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重振雄风

改革开放推动山东经济腾飞,之前有着“南看广东,北看山东”的美誉。1982年,山东GDP超越江苏排名全国第一,并连续三年荣登全国第一的宝座。

山东GDP增速从2004年的15.3%降至2019年的5.5%,低于广东、江苏、浙江的6.2%、6.1%、6.8%,近10年山东与广东、江苏的经济差距逐年增加。

山东经济发展分为四大阶段:从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打造“大象经济”推动经济腾飞,到转型阵痛期掉队,再到近年大力改革重振雄风。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产业转型处于“阵痛”期,北方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南方经济,南北正取代东西成为中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差距,山东正成为北方经济的最后一道防线。

南北差距根本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北方经济重振根本上靠市场化改革。

山东省委书记在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关键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重点抓好“十大创新”。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山东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山东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和优劣势看,优势明显:区位卓越,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发达,人才资源丰富,海岸线长,紧迫感加强。 劣势也很明显:传统工业比重大,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人才大省、工业大省、沿海大省、资源大省,没有任何理由溃退,近年山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事业都是干出来的,相信山东定能重振雄风,本文提出五大改革建议。

随着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依托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抓住当下新基建、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机遇,加大力度推动营商环境改革,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未来有望重新发挥北方经济“领头羊”的角色,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书写山东新篇章。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产业转型处于“阵痛”期,北方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南方经济,南北正取代东西成为中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差距,山东正成为北方经济的最后一道防线。

根据我们发布的《南北差距根本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提到,1978-2012年南北经济份额分别从53.7%、46.3%变化至57.1%、42.9%,差距从7.5个百分点扩大至14.2个百分点。2013年后,南北经济差距迅速拉大,2020年经济份额差距增至29.6%,并且从2014年开始,北方人均GDP低于南方。

南北差距原因:从自然地理差异到市场发育差异。从五千年历史看,由于北方因农耕、游牧两大文明长期冲突融合导致战乱频发及南北气候差异等,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逐渐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转移。

计划经济时期,北方因资源富集等形成重化工业优势而领先南方。改革开放后,北方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继续阶段领先,但也导致市场化改革内生动力不足;而南方依托便利的海运和长江内河航运优势,通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而逐渐崛起。

2012年后,中国经济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南北市场发育差异问题凸显,南方较快转型升级,而北方逐渐乏力。

南北差距根本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北方经济重振根本上靠市场化改革。

以山东、河北、河南、天津、陕西、山西、辽宁等为代表的北方经济重镇,如何通过市场化改革,重振雄风,追赶南方,正成为摆在每个地方的重大时代命题。

山东经济发展的四大阶段:从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打造“大象经济”推动经济腾飞,到转型阵痛期掉队,再到近年大力改革重振雄风。

历史上山东从“富甲天下,人丁兴旺”的齐鲁大地到“工商盛行,对外窗口”的商埠重点区域,具备资源禀赋和通衢优势。

山东有近3500年历史,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西与河南河北接壤,南与江苏安徽为邻,作为华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绕渤海湾,多深水良港,如烟台港、青岛港和日照港,贸易发达。

春秋战国时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小农经济发达,人口占全国五分之一;秦汉时期,山东享有“膏壤千里”美誉,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山东农业、手工业发达,粮食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纺织品享誉西域;清末和民国时期,大兴铁路,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青岛、济南、烟台奠定经济三强,闯关东迎来高潮;建国前,山东作为国内经济强省,常年位居前五,煤铁石油资源禀赋,奠定了重工业强省地位。

山东经济发展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山东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持续提升,从1952年的16.6%提升至1978年的52.9%。

1949年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设立平原省,江苏徐州和连云港曾属于山东管辖范围,1952年裁撤平原省,菏泽、聊城等划归山东省,恢复山东省界。

改革开放前,山东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如中国第一氧化铝厂、济南汽车制造厂、青岛碱厂等一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开工投产,享有“中国铝工业的摇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辆重型汽车投产。

此时期计划经济大环境下,国有企业成绩斐然,奠定了山东工业化的基础。1952-1978年山东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16.6%提升36.3个百分点,至52.9%,高于广东、江苏的46.6%、52.6%(1978年),同期GDP增加4.2倍至22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

第二阶段,1979-2001年,山东培育出魏桥集团、南山集团等企业,形成“大象经济”,推动经济高速发展,此时期山东GDP年均复合增速达18%,高于全国、江苏的16%、17%。

