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氧或将私有化,曾经暴利的医美行业开始退热了吗?

新氧或将私有化,曾经暴利的医美行业开始退热了吗?
2021年11月23日 18:00 BT财经网

医美行业常被贴上“暴利”的标签,但丰厚利润多集中在上游药械和药品生产商,下游医美机构的利润率越来越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美平台的前景还是否可期呢?

文丨Han

头图来源创客贴

爱美之心和颜值焦虑催化下,医美行业整体发展增速不减,但行业利润分配正悄然发生变化。

资本市场上,医美企业也启动调整,最近一家令媒体和投资者关注的公司,是昔日被誉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如今收到私有化要约的新氧科技(NASDAQ: SY)。

新氧收私有化要约,业绩几何?

据多家媒体报道,新氧科技公告称11月22日收到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任CEO金星的“初步的、不具约束力的”建议书,计划作价5.30美元/ADS收购新氧科技剩余全部A类普通股。对比公司当前股价,这一收购溢价超20%新氧股价也在消息公布后拉升近10%,从4.3美元/ADS上涨至4.8美元/ADS,距离私有化要约价格仍有小幅距离,目前市值约5亿美元。

新氧在公告中亦补充,董事会已成立特别委员会,评估审议上述私有化要约。目前尚未就私有化要约建议书和拟进行的交易作出任何决定。

此前不久,新氧科技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1年三季报,公司各指标稳步增长:总收入录得4.315亿元同比增长20.0%,净利润录得680万元同比增长649.5%,合作的付费医疗机构数录得4841家同比增长18.2%。

2019年5月新氧科技顶着“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纳斯达克,公司的商业模式为聚集了线下医美服务信息的线上平台,可以帮助消费者迅速找到合适的医美服务商、解决了行业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大头来自于“信息服务收入”。虽然公司业绩保持增长,但股价演绎了上市即巅峰在2019年5月摸高到22.8美元/ADS后一路下跌,估值长期不高或是公司创始人欲将之私有化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公司因公司在公众号文章宣传中使用明星照片,引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当时也引发投资市场关注。据《新京报》报道,10月11日新氧发布道歉声明,并表示已经和当事人展开沟通和解。

医美下游:利润并不美丽

再将目光拉到整个行业,国家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和整治已经开始发力。《人民日报》发文《医美消费应回归理性》指出,一些(医美行业)经营者对资质荣誉、产品功效、整形疗效等进行虚假宣传……监管部门严厉打击医美市场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彰显整治乱象的决心。

在留意监管风向的同时,投资者亦应当重点关注的是,虽然医美行业常常被贴上“暴利”的标签,但产业链上下游的利润率其实非常悬殊

一份艾媒咨询的报告将“非手术类医美”定义为“轻医美”,因为其创伤小、风险低、单价低等优势,将会成为未来医美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透视这一产业链,可以将之分为上游(生产商)、中游(服务机构)和下游(用户)。

具体来看,上游药械和药品生产商因为建立起技术壁垒、有资质门槛成为其天然护城河,所以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率和稳定的市场份额。有数据显示其产品毛利率高达50%—90%,净利率也能达到20%—50%。

产品来到中下游,进入经销代理和医美机构所在环节,因为入局者众多、竞争愈加激烈,导致毛利率被挤压。数据显示中游代理经销商的净利率水平在5%—15%,美容机构净利率或仅有10%左右。36氪文章《产业观察|“暴利”的医美机构,为什么会是负利润?》也写道,医美机构的净利润“出乎意料的低迷”这些集中在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包括民营医美和大型医美连锁机构、私人诊所、公立医院整容科。

细看医美机构的成本结构,获客和营销成本(上文提到的新氧等平台,赚的其实就是医美机构的获客和营销费用)占据三成到五成的大头,药械成本约为二成到三成,此外人力、运营成本也要支出二成到四成,剩余的利润又能剩下多少?

上述格局会发生改变吗?目前可谓“惨烈”的下游竞争会得到缓解吗?对比更加成熟的中国香港市场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中国香港地区本地医美机构近几年的平均利润率则能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20%以上,而它们并没有太多的销售支出烦恼背后原因是这些机构已经和当地消费者建立起较高的粘性,并提供牙科、疫苗等多种健康服务。与此同时,有品牌脱颖而出成为头部后通过规模优势也能有效降本。

这样的未来诚然可期,不过医美机构营销费用退潮,对新氧等平台恐怕不是好事。

滚滚向前的医美浪潮夹杂多条暗流逻辑,其中哪些将通向广阔的海洋、哪些又会流向暗礁和滩涂,仍需仔细甄别、做出判断。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如有疑问及任何意见反馈,可直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到 btimescaijing@163.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