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佬的互金往事:从恒大金融说起

地产大佬的互金往事:从恒大金融说起
2021年09月27日 08:11 新金融琅琊榜

作者:董云峰

来源:新金融琅琊榜

地产大佬都有个金融梦。

这场大梦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而到达巅峰。

2015年前后,在国内最大的50家房企中,大概有一半搞起了互联网金融。

除了行事高调的恒大、万达,还包括万科、碧桂园、绿地、金地、佳兆业等知名开发商。

他们的蹦跶并没有太久,在互金整治的时代洪流中,很快偃旗息鼓,或者在改头换面之后继续作妖,最终无法挽回。

诸如恒大。

1

恒大金融的第一次亮相并不光彩。

2015年11月21日晚,在天河体育中心,广州恒大以1-0战胜阿赫利,再次夺得亚冠冠军。这一夜,作为恒大队的赞助商,本该是大赢家的东风日产却气到吐血。

原来,恒大集团在当晚的比赛中强行毁约,无视赞助合同约定,将球衣胸前广告换成了“恒大人寿”。

这算是恒大金融集团的首秀。除了刚刚拿下的保险牌照,恒大集团不久后又耗资100多亿成为盛京银行第一大股东,将银行牌照揽入怀中。许家印还亲自出任了恒大金融集团董事长。

彼时正值“金元足球”巅峰期,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盛世”。2016年3月16日,在广州恒大主场对阵日本浦和红钻的亚冠比赛中,“恒大金服”横空出世。

第二天上午,恒大集团在恒大中心举行恒大金服上线发布会:“作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恒大金服将助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同一时间,恒大金服的广告在微博、地铁和楼宇粉墨登场。

上线当天,时任恒大集团副总裁、互联网集团董事长刘永灼表示,“恒大金服有资产近7000亿元的恒大集团担保,彰显恒大的实力和信心。”他还说,恒大金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做资金池、不自融”。

滑稽的是,没过几天,恒大金服就因为涉嫌自担保、自融问题登上了财经头条。诸如在上线初期的"恒耀安益32期3号"项目中,从借款方、中介平台到担保公司均为恒大系机构。

在当时的环境下,以恒大高举高打的本事,这些负面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2016年8月,恒大方面公布,恒大金服累计注册用户已达近千万,交易人数达37万,总交易量超88.9亿元。

好景不长,随着互金专项整治愈演愈烈,监管环境急转直下,此后恒大金服悄悄更名为“恒大财富”,脱去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扯起了财富管理的大旗。

这场一开始就是违法、违规的金融游戏,终究不可能善终。随着近期恒大集团的危机全面爆发,恒大财富深陷兑付泥潭,资金窟窿高达400亿元。

“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9月10日,许家印在恒大财富专题会上表态称,要确保所有到期的财富产品尽早全部兑付。

颇为讽刺的是,那支令恒大金服声名大噪、曾两度问鼎亚洲冠军的恒大足球队,眼下正面临解散危机。

2

想当年,万达玩互金也是狠角色。

万达切入互联网金融的第一炮,是以所谓的地产众筹的名义打响的,并且创下了两周内募资100亿元的记录。

2015年6月,在万达将支付公司快钱收入囊中之后不久,正式启动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出首个商业地产众筹项目“稳赚1号”。

作为万达互联网金融的首发产品,“稳赚1号”以万达广场为基础,募集资金直接投向各地万达广场建设,投资人则获得这些广场的收益权,预期合计年化收益率可达12%以上。

“稳赚1号”起始投资金额仅为1000元。万达声称,此举革命性地拉低了传统商业地产的投资门槛,使广大普通投资者也能轻松拥有优质物业,与商业地产龙头企业共同分享丰厚的投资回报。

一个明显不合规、面向公众的集资项目,居然被包装为所谓的地产众筹,甚至还蹭上了普惠金融的概念。

据称,上市仅3天,“稳赚1号”就完成50亿元发行计划,创造了全球众筹行业的新纪录;在首期众筹50亿元中,有5亿元面向个人投资者,其余45亿元面向机构投资者,均在短时间内被抢光。

万达官方新闻稿还提到,“一些没有能够抢到额度的投资机构,甚至已经将电话直接打到万达集团高管那里,催促推出后续产品……因为需求太大,第二个50亿元众筹项目将于两周内发行。”