山东采取政府主导、国企引流,以投资驱动发展,做大做强以石化、炼油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同时以行政选定一批企业,出台生产、信贷、技改流动资金等扶持政策,培育出魏桥集团、南山集团、西王集团等企业。

在“大象经济”的背景下,孕育出青岛啤酒、海尔、澳柯玛、海信、双星“五朵金花”,推动山东经济高速发展。1979-2001年山东GDP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7.8%,高于全国、江苏的16.2%、17%。同时山东整体经济发展增速趋势与国家发展保持高度相关,紧紧追随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战略路径,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模范”和大型重工业基地。

第三阶段,2002年-近年,山东发展呈现“隐患潜伏”和“转型阵痛”并存,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后,存在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转型趋于缓慢、体制机制包袱重等问题,且错失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发展机遇。

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2004年山东规模工业产值和利润首次超过广东,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2008年,山东GDP占全国比重提高到10.2%。

但山东由于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传统重工业,转型较难,错失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机遇,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山东在2016年才实现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越第二产业,目前山东现代服务业远远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

此外,山东的传统资源优势未能较好的实现向数字化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下,传统产业受到生态约束压力显著,经济转型趋于缓慢。其中,2016-2021年山东GDP年均复合增速仅4.1%,低于浙江、广东、江苏、全国的9.2%、9%、8.5%、8.9%。

第四阶段,近年来山东紧迫感和危机感明显增长,抢抓新经济、新基建、新能源等机遇,大力完善营商环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努力重振雄风,有望触底反弹。

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从经济总量看,山东常年位居全国前三,2021年GDP超8万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的12.4万亿、11.6万亿元。从GDP总量看,2021年山东GDP达8.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3%,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江苏的12.4万亿、11.6万亿元,高于浙江、河南的7.4万亿、5.9万亿元。

从人均GDP看,2021年山东人均GDP为8.18万元,且近年排名维持在全国10位上下,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总体来看,山东的GDP数据呈现出总量大、人均小的特点。另外,山东是以工业和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省份,计划经济时期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了山东发展重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各城市都有自身的优势产业,如青岛的家电等,产业腾飞给各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看,山东是传统的工、农业大省,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占比逐年提高。

从第一产业看,山东历来就有着我国农业发展“排头兵”的称号,其夏粮占我国口粮的四成,2021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是全国5个增产10亿斤以上的省份之一,位居全国第三位。近五年来第一产业在山东GDP中的占比在6.5%-7.3%之间,高于广东(4%)、江苏(4.1%)、浙江(3%)等经济强省。

从第二产业看,山东总体运行强势平稳,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创近10年新高,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且山东是我国完整具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能源、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领域具有较深积淀与较强优势,包括氧化铝、发动机、大型拖拉机、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等在内的18种产品产量排名全国第一。

从第三产业看,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山东第三产业的占比从2016年的48.3%提升至2021年52.8%,2021年山东制造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位居全国第三。

从细分产业看,重化工业为山东传统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积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力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广东、江苏不同,山东是能源大省,重化工业是其典型的支柱产业。

根据山东省政府数据,2020年山东石化行业在工业营收中占比20.2%;钢铁占比8.2%;有色金融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8%,总体来说传统产能占工业比重达70%。

而广东和江苏工业营收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为28.8%和14.7%。2021年山东5家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中,除海尔集团外其余均是重化工业企业,这也能看出山东传统支柱产业在省内具有较高集中度。

从人口看,山东常住人口总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2020年山东总人口约为1.02亿,是我国两个人口过亿的省份之一。其中,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山东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增长58.2万、27.3万人,居全国前列。但近年出生人口下滑,人口老龄化较严重。

从人口流动看,近年山东流动规模扩大,流动更加频繁,跨省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份。与2010年相比,2020年山东流动人口增长83%,高出全国13.3个百分点。省内流动人口增长80.2%,跨省流动人口增长95.2%,这十年来流动人口大幅增长。

山东跨省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份,从跨省流入人口的户籍地看,除经济发展因素外,地缘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根据第七次普查数据,外省流入山东人口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黑龙江、河南、河北、吉林和江苏,合计占全部跨省流动的54.1%,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占总流入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分别为15.3%和15.2%。跨省流出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流入到这5个省、直辖市的流动人口占山东省流出人口的57.3%。

从自然增长看,2018年山东省人口自然增量低于1%,2021年降至0.02‰,低于全国、广东、浙江的0.34‰、4.52‰、1‰,高于江苏的-1.1‰。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山东出生率连续两年跃居全国榜首,一度被称为“最爱生”的省份。

