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兮兮!2020一大批你熟悉的品牌都扛不住了

惨兮兮!2020一大批你熟悉的品牌都扛不住了
2020年12月18日 20:00 赢商网

W

inshang

引言

2020年,新老品牌大洗牌...

来源| 赢商网(ID:winshang)

图片来源 | 品牌方、品牌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

2020年是残酷的一年,也是国内实体商业的一个重大的分水岭,有多少老玩家黯然退场,又有多少网红大牌扛不住,让消费者直呼“爷青结”!

令人唏嘘的同时更令商业人反思,它们是如何从巅峰跌落,又有什么值得警惕的地方?

曾经不缺流量

如今疯狂关店

年客流达220万的明星面包店

深圳BEEPLUS超级工坊停业

号称深圳最大的面包店BEEPLUS超级工坊于12月1日起暂停营业。

该烘焙工坊于2019年4月开业,近3000㎡的庞大空间,因其门店设计亮眼、极为丰富的场景、社交体验一度赚足眼球。2019年客流高达220万人次,单日突破2万人次。

对标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却没有强大的品牌力支撑

做超大型的复合烘焙工坊,单吸引眼球可不够,没有像星巴克这类大企业的专业运营团队及强大的品牌力是难以维系。

而BEEPLUS超级工坊背后的公司,产品线主要集中在办公空间的打造,在烘焙业毫无经验,毕竟跨界也不是这么容易成功。

曾年赚上亿的网红原麦山丘

全国多地接连关店

7月15日,原麦山丘官宣位于北京五道口的门店暂停营业。此外,其在南京、武汉、大连、西安、扬州等地的门店也被曝关闭。

曾凭借爆款产品软欧包火出圈,年销售额过亿,可如今,品牌的“网红”热度减弱不少。

消费者失去新鲜感,网红效应消失

原麦山丘早几年前的走红,主要是凭借品类差异化,和社交化的营销手段。当如今软欧包已经变得普遍,消费者当初的猎奇和新鲜感消失,原有的产品已经失去了巨大吸引力。

品种单一,创新跟不上市场步伐

一直以来,原麦山丘坚持做“只卖面包的面包店”,不过,正是这份坚持,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其扩张的脚步,创新跟不上,难以满足多元的消费者需求,自然就落后于对手。

不过,原麦山丘也尝试转型,上半年,它与全家便利店展开小规模的合作,但后来以撤掉原麦山丘面包柜告终。还与韩国品牌 GENTLE MONSTER 在 SKP-S 商场合作推出了甜品店 NUDAKE。转型之路如何走,仍是问号。

书店巨头诚品书店

半年关了6家店,年底退出深圳

实体书店的代表性品牌诚品书店在上半年关闭了6家门店,下半年还再关1至2家。连台湾诚品标志性的“24小时书店”——诚品生活台北敦南店也于今年5月31日正式谢幕。

而大陆第2家分店——诚品生活深圳店将于12月31日正式关店。

文创+书店在深圳不出圈

进深圳两年,诚品生活虽然举办了大量的艺文活动,但是整体来说,人气还是不足。深圳店在店铺类型布局上,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

文创模式并不能符合每个城市的口味

虽然以文创打出差异化,但诚品书店毕竟是书店,在今年实体书店整体承压的大势下,生存空间本就受限,加上每个城市对于诚品调性的反响不一样,文创空间能否真正契合不同城市的消费习惯,仍是难题。

追着星巴克打的COSTA

京津以外门店全关

6月开始,据多家媒体报道,知名连锁咖啡品牌COSTA在青岛、北京、南京、杭州等地陆续关店。除了北京和天津的20家店面,其它店面全部关闭。

虽然COSTA负责人回应称关店是由于门店优化,关闭的门店都属于亏损比较严重的店,但大规模的关店,也说明COSTA自身出了问题。

运营略显“高冷”,没有本土化的改变

起源英国的COSTA入华以来,仍保持着“高冷”的步调。相较于星巴克推出月饼、粽子等中国化的改变,COSTA无论是在品牌的营销上,还是产品的创新上,都没有贴合中国消费市场做本土化的改变,很难与中国消费者有更深的联系。

