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资背景下的新动能:如何应对募资难的难题?

大国资背景下的新动能:如何应对募资难的难题?
2020年11月16日 12:52 投中网

2020年11月12-13日,由投中信息、投中网主办,投中资本协办的“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有限合伙人”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缚苍龙”为主题,探讨在如今复杂的经济周期、疫情风险的环境下,行业如何“谦卑地认知,乐观地应对,广泛地协作”。

在《圆桌对话:大国资,新动能》中,深圳高新投远望谷基金金鑫、诚通基金总经理助理耿群、国新基金首席运营官孙宏慧、越秀产业基金总裁王荣、广汽资本董事&总经理袁峰,

就所有GP都在关注的募资难的问题,各自的应对策略,以及各自对未来的预判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讨,本次对话由深圳高新投远望谷基金金鑫主持。

在各位嘉宾看来, 国有资本肩负着一种使命,就是更多地参与股权投资,从而最终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而且未来肯定是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并驾齐驱的态势,且不排除国有背景的GP也会发行一些人民币和美元的双架构基金。

以下为《圆桌对话:大国资,新动能》对话原文,由投中网整理,有删减。

金鑫:很高兴有机会主持今天的圆桌对话,今天的主题是“大国资,新动能”。在座的都是国资背景,没有一个是做母基金的,所以可能跟LP的出发点和视角会有一些不同。好在我们都有GP的职能,所以可能会从GP的视角来看国资在整个投资行业中扮演的一些新的使命。首先还是花一点时间来做自我介绍。

耿群: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来自诚通基金的耿群,我们2016年成立,是国务院批准的规模3500亿的国家基金。目前,首期规模是1310亿,已经运行了4年,投资金额差不多有1000亿。谢谢大家!

孙宏慧:大家好!我是国新基金管理公司的孙宏慧。与在座很多PE界投资机构相比,国新算是比较新的机构,从第一只基金2014年落地,到现在也只有6年多时间。国新旗下主要有6只基金,首期规模共约2800亿,目前已投出去的金额超过1000亿。随着注册制、科创板的落地,今年也实现了不少投资项目的退出,在科创板、创业板先后有十几家企业上市了。国新系基金的投资主要聚焦在战略新兴产业(例如,硬科技领域)、国企改革、产业技术升级和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等方面。作为行业内相对比较新的机构,我们还在积累、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方面还希望向同行们多学习。

王荣:大家好!我是来自越秀产业基金的王荣。越秀是广州的一家产业国资,业务布局主要是四个方向,一是母基金。二是夹层基金。三是PE基金,主要分四个方向:文化、医疗、消费和科技制造。四是私募证券投资。从2011年成立以来到现在,我们累计管理规模大概800亿左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本运营商,也特别欢迎在座各位到大湾区去交流合作。谢谢大家!

袁锋:大家好!我是广汽资本的袁锋,广汽资本是广汽集团的资本运营平台和股权投融资平台,广汽也是广州的一家地方国企,去年汽车销售量超过了200万辆,销售收入超过了3600亿。广汽资本作为广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主要围绕的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投资,现在的投资方向主要聚焦在汽车领域发展的“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这四个领域进行投资布局。谢谢!

金鑫:谢谢所有嘉宾。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深圳高新投远望谷基金的金鑫。我这边的基金是深圳高新投集团代表深圳国资跟中小板一家上市公司远望谷,双方合资成立的专注物联网方向的产业基金。高新投集团是深圳纯粹的国企,1994年成立,最开始是为了扶持深圳中小科技型企业设立的一家国有的做产业服务的投融资平台,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两大块业务:第一大块是增信业务,增信业务主要分两块,融资担保业务,中小企业融资难,在过程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帮中小企业做贷款的担保,在银行获得贷款,累计服务深圳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已经超过了1万多家,是我们做投资业务非常重要的基石;第二大块业务是资产管理,原来的投资业务主要是以自有资金为主,从2016年开始陆续发了5支基金,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大概是50个亿左右。这是我们整个公司的情况。

接下来进入讨论的话题,今年所有的GP都在喊募资难,也不是今年一年了,近几年大家都在喊募资难,募资难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今年上半年有一个现象,从机协的数据来看,目前一万四千家机协的私募管理里面大概30%是有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公司,但是整个认缴的基金规模里面有70%是跟国资控股或者国资参股相关的。这个现象在今年显示的特别突出,也想看看各位嘉宾怎么去看趋势,包括后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

