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机 如何为减少风险尽自己的一份力?

面对危机 如何为减少风险尽自己的一份力?
2021年09月08日 18:33 正和岛标准

01

2021年已经过去了218天。如果选择一个关键词概括这一年,答案最有可能会是什么?

这个答案,有可能会是“风险”。它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头条推送的新闻上(比如疫情暴发以来每日更新的中高风险地区名单),近期又因极端天气灾害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

国际社会在今年普遍遭遇了极端天气事件。中东报道了极端热浪,地表最高温度逼近73°。南美巴西遭遇了六十年罕见的暴雪。美国阿拉斯加州发生8.1级大地震,高温和干旱诱发山火,烧毁了美国13个州的山林。持续暴雨引发欧洲中西部洪灾,德国总理震惊地称暴雨“百年一遇”。在刚刚过去的7月,极端暴雨也袭击了河南多地,尤其是“7·20郑州特大暴雨”事件,引起公众聚焦如何做好极端危机下的预警与防控机制。

单一的气候灾害容易被称为“黑天鹅事件”,指的是极其罕见的小概率风险。当气候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出现系统性紊乱时,预示着灰犀牛危机已经近在眼前。“灰犀牛危机”是指初期已经察觉,但很容易视而不见的风险。这个概念始于2017年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出版的一本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作者米歇尔·渥克长达16年专注于研究“显而易见、可能发生、影响深远的变化中的风险,而这些风险通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17年10月,这本书上市出版以后,政府高层官员引入“灰犀牛”概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讨论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相隔2年,新冠疫情暴发,中国政府再次及时发现疫情这头灰犀牛,先于其他国家迅速响应,有效削弱了这场全球风险的致命冲击,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成功借鉴。同时,“灰犀牛”理论在大众层面越来越普及,被广泛运用于指导家庭财富、职业选择、健康管理、组织关系等方面的风险管理。

总之,如果说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不确定性”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显著底色,那么在第二个10年,“不确定性”已经被“风险”取代。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称,“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全时、全域的风险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无论个体还是组织,如何与风险相伴,并与之建构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关系,会更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未来。

02

作为《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的姊妹篇,《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这本书,恰如其时地提供了一套适用于从个体到组织的风险管理方案。它也是一场关于风险的公开对话,帮助我们在风险失控之前识别危机、做出应对

全球灾难性风险为例,书中提道,世界正变得越发可怕,地球面临诸多全球性风险:新冠大流行仍在世界各地蔓延。气温在上升,气候也变得越来越极端。科学家警告说,生态系统正面临崩溃的风险,比如珊瑚礁、红树林沼泽、冰川以及在这些环境中生存的生物。某个国家的金融系统一旦崩溃,可能会在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就像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那样。颠覆性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使整个行业天翻地覆,改变了全球贸易和就业趋势,人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焦虑,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在全球传播的速度加快了。尽管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在缩小,但国家内部的不平等却在加剧,这导致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政府对民间机构的不信任、种族关系紧张、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正如我们在 2008 年和 2020 年6 月看到的那样,仅一个国家内部的动荡就可能会引发世界其他地方的抗议活动。

这些都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相互交织。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教授和《每月晴雨表》管理合伙人蒂埃里·马勒雷在他们的新书《后疫情时代:大重构》中写道:“当一个人孤立地思考时,每一个单独的风险,无论是经济的、地缘政治的、社会的还是环境的风险,都会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这些风险是可以控制或是减轻的;然而现实却是,系统的连接性表明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工构造。在一个互相关联和依存度高的世界里,风险会相互放大,从而产生连锁效应。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孤立、遏制与依赖、连接是不可能协调的。”

问题越复杂,涉及的不确定性就越多,似乎就越令人生畏。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气候变化、瘟疫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类的全球风险似乎显得过于重大。作者米歇尔·渥克到世界各地与听众交谈时,他们往往有许多问题要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污染问题做些什么?面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带来的工作冲击,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如果经济泡沫破裂,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一个人如何能对全球不平等问题施加影响?如何有实际意义地减缓气候变化?”大多数人即使对环境和安全问题越来越焦虑,也会觉得自己几乎没有控制权和发言权。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想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如何找到需要应对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为减少风险尽自己的一份力?

03

在“7·20郑州特大暴雨”事件中,亲历者和网民共同上演了一场中国式网络救援。这场救援背后,有正反两门功课值得我们思考借鉴。首先是在暴雨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社会各界借助微信、微博、媒体、在线协作文档展开了一场协同有序的网络救灾。这反映出一种发现危险信号、积极主动应对的态度。在《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书中,作者认为这类行为体现了风险能动性,以及构建了“好的”风险对话。作者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险认知习惯,即风险指纹。不同的风险指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有些人主动规避并且行动起来,有些人却放任问题恶化或者爆发也不愿意去解决。在政府层面带来的是相应的政策风险。回溯“7·20”事件,公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当地面水位已经高过腰部,倒灌的洪水已经漫过脚踝的情况下,郑州地铁5号线为何没有停运?地铁安全部门的一位负责人称,是否停运需要上报应急管理局决定。

地铁缺乏熔断机制以及僵化的应急管理,成为此次相关方面被问责的主要问题。它反映的是一种“坏的“风险对话。作者提出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风险保护伞与风险生态系统。风险保护伞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采取的一套措施,以有效地保护人们免受可能的伤害。它是构成风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生态系统是由影响个人和组织风险决策的文化、社会、政策和经济环境共同构成的。不同群体的不同经验展示了风险生态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意识到这些就可以帮助我们更明智地思考风险,并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朋友、亲戚和同事会做出自己的风险决策。当每个人都能构建一种积极的”好的“风险对话时,也就意味着我们掌握了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智慧。

本文选编自米歇尔·渥克最新著作《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出版

在全面、全时、全域的风险时代,个人和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 ,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灰犀牛》第二部 重磅来袭,刷新风险认知,明辨风险指纹,升级风险应对方案。

吴晓灵、肖钢、刘元春、秦朔、何帆、任泽平联袂推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