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到科技 这些放贷公司为什么一直在改名?

从金融到科技 这些放贷公司为什么一直在改名?
2020年07月01日 13:51 噜噜咩噜噜咩

来源 | 科技金融在线

作者 | 科金君

近年来,很多主要收入来自放贷业务的公司对自身的标签定位一直处在不断变换当中。从P2P、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科技、科技……标签改了,真的就是从“金融”到“技术”了吗?

近日,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科技,蚂蚁集团人士回应称,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标签改了,真的就是从“金融”到“技术”了吗?

近年来很多主要收入来自放贷业务的公司对自身的标签定位一直处在不断变换当中。从P2P、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数字科技、科技……

不过标签名称的改变,并不能说明一家企业实际的定位,如果剥开“科技”的外衣,从具体的收入构成来看,金融或者说放贷依然是这些机构收入的主要支撑。

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蚂蚁金服全称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更名“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显然“金融”的标签在名称中已被剔除,科技属性被得以重点突出。

实际上,蚂蚁金服更名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铺垫。

去年7月,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的黄浩曾表示,“蚂蚁(金服)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从来我们就是家技术公司。”

同月,央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随即传出蚂蚁金服或被一分为二的消息。彼时,消息称蚂蚁金服的金融业务将划入一家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科技业务将保留在蚂蚁金服体内。这一消息后被蚂蚁金服否认,但其却承认了已设立独立团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要求。

今年3月,蚂蚁旗下支付宝宣布升级为数字生活平台,这一举动被外界认为是蚂蚁金服更名的前兆。

事实上,除了蚂蚁金服,近年来更名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们不在少数,其共同特点都是名称去掉“金融”,变为“科技”或“数字科技”。

比如,2018年11月将品牌升级为“京东数科”的京东金融;2019年4月变更为“玖富数科”的玖富金科;2019年7月升级品牌为“宜人金科”的网贷第一股宜人贷;2019年11月升级为“信也科技”的拍拍贷......

明明干的都是金融业务,却说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对于巨头们名称中纷纷剔除“金融”的现象,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监管层对金融业务监管越来越严格,持牌经营成为趋势。央行行长易纲就多次公开强调,金融要坚持持牌经营,无论内资、外资,做业务之前都要取得相应牌照,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依法金融监管。

不过更名“科技”并不意味着去金融化,也不会因此削弱金融业务。毕竟,每年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利润在那里摆着呢。

换汤不换药 收入依然靠放贷

就此次更名的蚂蚁金服来说,金融科技的外衣之下,来自于放贷业务的收入却仍占很大比重。

最近,前重庆市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就透露,“蚂蚁金服公司100亿的利润中,45亿利润来自于重庆那两个小贷公司。”

这两家小贷公司,就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分别是蚂蚁金服“花呗”和“借呗”的运营主体。

拍拍贷是中国第一家P2P线上的信贷公司,开创了国内的P2P行业。2019年11月,拍拍贷突然改名为信也科技。

拍拍贷创始人、联席CEO张俊表示拍拍贷已经是一家真正意义上金融科技公司了,而拍拍贷口中的金融科技,其实就是“助贷”业务。

本质还是放贷。

近几年发展迅猛的乐信,早期的名字叫分期乐,旗下还有一个P2P平台桔子理财。虽然后来改名为主打金融科技的乐信,其收入也依然离不开信贷业务。

乐信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乐信在贷余额585亿元,同比增长67.2%。

再来看升级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宜人金科”,尽管2019年的总营收同比下滑23%至86.17亿元,但信贷部分在2019年的收入仍达64.4亿,在总营收中占比达75%。

哦,对了,宜人金科原来叫宜人贷。

除此之外,还有主打“金融科技”标签的趣店、小赢科技等。趣店今年一季度录得收入9.58亿元,其中金融业务收入6.23亿元。

不靠“放贷”靠“科技”的亏了4个亿

如果不靠放贷,只靠为这些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服务赚钱的企业经营情况如何呢?

2018年7月挂牌纳斯达克的极光大数据是一家主打技术服务的大数据服务商,开展金融风控服务、客户洞察服务与行业研究服务。与海尔消金、招联消金、卡牛、万达普惠、爱钱进等机构都曾有过合作。

日前,极光大数据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收入为1.262亿元,净亏损5100万元,同比扩大115%。

当然,极光大数据不仅仅是现在亏损,其实自2016年至今,其业绩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2016-2019年,极光的净利润分别为-6138.20万、-9029.10万、-6619.70、-1.10亿元。

也就是说,不靠放贷,而靠给放贷公司提供服务的极光大数据,从2016年到现在已经亏了将近4个亿。

早知如此,还不如早早改行去放贷了。

*声明:金融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