耿群:确实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产生国资在股权投资里面比例这么大的原因,一方面是产业发展阶段到了需要大量的股权投资来推动各个产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结构里边,确实国资占有比较大的份额,所以即使假定他是按比例的出资,和其他的市场基金一样,到领域里面来的资金也会是比较大的量。

从国资体系自身的观察,在我们国家提出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包括现在“十四五”规划,其实我们是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提战略新兴产业概念的,而且产能目录已经更新了好几版。国资在其中绝大部分领域里都是有产业的存在,所以从国资自己的角度来讲,它也非常需要在自己所在的产业里面进行创新和转型升级,国资本身会在股权投资这块拿出比较多的资金来。

所以我觉得可能是这两个原因,一个是社会产业发展,一个国资自身的需求,会导致看起来国资投到这里面的资源是比较多的。今后这个趋势应该还会在发展一段时间。谢谢!

孙宏慧:我也非常赞同刚才耿总的观点。从整个社会的资金结构来看,未来加强直接融资比重是一个趋势。国资背景基金本身肩负着一种使命,国有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要支持实体经济。就国新而言,我们的投资最终都是投给实体企业,支持实体经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家都觉得现在国资比例高,我认为可能也跟现在特定的时期、大环境有关系。主要是其他性质的LP变少了,所以国资占比相对就凸现出来。这是市场特殊发展阶段性的现象,未来这种趋势应该会得到某种程度的调和。再有,PE在中国的发展并不算太长时间,也经历了野蛮生长的时期,很多LP,特别是个人的LP,也是受到了一些伤害,所以导致投资PE的热情减低。近期,资管新规政策对LP结构的影响比较显著。我个人观点,未来中国的PE市场的LP结构应该是更均衡的、更加多元化的。国资背景基金主要起到的应该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支持重点战略行业的作用,也包括改善整个社会投融资结构的作用。

王荣:我觉得大家没必要把太多焦点放在国资的身上,大家也可以关注到今年以来保险和银行理财在股权中的布局小步快跑,快速到了GP行列当中。刚才提到国资近几年为什么那么活跃,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几个方面:

1)国资整个作为国家的责任主体,在整个中国的政策环境下,需要国资承担更大的一些责任。

2)在整个科技创新以及消费升级的驱动下,监管也在有利的去引导国资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尤其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去支持创新企业发展。

作为国资的话,义不容辞的需要有这样一份责任。这是我个人认为为什么国资最近那么活跃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主要还是国资比较看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更多地是主动选择的行为,尤其是在整个利率下行和优质资产相对比较稀缺的市场环境下,国资它作为保值增值的主体也需要选择一些优质的资产来进行资产配置。所以说,从去年以来到现在我们也在有意的去加大私募股权的配置,有意的去降低传统的偏固收类资产的配置。这是第二个原因在主动选择的结果。

第三个原因,主要是国资对于产业和资源协同的考虑。因为我们作为广州市的国企,在很多产业方面会有一些协同和互动。比如说,我们跟广汽的袁总在汽车行业就有一些深度的合作,尤其是从今年以来会选择很多有产业类型的GP进行合作。主要是想有一个方式参与到国资合作方,同时把所具备的产业资源和被投企业进行充分的赋能。

袁锋:我可能从产业的角度多说一说,说到国资的话题,可能国资跟国资合作更有利一些,国资去跟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合作、跟国家合作更有利一些,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我从产业的角度再说一说,汽车这个行业也在发生百年一遇的大变革,相当于从传统车变到新能源车,从以通勤为主的交通工具变成更智能化的产品,有点像诺基亚变成苹果。在这个时候,车的相关产业在发生变革,某种程度上,作为像国资的车企正在承担中国汽车工业去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去承担历史使命。

国有企业可能更多去承担国家转型升级或者产业升级的使命,所以我们本身自己承担的也会多一些,那合作的这些基金、投资公司可能国资的也会多一些,包括尤其是现在看到全球疫情的趋势,全球政治新局势下的供应链安全问题,再加上疫情之下看到国内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趋势,也会让我们国有企业、国资企业更多专注国内新的科技,零部件的国产替代这种方向。

综上所属,国资现在可能确实会更为活跃一些,更能把握住大的方向。

金鑫:总结一下几位嘉宾的发言,大家都是站在国资的角度。

1)有充分的意愿,在意愿的基础上,在资管新规的环境下,也只有国资具备出资的能力,所以从意愿和能力这两个角度来看,在座的几位具备了充分必要条件,也能够看得出包括像诚通基金、广汽资本都是能够很容易的募到大家的钱去做布局。