随着第一炮顺利打响,万达金融浮出水面,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支付等。王健林称,万达金融不搞传统模式,而是利用万达独有优势,创新模式,做真正的“互联网+”金融。

王健林还说,“将来文化集团的总市值和收入跟万达商业有得一比,甚至有超过可能,但我认为万达金融将来比这两家都大。”

在鼓捣金融的同时,彼时的万达还打算在电商领域大干一场——与百度、腾讯合资成立了电商公司,王健林提出的小目标是“几年后将有几亿活跃会员,几十万连锁商家”。

后面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以2017年那场总金额600多亿的资产大甩卖为标志,万达集团走下神坛,万达金融也进入低潮。

2019年初,万达金融集团在出售及拟出售多项资产后,更名为万达投资集团。2021年初,万达旗下电商平台上海新飞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注销。

3

恒大与万达,是那个癫狂年代的缩影。

从公开数据来看,一度涉足互联网金融的房地产开发商超过50家,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知名大企业,还包括万科、碧桂园、绿地、金地、佳兆业等。

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2013年8月,花样年上线P2P平台“钱生花”;2014年9月,宝能旗下“广金所”上线;2015年3月,格力地产成立P2P平台“海控金融”;2015年5月,绿地金服成立;2015年9月,佳兆业金服成立;2016年5月,金地上线互联网金融平台“家家盈”;2016年6月,碧桂园上线互联网金融平台“碧有信”。

其中,绿地金服声称,“P2P仅是我们业务的一部分,而是要打造金融产业生态圈。”该公司提出了三年发展目标:平台交易量突破1000亿,注册用户突破300万,打通500个社区。

碧有信自称定位为社区金融服务平台,瞄准碧桂园集团300万业主与近8万名员工,根据其需求提供金融服务。

万科的入场姗姗来迟:2016年8月,鹏金所宣布获得万科3亿元增资入股,由此成为万科旗下地产供应链金融平台;同时万科高管祝九胜出任鹏金所董事长兼总经理——也就是如今的万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与恒大金服类似,无论打着什么幌子,这些平台基本逃不掉自融、自担保的嫌疑。毕竟,房地产本来就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且长期受到诸多融资限制。

除了自建平台,房企的跨界合作也是层出不穷。仅在2015年,万科联姻平安、民生与腾讯,打造了“购房宝”、“万民宝”及“万科理财通”;绿地联手蚂蚁金服和陆金所,启动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产品“绿地地产宝”;旭辉联合拓之林公司推出“旭财宝”;华远地产和诺亚员工宝发起房地产众筹合作项目……

回过头看,那几年的金融领域,仿佛是一片可以肆意驰骋的草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玩家进场,没有规则,没有底线。

这一切在2017年7月迎来暴击。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最高层严厉提出:增强金融监管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及时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

一个强监管时代降临了。

4

作为曾经的互金明珠,属于P2P的命运是消亡。

今年1月15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公开宣布,2020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P2P平台已全部清零。

最终,上万家P2P平台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留下了数千亿烂摊子。绝大多数平台的死掉都是必然,因为从一开始就是瞎搞,甚至本身就是庞氏骗局。

P2P的大崩塌,始于2018年的P2P爆雷潮。那年夏天倒掉的平台,大概500多家平台,全年下来差不多1000家。

在这场爆雷潮中,总部位于杭州的问题平台最多,来自全国的众多投资人涌向了这个“互联网之都”。

为什么是杭州?从合规程度来说,杭州的平台整体表现应该好于行业平均。许多分析者将导火索指向了楼市。

2018年4月,杭州发布《关于实施商品住房公证摇号公开销售工作的通知》,从此摇号买房正式被引入杭州,“千人排队,万人摇号”成为常态。而规模庞大的冻资需求,导致杭州P2P行业陷入流动性危机,最终引发爆雷潮。

据媒体报道,在当年6月21日这一天,杭州涉及到资金冻结的摇号楼盘,共计有24个之多,涉及资金超过700亿元。

中金公司当时的研究报告指出,“近期杭州P2P风险集中爆发,因为杭州是房地产市场与P2P紧密相连的典型。”

砍向P2P的第一把大刀,居然是楼市。

历史就是如此迷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