不爱尝新,难以在激烈的咖啡赛道突围

如今中国咖啡赛道竞争异常激烈,除了不断冒出的黑马品牌,还有各行业的跨界入局。面对各种咖啡品牌新花样的“夹击”,COSTA还是“乖乖”地卖着咖啡,开着普通的门店,也没有跟上潮流,抢占线上流量,难以出众。

老牌网红爱茜茜里冰淇淋

200家门店几乎全关

来自意大利的知名冰淇淋品牌“爱茜茜里”也陷入关店潮。今年上半年开始,上海的爱茜茜里门店陆续撤柜,200家线下门店几乎全关。有消息称,“爱茜茜里”的运营公司上海仟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也即将要关门。

曾以“低卡路里”的定位打响了品牌知名度,却在今年疫情影响中受创严重。

核心原料供应受创:由于上半年,意大利疫情严重,直接影响到了爱茜茜里冰淇淋产品的核心原料供应,影响运转。

选址、资金也绊住了脚步:另一方面,爱茜茜里有很多门店选址是在电影院附近,而今年影院的不景气,以及公司董事会出资问题,导致爱茜茜里发生资金链紧张,也导致它难以生存。

扎根多年的外资品牌

一个接一个退出中国

日本女装大牌earth music&ecology

结束在中国的九年之旅

日本女装品牌earth music & ecology进入中国市场近10年后黯然退场。6月30日门店全面退出,earth music天猫旗舰店于6月21日下线。

主打的“森女风”过时,产品无法引来新消费者

款式的千篇一律是earth music & ecology衰落的一大原因,当它主打的“森女风”潮流散去,产品也难以吸引当下的年轻人,少了让消费者记住它的记忆点。

传统日本女装在中国已不吃香

earth music & ecology同时遭受着来自中国本土女装品牌的冲击,尤其是国潮崛起,本土品牌更能了解中国消费者,传统日本女装在中国市场已不占优势。况且earth music & ecology只能吸引小部分森女风格的消费者,难以走向大众化。

Gap旗下快时尚品牌Old Navy

撤出中国,专注欧美市场

Gap集团旗下Old Navy在进入中国近6年后于3月1日全面撤出中国市场,未来专注于北美市场的发展。

进入中国六年也“热”不起来

相较于其他外资品牌进军中国的迅猛,Old Navy在华扩张略缓慢,进入中国市场六年,它才开了十几家店,扎根不深。

Gap集团失势,业绩拖垮

近几年,Gap已现颓势,业绩走下坡路,旗下的Old Navy自然也吃紧。总的来说,产品设计老旧、把握不住前沿潮流趋势、模糊的市场定位等导致Old Navy乃至Gap集团都无法留住中国消费者,最终被业绩拖垮。

法国国民超市欧尚、

英国老牌零售巨头TESCO

均告别中国市场

2月,TESCO乐购向华润集团出售其中国业务,意味着这家零售巨头退出中国。

10月19日,进入中国市场22年法国超市集团欧尚宣布离开中国,将它的子公司和拥有的484家商店(欧尚和大润发)卖给阿里巴巴。

错失线上销售的红利

当中国电商发展如火如荼,来自欧洲的零售巨头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步调,与线上脱节,尤其是今年疫情影响,业绩更难保全。

“斗不过”强劲的中国本土零售企业

中国本土零售企业集体加速前进,且电商的强大冲击,这些不懂改变的老牌零售已经适应不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只能被中国市场淘汰。

而今后,它们将以完全本土化的方式运营,以全新的面貌续活。

当年的日餐“排队王”和民

撤出中国内地

日本居酒屋连锁品牌“和民”于2月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关闭该集团在中国内地仅剩的11个门店中的7家直营店。3月1日,和民集团旗下品牌之一的 “饗和民”深圳万象城店正式结业。