2)我更多的是从市场化GP的角度,还有一个数据也想跟各位分享一下,上半年募资的情况,非国资的出资人单笔出资金额大概在一千五百万左右,但是国有出资人单笔出资大概在1.7个亿左右,大概有10倍的差异。这就解释了我刚才说的能力,非国有的出资人是不是具备这样的能力?大概也具备了,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近20年也有大部分的人享受了资本市场的红利,这个意愿应该不会有问题。核心还是口袋里面的粮不够,所以导致了非国有的出资人出资能力会稍微弱一点。

3)刚才王总提到了另外一个因素,包括袁总也提到了,因为他们俩都是广州本地的国资在控股的企业,所以他们俩合作的机会或者合作的基础比民营和国有去合作基础会更好。从这个角度也会导致大量的基金都是国有和国有的合作比较多,而且规模一般会比较大。

这是我做的一点点补充。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刚才我见到耿总跟孙总的时候也是很好奇,像千亿级的基金应该不会有募资的压力吧,当时我也是一个浅层次的认识。第二个认识是诚通和国新应该会做一些母基金业务,但这个也颠覆了我的认知,好像也没有做这块母基金的业务。所以想问问下,几千亿基金规模的公司到底有没有烦恼或者挑战?让我们也了解一下大部分的烦恼是什么或者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耿群:谢谢主持人!其实我们的烦恼也蛮多的。募资这块也不是没烦恼的,国资可能募资相对容易一点,尤其像我们跟国新,国新是有一点财政的钱,我们是完全没有财政的钱,国资的一些企业,包括之前的金融机构都是我们的募资对象,但现在金融机构都不太能出来。所以我们自己也面临可募资的LP跟原来相比缩减了很多,也是要去路演,需要去向大家展示我们的能力和诚意。可能大家觉得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烦恼,但是我们的烦恼募几十个亿是不可以的,必须得募几百个亿,相对的难度和大家是一样的,这是募资方面还是有很大压力的。

另外是在管理上,国资有很多的规定是比较严格的,和股权投资往常大概习惯是不太一样的,可能是我们比较独特的烦恼。比如说,资产要评估或者是包括刚才嘉宾提到的税收,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们的烦恼,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去摸索,也会看未来有没有什么解决的方式。

对于我们这种基金,真的是大有大的难处。像上千亿的基金怎么投?之前是没有先例的,上来分几期募几百亿怎么投也是有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做法是自己开发了资产配置的模型来指导投资,不可能说只投两三个、三五个行业,上千亿的基金至少要投十几个行业。最终自己计算了一下按照国资二级市场的行业分基本的行业都投了,但是哪个多、哪个少,也不能乱投,所以我们就开发了一个模型,根据国内和国外产业发展的一些客观数据和它的规律得出来应该在哪些行业,多配哪些行业,少配哪些行业,对我们投资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指导我们不要走偏。这个模型可能在国内还比较独特,其他的股权投资机构还没有做过,因为已经比较完善了,完善之后会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布出来供大家参考。

具体行业投多少还需要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论,也是我们做的工作,对于所有的行业一级市场投研方全部都做了自己的梳理。开始想给自己用,最后做出来之后发现还不错,有可能会出书,如果出来也愿意跟大家分享。这样的话,从自上而下的配置和自下而上的投研方法论都有了,这样在做的时候就比较放心了,不至于说差的特别多。这是大的烦恼带给我们的收获,逼着我们做了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事情,也希望未来这部分对大家能够有所参考和注意。

我先说这么多。谢谢!

金鑫:大家都听到了耿总这边未来肯定会向大家分享从上往下的模型,包括从下往上的投资方法论,所以我们很期待耿总知识的分享,以书的形式或者以演讲的形式。

孙宏慧:确实像耿总说的,我们也有我们的烦恼,我们很多的烦恼跟大家是一样的,在募资方面我们也需要撬动社会的资本。凭什么去撬动?是要靠基金团队的专业管理能力。另外,资管新规对我们同样也有影响。

