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风光储融合发展碰出火花,退役风光设备循环利用赛道火热|2024华夏双碳能源发展大会

圆桌对话:风光储融合发展碰出火花,退役风光设备循环利用赛道火热|2024华夏双碳能源发展大会
2024年03月31日 12:53 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贝贝 见习记者 何一华 北京报道

3月28日,“2024华夏双碳能源发展大会”在中国国际博览中心(朝阳馆)顺利举行,本次大会以“向阳生长·逐光而行”为主题,为风光储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金螳螂副总裁阴皓明

在圆桌对话环节,金螳螂副总裁阴皓明担纲嘉宾主持,嘉宾包括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总经理郑露蓉、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委会副秘书长王熙然、新壹科技市场副总裁毛木子、北京数通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晶晶、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梁卫国,围绕“新能源融合发展新业态”进行深入探讨。

风光储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高歌猛进。2023年,国内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省份目前都出台了新能源项目配储的政策。在行业变革和新时代需求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形势变化、推动风光储产业及其产业链融合,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营销总经理郑露蓉

光伏、风电的发展离不开储能配置。郑露蓉表示,储能对传统电网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在波谷时,储能系统通过充电将电能储存起来;在波峰时,储能系统又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到电网中,从而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储能产品能有效实现电网削峰填谷,缓解高峰供电压力。中国自主研发的储能产品,在海外市场销售情况呈上升态势。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梁卫国

对于风光储产业如何协同发展,梁卫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第一要顺应经济发展大势,把握方向;第二要顺应行业的大势,找准自己的位置;第三要发挥第三方的平台作用,积极作为。“比如风电、光伏、储能处于电力行业的发电侧,要理解电力行业的自身特征、决策机制、业务流程,才能更好的融入电力行业的发展。”

光伏、风电经过20年的发展,设备退役提上日程。3月14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改造,内容包括完善风力发电机、光伏设备及产品升级与退役等标准。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委会副秘书长王熙然

“退役的风光设备循环利用已经发展成为当下一个非常新兴火热的新产业,也即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王熙然介绍,“从2021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在政策中频繁提到退役风光设备循环利用问题。同时,我们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委会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已经有很多科研院校、民营企业在研究攻克风光退役设备高值利用的新技术、新模式。我们确实发现了很多让人为之兴奋的技术,除了将退役的风光设备进行梯度利用、以大代小以外,还有很多企业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将这些新兴固废改变或还原成新的材料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应用。

人工智能激活新业态

数字革命和能源革命深度融合,是新能源融合发展新业态的重要着力点。在数字化、AI等技术发展下,新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智能化管理有望实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激活虚拟电厂、能源大数据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

新壹科技市场副总裁毛木子

AI发展如火如荼,为新能源行业带来了新质力量。毛木子指出,目前大模型发展非常快,但通用型大模型在解决新能源领域问题时存在局限性。无论是对技术的理解、数据的训练还是分析,与专业深入的水平相比,都存在差距。“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行业共同将大模型的训练提升到新的高度。只有当新能源领域拥有自己的OpenAI,才能真正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

北京数通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晶晶

从“双碳”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结合管理角度,刘晶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指出,首先,“双碳”数字化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AI技术可用于自动化的采集和处理,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碳排放数据,快速地发现规律。

刘晶晶进一步指出,AI技术也可以用于帮助监管机构更有效地去监督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并且确保合规性;最后,“双碳”数字管理和AI结合,通过分析城市的能源排放,优化供应和分配,可以实现整个城市能源系统的智能管理。

圆桌论坛充分探讨了风光储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引入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概念,突破局限性,为新能源发展带来更大空间,同时前瞻性地预测退役风光设备循环利用的广阔前景,助力新能源的全方面发展!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