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求之于势:国内券商如何迎战“高盛们”?

善战者,求之于势:国内券商如何迎战“高盛们”?
2020年10月20日 11:35 秦朔朋友圈
1986年9月26日早晨,上海市南京西路1806号的门口排起了长队。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长队可以说是再寻常不过了。但回看历史人们才发现,当时的这支长队被载入了史册。

当天,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营业部正式开门营业。上午9点开盘交易,新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开盘价为55.6元,与1984年的50元发行价相比,其股价涨幅超过10%,上市的100股股票在短短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即被抢购一空。

交易100股耗时一个半小时,还能被称作“抢购一空”?

今天来看,有吹牛之嫌。

但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甚至其后的90年代,我们看彼时的股票交易,就不会觉得这是吹牛了。

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刚建立的时候,当时交易一支股票的流程,今天看来无法想象——股民需要亲自到交易所门口排队、存钱,然后手工填单,填完交给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对照表单进行手工记录,再拨打电话给场内的交易人员,交易人员再进行录入、委托、买卖。

股民想要看到股价实时变化,得亲自去交易大厅盯大屏幕。那里简直是现场直播的人间悲喜剧场,涨的时候会有人鼓掌喝彩,几个买了同一只股票的散户还会在快速拉升的时候有节奏的喊号子;跌的时候大厅里一片愁云惨雾,一个个靠在座椅上发呆不说话。中午一般买点门口的煮玉米或者煎饼就凑合过了,年纪大的会趁那一个半小时靠在联排椅子上抓紧睡个午觉。在这样的环境里做交易,每个人的恐惧和贪婪都会被加倍放大。

时光无言,岁月有痕。“做时间的朋友”,这句话放在中国的资本市场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从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至今,新中国的资本市场刚好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三十年峥嵘岁月稠,一条长队、一个半小时、一百股、一抢而空的“壮举”早已在历史的长河和人们的记忆里沉寂,取而代之的是——1.7亿投资者、4000余家上市公司、成千上万亿日交易量、70万亿元总市值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

“三十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三十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内公司治理、优化资源配置、金融资产增长、居民财富管理、信息披露、市场透明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大国经济腾飞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

而券商行业作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建设者、参与者,也充分享受到了资本市场蓬勃壮大的发展红利。

回溯国内资本市场30年发展历程,虽然历经几轮牛熊交替,但一直在波浪式前进。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伴随着2007年的大牛市,国内证券行业实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营收高峰,当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835.85亿元。这一纪录在2015年被又一轮大牛市打破,当年全行业实现营收5751.55亿元,是2007年的2倍之多。

与此同时,代表证券公司资产规模、资本实力的总资产、净资本近10多年来出现了大幅增长。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国内133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7.26万亿,净资本为1.62万亿;而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只有1.73万亿和0.3万亿。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

当前,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资本市场肩负着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神圣使命,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也早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今年6月中旬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特别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不仅没有因疫情而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

这意味着,继5家外资股东控股的证券公司相继进入中国之后,将会有更多的外资券商进入中国、扎根中国,与年轻的国内券商展开面对面的市场竞争。

比赛的哨声已然吹响,但令人担忧的是,双方选手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如前文所述,2019年末,国内券商全行业的总资产是7.26万亿,而同期高盛集团、瑞银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单体的总资产规模都超过了6万亿,摩根大通的总资产规模更是惊人的超过了18万亿人民币。

从2019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来看,差距依然明显。国内5家头部券商的营业收入一共是1552亿,和瑞银集团的1538亿相仿,而高盛是2550亿,摩根士丹利是2889亿,摩根大通更是超8000亿。净利润方面,国内5家头部券商的净利润之和是494亿,超过瑞银集团的300亿,但是与高盛的591亿、摩根士丹利的631亿有差距,摩根大通的2541亿更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之前“一个高盛公司顶整个中国证券业”的感慨并非妄自菲薄,而是不得不直面的残酷现实。

固然,百年历史积淀、业务遍及全球的这些外资头部券商拥有强大的先发优势和资本实力,从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到激励机制,从业务模式到风险管理,国内券商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但想想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进行弯道超车的逆袭之路并非痴人说梦。

体量不同,正面硬刚难以势均力敌,国内券商究竟该如何守住阵地乃至逆势包抄

孙子在《势篇》中讲道:善战者,求之于势。

当今时代,最大的势就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呼啸而来。

放眼商业世界,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尤其金融行业,天生就要跟数字打交道,是所有行业中最依赖数据和技术的领域。

1609年的荷兰是现代金融萌芽地,银行、股票和证券交易所自诞生之日就富含科技元素和技术思维;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电报电话等新科技广泛运用于金融并与全球化相辅相成,金融的技术基因得以确定;之后到2008年,电子技术与互联网更是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效率,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逐步形成;而现在信息技术与金融更是高度融合,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互为表里,并辔而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科技赋能旧金融是大势所趋。国内的券商们都明白,谁能率先一步完成金融科技赋能业务转型,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领先一步以至步步领先。