对于国新,同时也包括其他一些超大规模基金来讲,我个人理解,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和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化的管理能力、投后赋能能力、有效的系统风控能力,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投资方面,国新在行研方面做了很多主动工作,包括行业扫描、细分赛道的筛选、配合投后的研究等等。投后赋能方面,国新基金设有专门赋能的部门,对于重点项目总部领导也会协调各种资源,亲自出面做工作,帮助企业去赋能,在这方面还是下了很多的功夫。再者,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包括建立了团队跟投、利益捆绑等长效机制。这既是对我们的投资人的负责,也是行业发展长期以来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些举措。

随着国新系基金投资规模的增长,我们每年都会做一到两次深度的项目复盘,也建立了投后预警机制。有些项目出现预警信号,需要退出策略方面进行调整,我们会提前做出相关预案。通过复盘工作,我们不断去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管理能力。专业能力的匹配是我们最为看重的,这既是对国有资本负责,也是对投资人负责。在这方面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金鑫:孙总也是很务实的讲了一些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内部的管理跟管理能力跟管理规模匹配的关系,我们了解它是需要持续的去做动态平衡的,这个也很好。谢谢孙总!

王总这边是越秀金控,也是我们目前台上在座的唯一一个有部分母基金业务的,也不是全是做母基金业务的。两个问题:1.越秀金控是目前国内在地方政府金控平台里面做的比较突出的,也是被各地政府金控平台征象模仿的一家公司,有没有遇到一些挑战?2.在母基金业务这一块如何去解决?不知道越秀基金这边的母基金业务是否存在反投的要求,如何去看到资方母基金的LP跟母基金的要求如何匹配。希望听到您的宝贵经验。

王荣:首先特别感谢主持人对我们的褒奖。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感觉是给国资吐槽大会的感觉。对我们的挑战也很多,刚才主持人也提到我们也管母基金,基本上整个广东省或者广州市主要的国资都是我们LP,尤其这两年面临最大的挑战,母基金募资的问题也是现在最难的问题,核心的原因源头卡的很死。我们集团总资产规模大概7千亿左右,在这样体量下投资体系下,每支政府基金和直投基金都会出资30%的情况下,还是会感觉到募资非常困难。

基于现状,我自己今年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反思,首先要梳理好作为一个国资、作为母基金目标的基金来源,LP需要怎么去构成?刚才两位央企的领导,他们的困难可能是些表面的,我们是实实在在、真的出去找其他的国资或者是金融机构作为母基金。所以在这个上面也有一个解决办法可以分享,在这个维度上把目标的LP定位成保险、银行、国企和政策,首先把目标母基金LP定位清晰以后,再结合自己越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本运营商,把我们的优势做充分的梳理,再找中国人保进行深度合作。今年我们和中国人保成立了一期30的产业基金,已经在一季度成立。比如说,在银行找了工行,在资管新规以后落地了第一笔的股权投资基金的合作。在产业方找像广汽、华为、吉利这样的产业方深度合作。

通过这样的维度,作为政府的平台金控也纷纷的走出去,包括跟各地的金控建立深度的合作,通过强强结合优势互补的方式去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这是刚才主持人提到的我们作为母基金还是面临募资难的问题,一定要想到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吸引当下环境,这是第一个想要分享的。

第二个想分享的,我们最近的烦恼也蛮多的,作为国资看很多所谓的基金,但最头疼的问题是人才和体制机制,尤其是从2017年以来在募资和投资上被很多的同业挖走了很多优秀人才,最头疼的问题是每天面临不断地去招聘一些优秀人才来补充我们的人员结构。同时,大家都知道国资是操着做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这两年一直在强调体制机制如何去改变,所以在今年作为广东国资也打造了一个“核武器”,在国资里面把核心团队有持股安排,同时SOP(音)一些跟投的方式加进去,这样能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金鑫:在母基金这块的业务如何去均衡LP对你的要求,以及你对GP的要求,比如说,反投。

王荣:我们从2013年成立第一支母基金到现在成立母基金,全都是纯市场化投资的,没有任何一笔的反投,其实是母基金里边有政府的引导基金出资,也是通过我们的直投基金来去帮他解决他的反投要求,所以我们的母基金相对是比较看重团队过往业绩以及在整个市场上的口碑以及产业运作能力的。

金鑫:袁总,您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袁锋:今年募资都难,对于我们来说募资也会比较难。有几个方面:

    1)资金今年的属性70%都可能集中在国资里边。

    2)头部效应特别明显,大的几家企业募资还是挺容易的,或者市场上的白马、黑马业绩比较好的企业募资也是比较容易的。

本身今年LP的资金的分布就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作为国有的产业资本,最主要合作的对象包括了像国有企业,地方的引导基金。至于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如果我们去拿地方的引导基金,有很多需要去落户当地的一些需求。所以我们在选地方政府合作的时候也会特别看他给我们所投的产业或者当地产业对于汽车的“新四化”是否能匹配,这可能是我们在和政府合作的时候主要去考虑的点。

第三个,还看到一个现象,之前也有讨论过,LP,GP化,很多LP、很多母基金、很多FOF都直接参与到自己的直投当中去。我们又会理解,像广汽资本这种在一个行业里面扎的特别深的,可能会有自己更独特的视角去对车这个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更多希望自己能够主导在这领域的投资。这可能跟现在很多国有的资本、母基金,今年的设计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不匹配的地方,所以也会有比较艰苦的谈判过程。

可能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分享。

金鑫:谢谢袁总。我也简单谈谈我们这边的一些挑战。

1)募资的问题看起来是大家共性的问题,我们这边也不例外,高新投虽然是深圳的国资,我们在做发行母基金的时候也会存在,因为没法全部用国资来做,所以我们也会面临募资的问题,特别是民营基金募资的问题。

在募资问题的解决方案方面,高新投作为在创投行业起的很早、发展比较晚的机构,采取的措施是找一些重要的产业方,让他来跟我们一起合资成立GP发起产业基金。像上市公司在我们这个基金出资的比例在50%,集团自己出资30%,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出20%,这就相对比较容易搭成基金的架构。架构搭完之后,阶段性的解决了募资的问题,但是有很多纯市场化的GP很难接受跟其他重要的合作方去搭建合资平台做管理的问题。

所以搭建完平台以后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因为跟产业投资和财务投资这两个思路在很多项目上的评估上是会有一些差异的,这个时候就会存在协调的问题。因为毕竟你这个GP是合资的,其实是合资GP潜在的风险,所以我们也在摸索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路径。这是高新投在募资这块如何解决募资难的路径,可供部分在座的同行去参考,的确风险刚才也都提到了。

2)关于地方引导基金反投,王总这边是市场化母基金,所以对反投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这样的基金可能是大家GP非常愿意去争取突破的。现在很多市场上,特别是纯地方出资的引导基金招商引资的要求是非常的严格,甚至于苛刻。

我们的基金是拿了常州引导基金的钱,也在跟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打招呼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市场的迭代,地方引导基金风控措施也会越来越严格。在座的GP应该也深有感触,他们的风控措施跟前几年比,原来也出现过政府先出资了,最后民营企业没出资,但基金也正常运作了。但基金经过了这些年以后,现在地方政府在资金的管控这一块也有了大量应对的措施,比如说,民营的或者自己募的非国有这部分资金要先到账,然后国有的再到账,应该是目前绝大多数政府引导基金普遍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可能会设置相应的虚拟子账户,如果反投的要求没有达到都没法动他出资的那部分钱,这样的话就能够确保反投一定是在完成的基础上,他的资金出资才实质到资金里面去。

这些其实都是政府引导基金现在运行的一些通行作用,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果要求特别苛刻以后像一些主流的GP或者比较优秀的GP就不会优先选择去拿这些引导基金的钱,最后这些引导基金如果运作可能就会实现逆向选择,反而会适得其反。这个我们也是深有感触,前段时间广东有一个地方政府成立了引导基金,也是希望跟高新投来合作,让我们去管引导基金,但最后评估下来之后觉得风险很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是产业基础不是那么完善的地区在做引导基金的时候,一定要管控好自己的基金,否则很难把基金运作好,当时我们也就拒绝了去做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工作。这是我们自己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自己对地方政府引导母基金的观点,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第三个问题,主办方也提了要求,希望从国资的角度谈一谈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未来的格局和走势。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好像人民币基金这两年推出这一块,注册制开放以后科创板、创业板给大家创造了非常好的退出环境。未来的走势怎么样?也想听听几位嘉宾的看法。

耿群:确实咱们这个行业是从美元基金起家的,最早也是美国回来的一批人把这个模式带到中国,而且美元基金一直运作的也比较成熟和规范,人民币基金感觉在很多方面都没有特别大的优势。但是这几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说,美元基金投的到国外上市,现在国际环境没有以前那么好,在美国或者其他地方即使上成了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所以美元基金在投的时候也会有问题。

