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就1句话

管理的本质,就1句话
2024年03月14日 17:01 正和岛标准

经常有读者问我:“到底什么是管理?” 虽然只有简简单单几个字,但如果引经据典展开聊的话,这个答案就太复杂了。

我更愿意用“第一性原理”,给这个“简单”的问题,一个“简单”的答案:管理就是带领团队把事做成,借事修人,如此而已。

管理,到底管什么?

1. 管方向

稻盛和夫说过:“经营者不能指明公司的前进方向,员工就会无所适从,各行其是。行动方向混乱,结果力量分散,组织的合力就无从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能够有效地为下属定目标、争取资源,并合理的排兵布阵。

1)定目标

人都需要目标来驱动,当企业拥有清晰的目标、员工也认同这个目标时,就会让大家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为这个目标全力以赴。

这个目标,既包括做什么项目、实现什么样的业绩这样的具体目标,也包括要把企业做成什么样子、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愿景和使命。

把这些大大小小的目标,定的越合理、越统一、越能打动人,就会有越多的人跟随你,就像马云在创业之初,工资都没有着落的时候,他依然敢喊出“我们的产品可以改变中国”这样的豪言壮语。

2)争取资源

有些管理者在帮团队定好目标后,会把下属当成“超人”,认为任务布置好了,员工们就应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事实上,这种“神仙下属”非常少见,更多的人限于能力和权限的掣肘,还是需要领导争取各种资源,才能应对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两大类:

第一类,人力资源;

管理者给下属安排的任务,有时并不能靠他一个人完成。但由于职位权限的问题,下属又没办法让合适的人选配合自己,这时就需要管理者出面协调或申请,组织或招聘合适的人选,一起参与任务的完成。

第二类,资金资源;

有时候,在完成某些任务或目标过程中,需要一些费用支持,比如管理者安排下属搞定某个新客户,当中一些吃饭喝茶的商务应酬通常是避免不了的,这就需要管理者能为下属争取到这方面的经费支持。避免既让马儿跑,又不想马吃草的尴尬局面出现。

3)排兵布阵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要想让“平凡人”发挥如此好的效果,就离不开管理者出色的排兵布阵的能力。

管理者首先要对手下的员工有充分地了解,知道这些人分别擅长什么,适配什么任务,把这些人放到恰当的位置上,才能确保出现1+1>2的可能。

其次,还要想办法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激发各自最大潜能。比如,在排兵布阵的过程中,要留心这种安排有没有无意之间制造了“部门墙”或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等。

2. 管过程

很多企业管理者经常会说:“一些定好的事情,为啥总是落不了地?” 原因也不复杂,很大可能是过程管理中出了问题。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抓执行,执行力就是有效利用资源、促使目标保质保量完成的能力,是把企业战略、目标转化成为实际效益和成果的关键。

对个体来说,执行力是一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整体的战斗力。抓执行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打造执行力文化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打造执行力文化,可以促进员工产生认真执行的思想意识,进而强化员工执行力的行为,形成高效执行的氛围和风气,大家以高效执行为荣,以推托磨滑为耻,自然就会产生强大的团队战斗力。

2)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

《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这就要求团队上下一心,所有人都把团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有了这种觉悟,团队的战斗力想不强都难。当然,事是大家的,功劳成果也要是大家的,才能让“主人翁”精神长期持续下去。

戴尔公司就有这样的传统,习惯把公司的成就都归功于所有员工,让大家有一种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同时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主人翁精神。

3)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

管理工作也需要软硬两手抓,在有上面两种软性引导的同时,也要有硬性的制度管理和参照标准的约束。

管理制度中,要对员工的权责、奖惩做出清晰的说明和界定;同时,还要建立业务执行的标准,包括对业务流程的拆解、对时间节点的要求、对结果考核的维度等等。做到执行有制度、落实有步骤、评估有标准。

在制度和标准的加持下,如果可以做到“让80%的人,在80%的情况下,做到80分以上”,就算得上是一个稳定、成熟且拥有执行力的团队了。

3. 管效能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核心并不是提高效率,而是要提升效能。如何理解大师“提升效能”的含义呢?通俗点说,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要能帮助员工甄别真正重要的事情,然后把时间、精力、资源,集中到这些事上,把“少而正确”的事,真正做成做好。管效能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1) 甄别要事

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必须把有限的时间、资源聚焦到重要且有限的一件或几件事情上,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事都不做好。这就要求员工拥有甄别要事的能力,做到这一点有很多工具和方法论可以借鉴,但一定要和自身、团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更有实际参考意义。

