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大骗局”主角隐藏身份曝光!证监会作出千万顶格处罚,幕后细节…

“A股最大骗局”主角隐藏身份曝光!证监会作出千万顶格处罚,幕后细节…
2022年12月06日 08:43 北京商报

卷入十余家上市公司,涉及900亿交易规模的“A股最大骗局”,又有新进展。

12月5日,证监会向ST宏达(002211)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透露了关于专网通信骗局的具体业务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隋田力的隐藏身份也随之曝光,系ST宏达未披露的原实控人。针对这一情况,隋田力被给予警告处分,并被罚款1000万元。

实际上,隋田力隐瞒持股的情况还发生在另一家上市公司*ST泽达身上,隋田力曾实际持有*ST泽达13.96%股权。随着涉案公司陆续被立案,这一惊天骗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

曾为ST宏达原实控人

证监会作出顶格处罚

近一年,作为专网通信骗局幕后的核心人物,隋田力话题度不断。12月5日,ST宏达披露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隋田力不仅与多家上市公司进行交易,还同时隐藏在代持股东上海鸿孜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鸿孜”)背后,是ST宏达的前实控人。

据了解,隋田力入主ST宏达发生于2019年初。2019年1月5日,ST宏达发布公告称,公司原控股股东江苏伟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股份1.22亿股(占总股本28.2328%)已过户至上海鸿孜名下,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杨鑫。同时,ST宏达2019年及2020年年报披露的公司实际控制人均为杨鑫。

然而,杨鑫只是隋田力推进公众视线中的名义实控人,彼时,隋田力与上海鸿孜的法定代表人杨鑫约定,由上海鸿孜代隋田力持有上述ST宏达股权,隋田力为ST宏达的实际控制人。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ST宏达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不过对方电话未有人接听。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证监会表示,ST宏达未按照规定真实披露实际控制人,构成虚假记载。同时,隋田力作为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ST宏达未按规定披露实际控制人、2019年至2020年年度虚增收入、利润,并隐瞒相关事实,证监会对隋田力给予警告,并处以1000万元罚款

上海东方剑桥律师事务所律师娄霄云表示,按照《证券法》的规定,对于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从事上述违法行为,或者隐瞒相关事项,导致发生信息披露义务人报送的报告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处以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罚款。也就是说,证监会对隋田力作出的处罚已属顶格处罚。

ST宏达202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2.85亿元,同比下降29.79%;归母净利润-2415.62万元,同比上升88.19%;扣非净利润-2402.66万元,同比上升88.39%;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8695.23万元,同比下降26.39%;单季度归母净利润-589.33万元,同比上升94.48%;单季度扣非净利润-603.05万元,同比上升94.36%;负债率92.02%。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隋田力隐瞒持股的情况还发生在*ST泽达身上。据了解,*ST泽达《招股说明书》称“公司不存在股份代持的情况”。经查,隋田力通过梅生持有公司600万股股份,通过杨鑫持有270万股,合计持有870万股,持股比例13.96%,上述股权代持情况同样未按规定如实披露

专网通信业务模式曝光

多公司亏损、退市

在本次罚单中,专网通信业务的具体运作模式也得以厘清。

据悉,隋田力为做大控制公司流水和业绩,主导专网通信自循环业务, 该业务涉及的专网通信产品未最终销售,也无实际终端运用。2017年,隋田力团队在国内将上述专网通信产品拆解成原材料主板,然后进行组装,必要时通过贴片补充主材损耗,最终进入新一轮业务自循环

致使许多上市公司踩雷的上海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为自循环业务核心公司,执行资金池及产品拆解功能。此外,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迈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天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业务通道公司,以资金过账和合同单据流转的方式参与自循环贸易,并收取1.5%-2%通道费,上述公司均受隋田力控制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上述业务模式,专网通信业务上下游链条实现闭环,且全由隋田力团队掌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参与其中并不需要过多的技术、经验甚至几乎没有业务实质,可以通过这一业务虚增收入或利润,因此像ST宏达一类的上市公司,并非全都是被动受骗,也很可能是主动参与其中。

据证券时报此前报道,自2014年起,至少有13家上市公司——ST新海、*ST华讯(现:华讯退)、凯乐科技(现:*ST凯乐)、中利集团(现:ST中利)、亨通光电、宁通信B、飞利信、瑞斯康达、宏达新材(现:ST宏达)、中天科技、国瑞科技、上海电气、汇鸿集团,先后开辟了一块新的业务,他们大多将该业务命名为“专网通信业务”,少数公司则命名为“特种通讯产品”“高端通信产品”“物联网与智能化”等。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卷入的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增多,截至今年5月11日,已有超过15家公司踩雷,该事件也被市场称为“A股最大骗局”,涉及交易规模高达900亿元

对于涉案相关上市公司来说,参与其中付出的代价可谓惨烈。自2021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严重亏损,ST宏达、ST中利、国瑞科技等多股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尚未扭亏,华讯退更是已经退市。

除了自身业绩受影响,还将有可能受到监管层的处罚。11月以来,又有多家涉案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密集立案调查,包括江苏舜天、ST中利、国瑞科技、瑞斯康达等。虽未言明立案调查具体原因,但市场大多猜测与这一事件有关。

此外,*ST泽达、*ST凯乐、合众思壮立案事项已调查结束,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均受到了处罚,其中*ST凯乐、*ST泽达还可能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