应导致蒙牛在该联营公司上录得亏损,从而影响蒙牛报表利润7.9亿元—9亿元。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向记者指出,此次蒙牛计提减值是把整个预期调低,为未来的增长打基础,并且把奶源的亏损和并购标的的商誉减值计提出来,能够使得其经营压力进一步降低,可以轻装上阵。与此同时,这也是蒙牛乳业现任领导层在补以前的一些窟窿,把窟窿逐步补上,减值逐步下去,可以使蒙牛不会有亏损的累积。

两大收购成拖累?

从公告来看,此次计提减值金额最大的贝拉米,成为蒙牛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贝拉米是澳交所上市的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婴幼儿食品厂商,成立于2004年,并于2014年在澳洲证券交易所上市。

2019年,蒙牛以14.6亿澳元(约合71亿元人民币)收购贝拉米,并带来57.93亿元商誉。值得注意的是,蒙牛收购公告显示,目标公司的净资产约2.323亿澳元,而蒙牛14.6亿澳元的收购价格可以说是超高溢价,溢价率高达527.4%。

但后因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经营不及预期,2021年—2022年,蒙牛分别对贝拉米计提商誉减值6.2亿元、7.42亿元。而此次对贝拉米减值金额预计为38亿元—40亿元,也成为蒙牛迄今为止金额最高的商誉减值。

聚焦到蒙牛的奶粉业务上,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蒙牛奶粉业务实现收入38.02亿元,较2022年下降约6000万元。而2019年其奶粉业务收入为78.7亿元。

根据尼尔森数据,2024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额下降7.4%,销售额下降幅度有所收窄,相比较2023年,下降幅度收窄2.4%。可见,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总体呈现下滑的态势,蒙牛的奶粉业务面临双重压力。

“从产品矩阵上来说,蒙牛的基础白奶、低温产品以及奶酪做得不错,但在奶粉这块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需要在体量和利润方面把奶粉业务补强。”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另一笔计提则来自蒙牛控股的上游牧场——现代牧业。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5月,蒙牛以31.75亿港元收购现代牧业26.92%股权,持股比例增至27.99%,成为单一大股东;2017年,蒙牛以18.73亿港元增持现代牧业16.7%的股权,成为其实控人。

2月19日,现代牧业发布公告称,预计2024年度业务由盈转亏,净亏损为13.5亿元—15.5亿元,2023年同期的净利润约为1.85亿元。

净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主动淘汰低产低效牛只所带来的乳牛公平值重估损失,预计将产生亏损介于15亿元—17亿元。此外,由于市场不利因素影响,商誉出现减值迹象,预计将录得商誉减值损失介于4亿元—6亿元。

对于这两笔计提,蒙牛方面表示,本次公告主要涉及贝拉米和现代牧业的商誉和资产减值,均为一次性、非现金项目,不影响蒙牛业务发展和运营;若剔除上述减值,归母净利润仍然表现稳健,经营现金流充裕,且两项减值不会影响2024财年分红。

记者注意到,盈利预警发布后,2月19日蒙牛股价大涨,截至收盘上涨10.36%至17.26港元/股。

“这次减值对于蒙牛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可以看到,整个资本市场对于蒙牛这次的动作还是非常认可的。”朱丹蓬表示。

此外,机构方面对蒙牛计提减值给予利好解读。高盛研报称,尽管贝拉米的一次性非现金减值高过预期,以及现代牧业所产生联营公司亏损,但蒙牛的核心经营利润及纯利高过预期,录得核心利润率明显改善及强劲现金流。撇除奶粉减值及非现金减值项目,估算蒙牛去年核心纯利超50亿元,意味着按年上升。

乳制品拐点已现?

梳理蒙牛的业务版图可以发现,此前为了加速扩张,蒙牛曾进行了多次大型并购事件。

除了上述提及的贝拉米和现代牧业,蒙牛于2018年收购中国圣牧旗下圣牧高科51%的股权;2020年1月6日,妙可蓝多宣布引入蒙牛乳业为公司及下属全资子公司战略股东,以每股14元的价格向蒙牛转让5%的股份,转让总价为2.87亿元。此后,蒙牛通过定增、二级市场买入等方式多次增持妙可蓝多股权,总投资40亿元。

此外,蒙牛在国际市场也先后主导落成了新西兰雅士利工厂、印尼优益C工厂,战略性收购了澳大利亚原料乳加工商Burra Foods、印尼第一大冰淇淋品牌艾雪等。通过上述并购以扩大其在奶粉、奶酪、上游供应链等方面的业务版图。

然而近几年,全国奶产业进入发展下行期。叠加消费环境和乳业周期性的影响,多举并购并没有让蒙牛的业绩跃升。在卢敏放卸任时,蒙牛2023年的净利润下滑至48.09亿元,比2022年同期下滑9.3%。

蒙牛在并购和海外布局上的战略决策是否加剧了其盈利压力?对此蒙牛方面告诉记者:“已在静默期,一切以公告为准。”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短期来看,多起并购和海外布局会给其造成一定的压力,因为国际市场的开拓难度很大,任何的海外投资和海外市场拓展都是有风险的。但从中长期来说,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都是通过国际化来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当前的中国乳企也是一样的,必须开拓国际市场。

朱丹蓬认为,蒙牛对外收购其实也是在补齐短板,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说,要给予耐心,有待进一步观察。

可以看到,当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原奶市场供给过剩,而消费需求却未达预期,直接导致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乳业整体收入表现。

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2月份第2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1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下跌14.1%。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预计今年下半年供求关系基本上能调整过来,原奶价格开始筑底,逐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调整不会是大幅回升,应该是小幅震荡上行。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牛奶产量4079万吨,下降2.8%。记者注意到,这是中国牛奶产量连续6年增长后的首次下跌。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牛奶产量达4197万吨,同比增长6.7%。

“产量下跌说明供给端的调整初见成效。究其原因,这是消费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当然和供给过快增长也有关系。”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在此情况下,宋亮表示:“蒙牛要想实现业绩的突破,一是要补窟窿,把过去存在的隐患和问题释放出来;二是要调结构,包括调整供应端结构、产品结构、渠道结构;三是综合降本增效;四是要推进一体两翼,为蒙牛打造新增长点,具体来看就是打造主体业务+创新业务+国际化业务;五是要在传统的产品体系的椰奶、酸奶等方面开发新品,对于市场来说,新品永远是最好的良药。”

多家券商认为,乳制品板块拐点已现。2025年,随着上游供给出清、原奶周期反转,蒙牛及其他头部乳企也有望在顺周期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推动收入回暖和利润端的修复,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双重修复机会。

业内专家建议,接下来蒙牛首先要继续深化国际市场业务拓展,加快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新兴市场的开拓。其次,加快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全面打造功能性营养产业。再次,重新梳理产业链体系,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产品结构。最后,创新商业合作模式,调整渠道结构。

这对于蒙牛乳业总裁高飞和领导班子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面对行业周期以及业绩增长的挑战,蒙牛乳业能否突围,有待观望。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