15年间,和民在中国内地也有过巅峰,门店最高达到40家以上,且多是“排队王”。但多年的经营不善终究让它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不堪一击。

品牌老化严重,错失年轻人的生意

早期的和民瞄准的是老年人的生意,放在日本“超级老龄化”社会,或许可以积累巨大的消费人群,但来到中国,消费主力军越来越年轻化,和民也没有及时调整策略,无法吸引年轻人。

日料市场竞争激烈,生意更难了

十几年前,和民进入中国时,日式居酒屋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新鲜,可如今日料店“烂大街”,消费者难免已经审美疲劳,没了第一吸引力。在竞争激烈的日料市场里,没有过硬的品质和吸引消费者的创新力,迟早被抛弃。

亏钱、被卖、退市...

这些巨头锋芒大降

昔日的运动第一大牌锐步

或被阿迪达斯抛售

12月14日,阿迪达斯表示正在为旗下锐步品牌考虑战略选择,包括出售的可能性,正式决定将在明年3月10日宣布。

曾风靡运动圈、耐克都“干不过”的大牌,被阿迪达斯收购后,表现一直没有起色。从业绩来看,锐步亏损多年,15年亏掉了28亿美元。加之今年疫情的影响,更成了阿迪达斯的“拖油瓶”。

发展路线走偏,没有形成特色的形象

凭借运动鞋类出圈后,锐步野心大涨,开始由娱乐健身转向竞技体育领域,大大偏离了最大的消费群体女性消费者。十年间,品牌策略不断变换,却始终没有核心的发展方向以及做出自己的特色。

市场被蚕食,沦为小众品牌

被阿迪收购后的锐步,市场份额有所缩窄,在国内市场已经逐渐沦为小众品牌。加上模糊的品牌定位和略过时的设计,更难重回巅峰。

香港潮牌鼻祖I.T退市

12月6日,I.T集团发布公告称已商定私有化方案,将以每股3港元,约13.05亿港元的现金价向小股东收购股份。

I.T集团坐拥450个国际时尚品牌以及10余个自主时尚品牌,在全球拥有800家门店。但近几年业绩持续下滑。

外部:香港零售市场哑火

疫情冲击加上,赴港游客大幅减少,导致香港本土零售市场销售颓靡,大部分门店业务都放在香港的I.T集团自然受重创。上半年,集团净亏损3.37亿港元。

内部:性价比不高成隐患

I.T集团旗下品牌性价比不高的缺点让这个老潮牌难以圈住年轻人。而且随着新一代年轻人对潮牌的消费喜好大大改变,I.T也逐渐被年轻人“抛弃”。

“一代鞋王”达芙妮

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

8月25日,达芙妮宣布旗下中高档品牌彻底退出实体零售,转线上销售。

巅峰时期门店高达6000余家,可到了2020年,达芙妮半年即亏损1.41亿港元,全国大面积关店。

产品跟不上时代潮流,也没把握住电商时机

达芙妮产品的设计越来越老气,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虽然达芙妮挺早入局电商,却只是把线上当成清尾货的渠道,没有做大、做长远经营。

始终慢市场一步,溅不起水花

市场变化之快,达芙妮的转型动作却缓慢,跟不上变化。前期大批量开线下门店,一但销量下滑,过多门店也让达芙妮承压不小。达芙妮也尝试过转型,如同高圆圆联合创立高端品牌“圆漾Ondul'”,今年也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芙摇直上”系列,但都没能溅起水花。

当然,这些品牌只是2020年市场淘汰浪潮中的一小部分。

整个实体商业江湖中,“前浪”洗牌,“后浪”凶猛,疫情仅仅加快了本就脆弱者的坍塌。想不被市场无情卷走,唯有持续创新、洞察消费市场才是品牌站得稳的关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