据山东省卫计委的数据,2016年和2017年,山东二孩占比分别为63.3%和66.8%,是拉高出生率的主力。不过,随着“二孩生育势能基本释放”,其出生率也从2016年的最高点17.89‰,降至2021年的7.38‰,在31个省份中已跌出前十名。出生人口也从2016年的最高峰177万人,收缩至2020年87万,这也是山东出生人口数在近20年来首次跌破百万。

从年龄结构看,由于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入放缓等原因,山东人口老龄化较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2002年的8.5%上升至2021年的15.9%,而同期全国从7.3%上升至14.2%。

近年老龄化深度加深较快,近20年来山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长了87%;其中的53%是2012-2021年增长的,这意味着山东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然而,山东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超6000万,绝对值位于全国第二,综合来看山东劳动力资源仍较为丰富。

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底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05%,略低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与山东在全国排名前列经济体量表现不太符合。究其原因,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的高度发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务农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意愿。

从院校和科研看,山东拥有4所985、211院校,科研人员数量及投入费用与广东、浙江存在一定差距。山东拥有高等院校153所,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为985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211大学。

从科研人员数量及投入费用看,山东研究与试验人员在2018-2020年三年平均人数均在45万人左右,年平均研发费用也在1600亿元左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是相比广东,江苏等头部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的研发人员储备及资金投入均只有这两省的60%左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科研人员分布看,济南、青岛两市的科研及研究人员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6.3%、17.3%(2018-2020年三年平均值)。

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 优势:区位卓越,产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发达,人才资源丰富,海岸线长,紧迫感加强

从区位看,山东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东北亚地区活跃的增长极,其中,2021年山东港口集团的集装箱年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

山东承接南北,处在京津冀、长三角、东北振兴三大国家区域战略的交汇点,“南北借力、东西逢源”。山东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中国海岸线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沿海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

此外,山东既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区域,位于“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又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与日韩等国地缘相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山东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日韩产业园等各类开放平台,是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大通道,随着今年RCEP对10国生效,为山东海洋运输业带来巨大利好。

根据山东省港口集团的数据,2021年,山东港口集团的海铁联运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年吞吐量超过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400万标准箱,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

从交通网络看,截至2021年底,山东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19公里,居全国第3;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8万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3.9公里,均居全国第3;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0个,居华东地区首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促进了人流、物流畅通,推动经济发展。

山东统筹各市、城乡区域资源,推动各地均衡发展,2021年经济首位度最高的青岛与最低的莱芜差值仅16%;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低于广东、全国的2.46、2.50。

山东大城市的经济首位度差距较小,各区域处于均衡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济南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GDP占全省经济比重)中,以13.7%位列全国末位,低于杭州(24.6%)、广州(22.7%)、郑州(21.6%)、南京(14.06%)。

从省内看,青岛经济首位度为17.0%,位列全省第一;烟台、潍坊、临沂位列第三、四、五;莱芜以1.1%位居末位,但经济首位度第一与末位的差值仅15.9%,山东的11个市也入围全国GDP百强城市的行列,上述表明山东各区域经济发展较均衡。

另外,山东也是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较好的省份,2021年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6,低于广东、四川、全国的2.46、2.36、2.50。

从2018年起,山东推动并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战略,经历了“腾笼换鸟”的阵痛,新旧动能转换正实现“凤凰涅槃”,根据工信部公布的6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山东以145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全国第二。

2018年1月,国务院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年2月山东省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着手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化具体工作。根据山东政府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山东省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实际压减煤炭消费量1亿多吨,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10,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化工企业1500多家。

经历了“腾笼换鸟”的阵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实现“凤凰涅槃”。2021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比51.2%,105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7万亿元,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4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从节能、降碳等绿色发展看,2021年有70个县(市、区)入选国家试点,开发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此外,山东省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新动能聚焦于“十强”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根据工信部先后公布的6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山东共有145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全国第二;示范企业共109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山东的产业结构转型取得一定的成效。

2. 劣势:传统工业比重大,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山东传统工业比重大,产业附加值低,制约经济增长效率,且能源消耗总量全国第一。

从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行业看,2020年山东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最大,达10.2%,其次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为8.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占比为7.6%,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分别为6.5%、5.8%;而广东省则是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占比分别为26.4%、10.8%,山东传统工业比重偏高,产业附加值偏低,制约经济增长效率。

山东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特征也比较突出,2020年山东能源消费总量为41826.8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4%,能源消费总量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其中煤品占全省能源消费量比重较大,达66.8%,油气、天然气、一次电力占比分别为13.6%、5.83%、4.4%,化石能源占比较大。