人民币基金之前一直是退出的渠道不是特别通畅,但是这两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退出渠道逐渐变得通畅了,导致在境内上市市盈率会非常的高,也导致很多原来在境外上市的企业都纷纷的回到A股。现在看起来人民币基金投资的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从投资到项目的选择有很多,哪怕以前是VIE结构的项目也愿意接受人民币的资金,现在开始是这种情况。退出的时候有的宁可把VIE结构拆了,也愿意回国内来上市,为了要一个比较好的回报。

现在整体对人民币基金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好的阶段,所以未来我们觉得人民币基金还是会有比较好的发展,虽然说募资的困难暂时还没有过去,但是现在已经看到一些解封的迹象,包括资管新规出了一些规定,现在有一些保险、银行也开始用各种方式进到股权投资里面去。所以未来我觉得人民币基金在国内还是有比较好的发展潜力的,美元基金还会是比较平稳的状况,也不至于大幅度下降。

经过这几年的痛苦之后,可能基金股权投资这块还是会迎来比较好的发展阶段的。谢谢!

金鑫:耿总对人民币基金未来满怀信心。孙总!

孙宏慧:人民币基金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大家有目共睹。我想着重谈一谈对美元LP将来在市场里面的地位和未来趋势的看法。

从全球的资源配置来看,资金的流向是和特定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和地位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未来对于美元LP的吸引力应该会持续增强,特别是这次疫情后很多其他的国家地区经济增速都下降了,中国是率先正增长的。从长期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会是加强的趋势,所以我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元LP进入中国的市场。

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趋势来看,国内资本市场的管制越来越放松,有利于外资进入国内市场。这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应该是好事。外资的LP结构更加均衡,一些长期资金(如养老金等)在美元LP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更注重长期投资价值,对GP的考量不在于短期能给LP带来多少超高收益回报,而是长期实现投资回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我个人认为,外资进来不是猛虎,还是应该对其持欢迎和开放的态度,这有利于促进行业更加理性、更加专业、更持续健康的发展。未来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应该是相伴成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王荣:我先说一下结论,可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判断。我觉得未来三年主要是人民币的LP会占主导,同时美元的LP也会增加加大规模对中国配置的需求。而对于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两个方面:1)基于整个大的国际环境以及现在国内双循环格局下,未来三年主要是内循环的力量会大于外循环的力量。2)随着整个国资规模的快速扩张,也需要市场来承接国资投放安排。为什么现在很多国资会非常的活跃参与一些不管头部GP、产业GP和一些有特色LP的投资,主要还是由于随着国资规模的快速扩张,需要有私募股权市场来去做承接。主要是这两个方面。

袁锋:可能我更多是从项目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因为汽车或者说是跟汽车相关的科技领域,过往这么多年主要的项目都是美元项目,所以也都是美元基金去投的。看新势力造车的这几家,像网约车的滴滴也是美元,虽然都是国内的企业,但都是美元架构。过往我们看这么多年,中国在汽车领域跑出来的项目都是美元架构,所以美元投车和自动驾驶、AI这个领域是多的。

现在随着注册制开放和开创板之后,国内的退出渠道打通了,在国内跟车相关的、跟科技相关的企业并不一定再去搭复杂的架构,这是对于汽车这一领域,尤其是人民币基金一个很大的机会。广汽是两边都有,因为我们是H股上市公司,在香港有投资平台,我们是滴滴的股东,是人工智能芯片地平线的股东,这些投资都是通过美元去投的。接下来看到在车这个领域未来的机会更多的还是人民币的机会,尤其是现在主打的是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时候,其实更多需要有人民币的架构。

我从这个视角分享一下。谢谢!

金鑫:所以大家结论比较一致。从我感知的角度,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有时候会有一些波动。我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应该是2018年的年会,当时人民币基金是一片沉寂,当时整个IPO的规模率下降到接近55%到60%,大家都是抱着募资很难、退出又很难,要绝望的状态,这两年包括科创板、创业板,人民币基金在科创板上的收获远远大于美元基金的一些收获。从这个角度应该是人民币基金、美元基金在退出渠道这块的差距会缩小,的确美元基金在募资这块比人民币基金通道更丰富一些,所以我也很赞同刚才孙总说的最后肯定还是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并驾齐驱的态势,未来不排除在座国有背景的GP也会去发行一些美元基金来做人民币和美元的双架构。

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场的圆桌就到这儿。谢谢几位嘉宾的干货分享。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