2)减少干扰

有些管理者对员工各种不放心,一天三顿开会,而且毫无新意。这样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效能。管理学上有个“锯齿效应”,是说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即使只有短暂的分心被打扰,要再从被打断的地方重新开始衔接起来,就必须再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进入状况。把这些能力损失总和加起来,最多高达28%的时间被浪费了。

3) 保持人员的稳定性

有些公司员工离职率很高,整天忙着招聘新人,新人来了往往也待不久就又流失了。一般来说,这样的团队很难有较高的效能。新人加入,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公司的环境和业务。在这个阶段,产出通常是低于正常水平的。

如果适应不了很快离职,必然会进一步影响团队整体效能。出现这种情况,团队的当务之急是检讨自身问题,解决人员流失的根本问题,否则,提高效能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成为好的管理者?

1. 管住手

企业管理专家威廉·安肯,有一个著名的“背猴子理论”。

比如,早上你刚进办公室,正准备工作,一位下属突然进来找你帮忙解决问题,讨论了半天,你发现教会他的时间,比自己完成这件事的时间还长,于是你告诉下属:“算了,这个事情我来做吧,你不用管了。”

此时,这个问题就像一只“猴子”,从下属的身上,跳到了你的身上。这样的情况多了,你就会被从各处跳来的猴子压垮,成为员工的“奴隶”。

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要随便背猴子。这就要求管理者改变一个固有思维:作为leader,我就应该是团队的天花板,我有义务替下属解决他们的问题。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

首先,你要知道你未必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团队的天花板,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你的团队配置有问题,你需要从外部引入更厉害的牛人了。

其次,作为管理者还要明白,对员工最大的帮助,不是替他们解决问题,而是帮他们成长。有挑战性的问题你都帮他们做了,他们又如何锻炼成长呢?

2. 懂得放权

衡量管理者有没有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敢放权、会放权。在工作中,不要凡事都亲力亲为,要多给下属一些机会,既解放了自己、锻炼了他们,又展示了你的格局和对下属的信任。

我以前做副总裁时,手下管理多个团队,有很多协议合同都需要我签字,签字之前光看文本就要耗费大量时间,有时候还会从中发现一些错别字之类的低级错误。

后来,我做了一个新的规定,一般协议由团队负责人签字,签完后到我这里报备即可;重要协议(有明确界定)先由团队负责人签字,再交我签字。并明确说明,谁签字谁负责。

在实操中,团队负责人即使拿重要协议让我签字,我也装作看也不看,直接签字的样子。这时团队负责人就有点慌了,问我:“您不要看一下吗?” “不用看,我相信你!” 我这样做是想向他们表明一个态度,出问题我愿意和你一起承担责任,我不怕。

而此时的团队负责人就更慌了,“我还是拿回去再仔细看看,回头再交给你签字。” 几次下来,所有交到我这里的协议都没出现过问题,因为被授权、被信任的团队负责人们,感受到了身上的压力,他们不仅自己多次审核,还会跑到公司法务那里反复确认。

适当的授权给了下属责任和压力,同时也激发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得到锻炼和成长,管理者也能从一些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做一些更高层面的工作和思考,双赢。

3. 接受不完美

宝洁公司曾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一个员工三个月内没犯过任何错误,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

对此,时任宝洁全球董事长约翰·白波,给出的解释是:如果一个员工3个月都没有犯错,恰恰证明了他没有很努力工作,而是在消极地对待工作。要知道,在工作中,一个人做得越多,那么他犯的错误就会越多。他什么错误都没有犯,恰恰暴露出了他的问题。

宝洁公司的这个“奇葩”逻辑,也许能给管理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大多数管理者都渴望“完美员工”,希望他们做事永远不出错,能力全面,态度负责,配合度还要高…事实上这样的完美员工是不存在的。而“残酷”的真相是,几乎所有的下属都会犯错,都有缺点和短板。

管理者要学会降低预期,回归现实,员工犯错不怕,只要他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每天都能在修正错误上进步;有短板也没问题,只要把他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扬长避短,和其他成员做好互补配合,为团队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够了。

德鲁克提出过一个著名问题:你希望别人在将来纪念你什么?作为管理者,我想过一个简单的答案,我希望同事们能记得和我共事时,他们有了哪些成长;如果有,那也不是我的功劳,是他们的努力,是有效管理工作的必然。

你的答案又会是什么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