山东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头部民企多集中于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数较少,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提升。山东还存在一些“官本位”思想,在营商活跃程度、人才资本引进层面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制约了山东民营企业发展。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21年山东营商环境得分仅59.26,位居全国第九,前八的省市中除北京外,均位于南方,整体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

山东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石化、钢铁、电解铝等传统产业,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山东共有50家企业进入榜单,低于浙江、江苏、广东的107、92、51家,位居全国第4位,由于山东地炼相关企业众多,在入围500强的50家企业中,有19家属于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来自钢铁及有色金属行业的企业也不少,5家企业属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家企业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另外,山东虽是人口大省,但民营经济活力较低,2019年,山东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仅77.4户,低于全国的92.1户。

山东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产业结构,其中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2021年山东第三产业占GDP的52.8%,低于广东、浙江的55.6%、55.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占比偏高,而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

例如互联网产业,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100强企业》中,山东无企业上榜,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入围企业数分别是34、15、14家,近几年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如抖音,都没原创在山东,互联网产业发展中山东处于落后地位。

重振雄风:五大改革起航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推动山东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事关全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局,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全局。

客观地讲,与其他地区相比,山东地区也具有一些明显优势,发展潜力很大,如资源环境基础好,沿海,工业基础好,地区人口过亿、市场规模大,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等。同时,在市场化培育、创新驱动、民营经济活力、营商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有待改革提升。

2022年2月山东省委书记在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关键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山东下一步发展方向,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数字变革创新、产业生态创新、要素保障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文化宣传创新、推进落实创新等。

山东作为人口大省、人才大省、工业大省、沿海大省、资源大省,没有任何理由溃退,近年山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事业都是干出来的,相信山东定能重振雄风,本文提出五大改革建议。

一是打造省内城市群,发挥山东半岛经济增长极的作用。继续实施“一群两心三圈”和“强省会”战略,实现三大经济圈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省内,省会经济圈应以济南为中心,以济泰同城化、济淄同城化、济德同城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合作发展,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胶东经济圈应以青岛为中心,以“青潍日烟威”一体化为抓手,协同建设海洋科教人才中心、海洋创新中心、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在省外,应以区域联动合作为主线,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和“济南-郑州-西安数字”一体化联动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经济发达、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多是民营经济活跃、市场化及开放程度高的地区。山东应大力向深圳等南方发达地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

例如,我们发布的《深圳如何成为创新活力之都?》提到,深圳借鉴中国香港经验推行“小政府、大社会”,在2004年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在2012年全国首个颁布商事制度改革的地方性法规的城市,从而培育优越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另外,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深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消解民企发展面临的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

三是以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抓手,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形成“山东绿色转型模式”。深化动能转换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也是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

2021年10月,最高领导人在山东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对于国务院提到的对山东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生态环境领域转型发展等作出了具体部署,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北方地区发展活力动力、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重大战略融合互动,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四是在新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山东可积极融入江浙粤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链,推动战略性产业的招商引资,打造“中国制造”的先行区。

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主要包含三大主线赛道领域: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煤电到绿电+储能,从锂电池到氢能源电池。在全球双碳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相关的行业产业是未来经济最有希望的、最具爆发力的领域。新能源市场增量空间巨大、竞争格局未定,未来还将有一次大洗牌,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放眼长远,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山东可改造升级“老字号”,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培育壮大“新字号”,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和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将山东工业基地打造成为“中国制造”的先行区。

另外,山东还可加大政府资金投资创业企业力度,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战略性产业的招商引资。如2020年2月蔚来汽车与合肥签署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的框架协议,上海引入特斯拉等。

五是提升山东各地产业园、工业园的功能、管理模式和招商举措等,为企业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产业园区是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平台,对提升当地城镇化质量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例如,我们发布的《苏州为什么成为最强地级市?》提到,苏州政府理念超前,在工业园区建设时在国内首次提出“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开发;规划即法、执行到底”原则。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超前,27年来开发建设与规划高度吻合。在规划形成上,摒弃国内普遍采用模式,借鉴新加坡第一家工业园区裕廊工业区“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理念。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当地产业发展重要的一环。

例如,苏州借鉴新加坡经验,在国内首创敲门式招商,设置招商办事处,主动对接、服务企业需求。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最早利用敲门招商的园区,招商局设立特有的招商资源办事处,在全球举办招商会、洽谈会寻找有客观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并逐一敲门。

随着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依托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抓住当下新基建、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机遇,加大力度推动营商环境改革,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未来有望重新发挥北方经济“领头羊”的角色,带动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书写山东新篇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