据证券业协会统计,2017年至今证券行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累计投入达550亿元,光是2019年,这一数字就高达205亿元,同比增长10%,占到2018年营业收入的8.07%,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03个百分点,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资本市场投资者。根据中国结算公布的最新数据,A股至2020年7月底,总投资者数已经超过1.7亿户。相比三十年前只能在交易大厅里驻足守候、排队交易的老股民,新一代的投资者无论是交易,还是获取信息上都方便太多,而且还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

市场现在的股票交易印花税是0.1%(单向征收),平均佣金是0.02~0.05%(双程征收),交易一次的累计成本不会超过0.2%。而在90年代,印花税是0.6%(双向征收),佣金是0.3%(双程征收)。当时买卖一次股票的成本是1.8%,是如今的9倍。

无科技,不效率。工业革命刺激实体经济,信息革命赋能资本市场。有了科技加持,20万证券从业者轻松服务1.7亿投资者,成千上万亿的日交易量自如处理。

科技既可以赋能自己的业务,也可以卡住别人的脖子,把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平安证券的体会尤为深刻。

平安证券董事长兼CEO何之江介绍,2014年获批互联网券商试点之前,平安证券的IT体系是依靠采购外部供应商系统来落地新业务的模式,但随着政策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变革以及竞争的深入,这种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

痛定思痛,平安证券决定要把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走自主研发的科技道路,借力使力,发挥金融科技优势。为此,平安证券采取了如下战略举措:

1、引外才,育能力:系统开发最终由人来实施,因此人才数量和素质至关重要。2015年,时任平安证券董事长的谢永林专门率领团队赴华尔街,选拔回国开拓IT自主研发的国际一流人才,对公司的信息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与重构。公司引进20多位资深开发人员增强平台建设和业务开发能力,到今天IT团队已超过400人,并与业务团队紧密配合,通过强力执行建立起一整套规章制度与开发流程,将系统开发规范化、标准化。

2、借“内”力,提实力:背靠大树好乘凉。2018年底,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元旦致辞中提到了一个新变化:集团品牌标识从“保险·银行·投资”,转变为“金融·科技”,以顶层力量推动“金融+科技”战略的贯彻落实。其实早在2013年,平安集团就开始将科技融入到金融业务中去,并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集团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6008项,较年初增加4625项;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名榜中,平安以超1500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平安集团正在加速转型成为一家科技巨头。

平安证券一方面依靠集团力量快速完成前端科技开发工作,提高科技整体效率,另一方面积极将集团强大的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在智慧投资顾问、实时风控管理、账户分析等证券具体业务场景中,推动业务智能化发展。

当然,支撑科技赋能的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按照证券业协会统计口径,2018年平安证券IT投入考核值5.3亿元,位列行业第一;2019年IT投入7.7亿元,信息技术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3.53%,排名行业第二。从2015年至今,平安证券科技投入累计已超过30亿元。

种下科技基因,开出科技之花。

从2015年启动到2019年平台搭建完成,平安证券耗时5年耗资3亿打造完成了一套真正落地科技赋能业务的金融产品交易全生命周期开发和管理平台——领航科技平台,该平台打破了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是国内行业首个分布式实时平台,在功能和性能上相比国内同类系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其建立能高质高效地为公司业务提供定制化服务,全面提升业务的竞争优势。

依靠自主研发领航科技平台,平安证券IT深刻理解业务,具备了完整的系统独立开发能力。根据日益增长的客户多样化交易需求和业务差异化发展需求,IT团队又全面启动了公司核心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并于今年9月成功上线了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基础功能,成为帮助业务赶超、形成行业领先的一大“利器”。

开出科技之花,结出业绩之果。

通过科技赋能,近年来平安证券经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自2014年以来,在营业收入、股基交易额等主要业绩指标排名方面,一直都处于上升通道中,经营业绩稳健增长,收获“微笑曲线”。人均创利从2018年48万元/人、2019年66万元/人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的44万元/人,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产能和效率持续提升。

借助持续打造升级的“平安证券APP”,公司个人客户数跨越式增长,从2015年末将近500万客户数量快速提升至2016年末超1000万。截至2020年8月,个人客户数超1800万,居行业第一。经纪交易量份额自2015年的1.59%逐年提升至2019年的3.3%,截至2020年8月底,经纪交易量份额达到3.5%。

今年年底前,“平安证券APP”还将推出智慧投顾平台,打造“有原则、专业、有温度、智能化”的平台,为客户提供“有爱(AI)、懂你”的全场景更智能的普惠性服务与陪伴式专业服务。

一路走来,何之江以“三心二意”来总结科技助力业务增长“微笑曲线”背后的秘密:坚定自主创新、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决心;持之以恒突破科技瓶颈、深度赋能业务的恒心;以科技赋能打造核心业务处理体系,实现专业能力和服务品质一致化的信心;还有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让服务更有爱(AI)更懂你的诚心诚意;以及对市场和专业品质的敬畏之意。

种善因得善果,前期持续的科技投入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生产力,深刻理解集团“金融+科技”战略的平安证券,给国内同行展示了一条以科技赋能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